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02

第2章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2)

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首先提出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确立后,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则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设计的,以显示现代化的全面性。我们认为,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角度出发,现代化至少应当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内容。不同领域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目标和特点,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政治现代化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层化(官僚化);社会现代化则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文化现代化和个人现代化则紧密相关,主要特征和目标是实现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个人倡导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等。而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系统认识和阐述。

(三)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过程和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所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一诞生就遇到了麻烦,用这个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都是合适的,当面对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时就不合适了。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必须看到的是现代化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在事实上出现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化特征的社会发展征象。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就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后现代化理论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说来,“后现代化”理论家们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控制能力的增长,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它对人类自身的持续生存造成了威胁;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有效控制则使人类本身陷入全面的、无所不在的被监禁和被支配状态之中;科学、理性取代传统和宗教成了唯一的、不可反抗的合法性准则,因而也就成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新的基础。据此,“后现代化”理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工程是一项失败的工程。“后现代化”理论家们竭力瓦解现代文明的理性基础,试图建立比单一的理性更为宽广的多元基础之上的新文明。谢中立,孙立平主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2002年版,前言。

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也是针对现代化弊端的研究。“后现代化”理论对“现代性”这个一切“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从根本上加以质疑,否定“工具理性”作为人类最高价值的合法性,对以探讨、促进“现代化”过程为己任的一切“现代化”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不过,“后现代”即使在西方也还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后现代化”理论也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系统,“后现代化”理论对“现代性”的攻击肯定有着过激之处,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后现代化”理论的根据。从这些批评和挑战中,我们的现代化理论的建构也许能得到一些新的灵感或启示。对于作为“现代化后来者”的中国的学者们,必须给予关注。实际上,“后现代化”理论家们对“现代性”或“现代化”所作的批评,主要是针对现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为基础的,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西方社会已有的“现代性”及现代化模式的弊病,这对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当然,详尽阐述上述观点,不是本文的任务,在此只做这样一些简要的阐述,目的只是在于以对中国现代化研究展示一个更为广大的理论背景。

二、澄清对现代化的各种误区

1.现代化与近代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在使用时语义也不一致。有相当多的学者将“现代化”与“近代化”看作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一概念,在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上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的核心又是工业化。有的认为,近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以工业化和民主化为两大基本特征,但近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化。有的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城市、科技、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组织管理和人口素质等八个基本系统。还有人把现代化理解为从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此外,还有人把现代化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转变,即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罗荣渠先生曾对“现代化”与“近代化”进行过辞源学和语义学的考辨,并多次呼吁废弃“近代化”的错误用法,统一使用“现代化”。

2.现代性和现代化。在现代化研究中,对“现代”和“现代化”两个词的理解是最大的困惑。这两个词,包容性大,又比较含糊,而且其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一般而言,“现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来划分历史时代的时间尺度,一般指文艺复兴以来的这一历史阶段;二是用来表达价值观念与社会特征等性质的尺度,主要指文艺复兴以来的新现象与新特征。

现实的人以自身为感受的主体,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此时的现在不断地成为过去,未来又不断地转化为现在。人只生活在现在,感受着现在,然而时光不断流逝,现在转瞬即逝,似乎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无限的。现代(modern),即现在的时代,与瞬间的现在不同,它是以现在为中心向过去和未来两侧有限延伸的时间跨度,是边际相对确定的广阔的时间域。T.帕森斯曾将社会演变分成原始、中间和现代三大阶段。要对人类历史作粗略的时间划分,不妨把帕森斯所说的原始阶段再划为初始和古代两个阶段,并称之为世纪。这样共有四个世纪,即初世纪、古世纪、中世纪和现世纪。这里所谓的世纪,是由若干个以百年计的世纪合成的复数的世纪。现代就是现世纪,从世界范围讲,大致包括从17世纪以来的几个过去的世纪和未来的世纪。在这个意义上的现代,包括通常所说的近代,可以把近代看作现代的准备或过渡阶段。也许几个世纪后我们所说的现世纪结束了,人类历史更新的世纪真正到来,那时的人们会把我们的现世纪称为近世纪,而把他们所处的世纪叫做现世纪,以便研究他们所面临的现代问题。

作为历史时代的现代,不是空无内容的时间框架。现代是现代人历史的活动和现代人活动的历史。现代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的这种时代的性质或属性,可以称之为现代性(modernity)。人类学家贝迪阿·纳思·瓦尔马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结构,它促进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贝迪阿·纳思·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了些,但它强调现代性同科学转化生产力紧密相关的特征,不能不说是抓住了问题的主要之点。当然,不能孤立地研究社会或人的时代属性,这种研究只有在社会或人的历史关系和对比中才有可能深入进行。因此,许多学者都力图对传统与现代加以渲染,从与传统性的联系和区别中揭示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贯穿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各个向度、各种活动中,是在经济、政治、科学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举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含义之中。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性仅仅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括在现时代中,并非每个社会组织形式都具有充分的、完全的现代性,也并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十足具有现代性的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在社会内部,在人与人之间,甚至在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中都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于“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75页。。这个“资产阶级时代”正是我们所说的现代的最初阶段,在此期间所显现的剧烈的社会变化的景象,尤其表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尖锐冲突。

西方学者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比较注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在传统社会里,传统主义的价值观占居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的环境的文化能力;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可以保留传统的东西,但却不做传统的奴隶敢于抛弃一切不必要的或阻碍文明继续进步的东西。

(2)在传统社会里,世袭门第制度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的依据,这种制度是实行经济、政治和法律控制的主要工具;在现代社会里,门第关系无足轻重,人的社会地位要靠努力工作和高度进取心来获得。

(3)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迷信的和宿命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一切都得由命运摆布;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不听天由命,而是勇往直前和富于革新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对世界的理性与科学的态度。参见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这种分析的不足之处,是未涉及两类社会在生产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也许他们是把这种区别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因而不必包括在对传统和现代社会特征的理解之中。应该看到,同这个前提相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人们在价值观念、等级制度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异,只是由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造成的本质区别的表现,而两种社会中人的衣、食、住、行方式上的不同,则不过是外观上的差别。从整体上讲,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区别,本质上在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不同。

毫无疑问,现代性首先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由此而表现了历史发展中的间断性或阶段性,但是另一方面,充分发展了的现代性还内在地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或一体性。社会生活中现代性对传统性的这种肯定和保留,不是对原有传统的完全恢复,而是对原有传统的时代性扬弃,即在现代社会的质态中包容和改造原先的传统形式或内容。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向,总的说来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说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或人的属性的偏重静态的描述,那么现代化就是指社会或人的现代特性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指在“现代”这段历史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当然是指进步的变化,包括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目标。作为过程,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都是相对的概念。如农业社会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是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则是现代社会。所谓现代社会,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的理想与现实能力和条件的一种耦合,即在某一历史时段人类向理想社会迈进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或在某一历史时期人类进步所能达到的先进模式。作为一个与时代直接相关的概念,依据前述历史世纪的划分,可以说,现代化是同中世纪相比现世纪所发生的社会和人的根本性的变化。被人们称为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活动,在时间上前后绵延几个世纪,在空间上从西欧开始逐步扩及全世界。

概括地说,现代化意味着向“现代性的东西”发展的过程,对非西方世界来说,现代化是“始于西方现代的文化传播,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