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35

第35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1)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现代化的物质保证,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考察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首先应考察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与国内经济公平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国际经济竞争地位的变化。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还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经济现代化过程包括生产模式、核心技术、主导产业、基本结构、基本制度和基本观念的转变过程,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过程。

第一经济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要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首先要了解经济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经济现代化的含义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含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很多学者把“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两个概念混用。如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最本质的基本内容。过去西方经济学家常将增长(growth)和发展(development)这两个概念混用,现在多数经济学家在著作中,已将这两者作了严格区分。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现代化”重新界定,应考虑到它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指一国产品和劳务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伴随而来的经济结构的优化(有些学者还强调“公平分配”、“生活条件改善”等内容)。

我们认为:“经济现代化”可以定义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经济发展,如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变过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指出:“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还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从这一新定义可以推出,一方面,有关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应当借鉴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科教文化等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出现深刻变化的较长历史过程,有关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创新还应当超越目前经济学的框架,更多地把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中。

二、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特征。罗斯托认为,所谓现代社会就是具备有经济上自我持续增长能力的社会。根据库兹涅茨的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一个长时期内提高为其居民提供种类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充足的产品供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并由此使经济增长得到证明,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经济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能力与效率的提高、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展,并通过经济结构、人均产值等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工业经济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题,并以此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率来衡量经济现代化的程度。

工业化与非工业化并存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工业化的统计特征是:工业占国民经济(GDP)比例上升,工业部门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上升,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例也上升。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搞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跑道只有一条,那就是工业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工业化,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变化,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下降,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现代化进程一分为二,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工业化,发达国家则进行非工业化,经济现代化表现出工业化与非工业化并存的特征。1970~1998年期间,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蓬勃发展,这与19世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模式惊人的相似,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制造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下降,呈现出非工业化的特征。非工业化的特征非常丰富,主要包括:(1)“工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部门向知识产业和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部门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2)“工业升级”,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产品总量和质量提升,但工业比重下降,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工业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产品竞争力提高;(3)“产业结构升级”,知识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和农业,高附加值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和农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从低价值型向高价值型升级。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非工业化是在完成工业化后进行的,没有工业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非工业化,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将面临工业化和非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城市化与非城市化并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移动,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社会福利不断改善,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兄弟。20世纪70年代以前,伴随着工业化,人类社会的基本轨道是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现代化一分为二,发展中国家继续城市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乡镇迁移,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进入非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城市周围出现了大量新建的、各具特色的社区,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信息网络,使农村、郊区和城市连成一片,城市社会开始向郊区化、分散化、社区化和自然化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城市扩散”,迁移到郊区和乡镇的人们,既享有城市的生活质量,又享受农村的自然环境。尽管不同国家关于城市的定义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关于城市的定义也不同,因此城市人口的统计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和国际可比性是有限的,但城市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信息化与工业化并存一般而言,信息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迅速扩大的现象,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人才和相关政策等6个方面发展的过程。70年代以前的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实现工业化,并用工业化的成就去改造当时的农业,而今天的现代化对一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则是实现信息化,并用信息化去改造工业和农业。对此,斯特尔在《知识社会》一书中认为:现代化本质是牵涉到“延伸”或“扩展”的多重的,而不一定是直线的过程,知识和物质的生产一旦超过了需要,并导致过剩,现代化就成了一个扩大行为的手段和目的的过程,尽管一开始,现代化也许是被限制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但是,后来就变得明显起来,并在每一个生活领域中表现自己。因此,经济现代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目标,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手段,只不过信息化是现代化在过剩工业化基础上的延伸或扩展。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在工业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产生,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的工业生产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消费产业,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是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因此当工业经济进入成熟期后,其进一步增长必然受到制约,知识和技术成为生产要素并逐步取代资本和劳动的重要地位,使这些问题得到缓解。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信息化是工业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是工业化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自我扬弃,信息化将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对信息化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后工业社会将具备五个特征:(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专业和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说明后工业社会最关键的变量是信息和知识,发达国家的信息经济的产值已经超过了GDP的50%,信息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就业总人数的50%,这表明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推进社会信息化,但进展十分有限,信息化的道路还很长。

规模化与分散化并存工业化的生产是以供求规律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下的运作方式,市场竞争的关键是降低成本,满足需求,工业化适应这一规律的生产方式是规模化、集中化和标准化的刚性方式。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条件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规模效益是有效的,这就是“福特模式”的经营内涵。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供应的“福特模式”失去了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科学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分散、小型、多样化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信息化的发展,“泛组织化”的出现,使市场交易双方的不确定性减少。信息化所提供的扩展的“虚拟化”使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求定产,这就是“丰田生产模式”的经营内涵。信息化扩大了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使市场交易的范围更加广阔和有序,使“丰田生产模式”取代了“福特生产模式”。因此,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是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带来的分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经济制度现代化经济制度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保证,没有经济制度的进步,就没有经济现代化,包括:(1)市场主体(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独立与自主的程度;(2)市场组织水平和市场体系完善化和有序化程度;(3)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4)劳动者的素质、人身自由、受教育和对经济事务的广泛参与程度;(5)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程度,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中,通过各种手段缩小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

三、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与方法

(一)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

在过去的300年里,世界经济现代化高潮迭起,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出现了四次浪潮,每次高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发生迁移。预计在21世纪的100年里,世界经济还将出现两次新高潮,它们与前面的四次浪潮一起,构成经济现代化的历史画卷和不同路径。前三次浪潮导致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四次浪潮正在促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每一次经济浪潮都是由重要发明和技术创新推动的,相应的制度创新导致经济形态的转变,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浪潮经济现代化第一次浪潮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农业革命和运输革命,主要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全国市场一体化、工业技术和制度扩散到其他经济部门等,技术发明和创新、殖民效应、海外贸易和资本积累是主要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它首先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组成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工业提供了动力,从而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并使许多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特别是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大幅提高,不仅满足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工厂制度首先在纺织工业出现,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股份公司得到发展,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过渡基本完成。在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里,只有少数国家成为赢家,少数国家紧紧跟进,多数国家仍然沉睡在农业经济的美梦里,许多民族仍处于原始经济。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成为许多国家模仿和追赶的对象。

第二次浪潮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既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散,又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基础,以电力、内燃机和电气化为特点。随着第二次浪潮的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国,英国屈居第二,北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亚洲的日本也取得较大进展,国际差距在扩大。随后的3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经济危机,完成了现代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形成,实现了工业文明中心从欧洲向北美的转移,自由市场经济走向失败,混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登上历史舞台,在工业国家,经济现代化在战争、萧条和改革中基本实现,并继续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