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62

第62章 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理念(2)

2.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

3.协调发展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实质就是在发展的非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

4.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观念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统领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首先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要求同时讲求速度、质量和效益。不能再靠拼资源、拼消耗、拼劳动力;发展也再不是经济的单兵突进,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即经济与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相互发展。因为社会不发展,会扯经济发展的后腿,经济发展也很难持续。一句话要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

第三个层次是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不仅是眼前和现实的发展,还必须是长远发展。长远发展这四个字说深一点,是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再说深一点,就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走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旧的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而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什么是以人为本?学术界有许多解释。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弄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以人为本”本身并非我们今天的创新,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在殷周时期的《周易》中,中国人就提出了“人文”思想,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在《管子·霸业》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西方,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的19世纪的“人本学”,都对人给予极大的重视。可见,中西方都有关爱人、重视人的思想渊源。但遗憾的是,当代人没有很好地发扬这些思想,或者没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我们也一直倡导“为人民服务”,但在某一发展阶段,不经意中迷失了发展的终极目的。

从上看出,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那么,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过去有什么区别,以人为本的“人”指什么?以人为本的“本”指什么?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提出以人为本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对以人为本应适当确定其适用范围,并在不同的关系中确定其不同的含义和意义,不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普遍适用的一般性原则到处加以使用。对以人为本思想要做出科学的理解。

以人为本中的“人”有着明确的含义。第一,这个人不是“我”,以人为本不能是以我为本,否则别的“我”就变成“末”了。第二,以人为本的“人”不能等同于欲望,否则,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欲望为本。第三,以人为本的“人”也不能是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成员,而应该是全人类,不仅是现在的人类,还有将来的人类。第四,以人为本的“人”不应该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即面临种种危机和挑战的当代人。第五,以人为本的“人”应该既是理想又是目标。动物只要欲望得到满足就不再追求其他,只有人才会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知金钱、不知其他的“冷血动物”。

正如北京大学陈志尚教授所说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的概念是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就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从事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民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正确的历史观不仅把人放在首位,而且要把人民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为目标的党,理所当然应该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地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全部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心人民的疾苦、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各种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目的。参见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反对关于人的抽象说教,主张对人做出具体的历史的规定。以人为本之人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在历史中行动着的人”?只要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所说的人,自然是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人,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人。以人为本这一命题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所在的话语体系,已经排除了对其中所说的人的抽象理解。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之“本”呢?在各类辞书中,“本”有多种含义,(1)原意为草木的根,引申意为根源、基础。据此,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人民为根基。(2)草木的茎,可引申意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据此,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执政党和各级政府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推进各项工作。(3)根据、依据。据此,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要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各项决策和活动的标准、尺度。(4)目的。据此,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与活动,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主要在于:一是把人当作主体,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使每个人的潜能、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科学理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其主要含义是:

1.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它把人当作主体。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现象。所谓人的依赖,就是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的依赖,人丧失其独立人格,成为依附性的人。物的依赖,就是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交换关系的依赖,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只为物而存在的人,见物不见人。人的这两种存在方式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2.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尺度。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人本理念和人的维度。其实,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3.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为目的。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着世界、社会和事物也应为人而存在。参见韩庆祥:《论以人为本》,《前线》杂志2006年01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就是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及其干部,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始终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更是以人民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注意统筹兼顾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把它落实到尊重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上来。既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要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这就是“以人为本”的要旨所在。

(二)必须澄清的几个模糊认识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直到今天,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对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必要予以澄清:

1.“人本”与“民本”。“人本”和“民本”的含义是什么?特别是以人为本的“人”,到底是指什么人?是抽象的个人,还是社会的历史的人?有人说,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现在提出以人为本有什么新意呢?

其实,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区别。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反映出古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疾苦的体察和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认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之苦。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民本思想必然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一是在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之术,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二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民、亲民同时又有畏民、愚民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与民主精神完全违背。即使是所谓“重民”、“亲民”,也是把它看成是对老百姓的恩赐。因此,这种民本思想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矛盾的。这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发展史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人认为,西方早就提出人本主义的观念了,同我们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有什么区别?

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有根本区别。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人本主义亦称“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人本主义主要是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更多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在哲学上,通常指那种抽去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费尔巴哈。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人本主义”。针对这两个人的观点,列宁曾鲜明地指出,他们主张的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卷,第78页。应该说,人本主义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它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工具,这就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对立了,也同我们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完全是两码事了。

以人为本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它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