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39

第39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5)

2003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不平衡状况中国地区现代化的不平衡性是非常突出的。包括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地区现代化速度有快有慢、地区现代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地区现代化指标的表现差别比较大、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等。

2.2004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和发展阶段

2004年全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状况2004年全国有14个地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早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2004年,北京和上海有9个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天津和浙江有8个指标达标,江苏、辽宁和黑龙江有7个指标达标,广东、福建、山东、吉林和山西有6个指标达标(体现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有10个指标: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编者注)。如果京津沪港澳台地区不参加排名,2005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重庆、山东、黑龙江、吉林和山西。这些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

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平衡2004年中国各地区的第一次现代化发展阶段不同。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等6个地区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的过渡期(其中的4个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浙江等8个地区已经进入成熟期,湖北等19个地区处于发展期,海南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中国内地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预期时间在1990~2004年期间,我国西藏、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四川、江西、山东、湖北、青海等10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值。如果按照1990~2004年年均增长率估算,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区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表示大约达到1960年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

3.2003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和发展阶段

如果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分组,2003年我国有6个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达到或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北京、上海和天津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辽宁、浙江、陕西、江苏、广东、黑龙江、吉林、山东、湖北、福建、山西、四川、重庆和河北等14个地区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其他地区仍然为欠发达地区。2004年有10个地区从2003年的欠发达地区升级为初等发达地区,它们分别是:内蒙古、宁夏、湖南、新疆、安徽、甘肃、青海、江西、河南和海南。

2003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同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不同,第二次现代化的4大类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我国香港和澳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北京和台湾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起步期;其他地区仍是第一次现代化。

4.中国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

在1980~2003年期间,中国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在提高。其中,2000年到2003年,有25个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提高了;1990年到2000年,有21个地区提高了;1980年到1990年,有29个地区提高了。这表明中国部分地区现代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如果根据综合现代化水平分组,2004年与2003年相比,河北和安徽从欠发达地区升级到初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分组没有变化。

5.中国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现代化水平

2004年,北方片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值为85%,南方片平均为83%,西部片平均为74%。北方片现代化水平略高于南方片,南方片高于西部片,北方片高于全国平均值,西部片低于全国平均值,南方片与全国平均值相当。如果把港澳台计算在南方片内,2004年南方片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为87%,略高于北方片。

概括地说,中国内地八大地区中,华北沿海、华东沿海和东北地区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华南沿海、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是现代化水平的第二集团,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2003年中国华北和华东沿海与世界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1.地区之间第一次现代化的差距在缩小,第二次现代化的差距在拉大。

1970~2000年期间,我国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1970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地区最大差距为40%,2000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地区最大差距为38%,缩小了2个百分点。

1970~2000年期间,中国内地31个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地区差距在拉大,知识创新指数、知识传播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经济质量指数的地区差距都在扩大。例如,1970年,中国内地地区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知识传播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最大差距分别为27点、30点和49点;2000年,中国内地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知识传播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分别为52点、53点和61点,分别扩大了25点、23点和22点。

这充分说明,我国地区之间第一次现代化的差距在缩小,而第二次现代化的差距在拉大。

2.地区经济现代化主要指标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区经济现代化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地域不平衡,还表现为地区之间经济现代化主要指标的差异:(1)人均GDP。200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低1.35和1.36个百分点;2003年,分别低1.94和1.84个百分点;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占全国的比例看,1999年为58.7、27.5、13.8,而2003年为60.5、26.3、13.2。(2)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中、西部人均收入各自相当于东部的78%和70%,到2000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62%和54%;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来看,1980年西部相当于东部的85%,2002年降到71%,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从农民收入差距来看,在同一时期西部与东部的比例由70%下降到46%,下降了24个百分点。(3)科技发展水平。一般现代化理论都认为,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最终体现,是整体实力的反映。90年代至今,各地区的科技差距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变化过程。1990年,东、中、西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之比为1.84∶1∶1.21,东部具有绝对优势,西部的人均科技经费支出多于中部。经过“八五”时期科技事业的发展,到1996年,经费支出的差距有所缩小,支出之比下降为1.49∶1∶0.92。进入“九五”时期,各地科技差距重新扩大,2001年科技支出之比达到2.00∶1∶1.23。“九五”时期差距扩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八五”时期减缓的程度,东部地区再次占据优势地位,而西部由于国家加大对其投入,科技经费支出水平明显提高,超过中部。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1979年我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16,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近30年的改革开放收入分配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学者们统计的数据2005~2006年为0.5,这在世界也是比较高的。

当前我国社会分化的几个特点:

贫富差距仍在攀升;

财富集中化程度比较高;

城乡分化和区域间的分化更为严峻;

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的分化问题突出;

低收入群体与主体社会脱节;

违规违法的财富积聚占有一定的比例。

可喜的是,党中央充分认识到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六要素之一。2005~2006年,在中央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政策上的调整,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回首中国20世纪后50年的现代化进程,我们有理由为新中国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虽然我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误,曾经为这些挫折和失误支付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经过50年建设,我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进步到工业化中期社会,进入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落户中国,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基本态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已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前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理论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追赶和达到世界经济的先进水平。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国家现代化目标的组成部分。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奠定了中国复兴的基础,那么,20世纪下半叶将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50年,中国将重新走到人类文明的前列,必将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创造出一个奇迹。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现代化目标

1987年,邓小平同志首次系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紧接着在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