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05

第5章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毛泽东认为局部与全局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局限服从全局,办事应遵循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1936年冬,蒋介石督逼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进攻陕北红军,带着一帮国民党军政要员亲自来到了西安。但是,当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变本加厉,全国抗日运动日益高涨,在这一运动推动下,东北军和西北军广大官兵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非常不满,张学良和杨虎城也很不情愿再打内战。在中共的争取下,到1936年秋,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形成了“三位一体”,建立了西北抗日统一战线。因此,面对蒋介石威逼,张杨二人几次向蒋介石进行苦谏,希望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是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严厉训斥他们,逼迫他们动手“剿共”。张杨二人忍无可忍,决定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十多名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十年“剿共”屠杀了数十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而对日本的侵略,却妥协退让,使大片河山沦入日寇之手。因此,无论对他进行怎样的惩罚都理所当然。但局势是复杂的。日本帝国主义者阴谋把事变引向国民党同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之间的大规模内战;英美帝国主义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赞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苏联虽对事变持否定态度,但坚决主张事变“迅速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内意见分歧,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极力主张讨伐张杨,欲置蒋介石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则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积极寻找营救蒋介石的途径。两派明争暗斗激烈。各地方实力派和各种政治团体也纷纷发表声明、宣言,阐明自己的立场。内战危机迫在眉睫。

在事变发生的当天,张杨二人就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来电报,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前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事宜。

事出突然,情势危急。在这紧急时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讨论,于12月19日作出明确的决定;对西安事变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就释放他。党中央的决定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的。他们困惑不解。为了使根据地广大干部、战士和群众,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有个明确的认识,毛泽东专门到红军大学作了一次报告。

他分析了西安事变的两种可能发展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大规模内战,推迟抗日的发动。另一是和平解决,结束内战,使全民族抗战早日实现。第一种前途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和国内的亲日派所欢迎的。他们巴不得中国内部大乱,以便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功。第二种前途是我们应该争取的。

为什么不杀蒋而放蒋?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放蒋并非蒋无可杀之罪,而是情势使然。处理事情,应掌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现在的局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抗日救亡。在这种情况下杀掉蒋介石,正中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的下怀,国民党的亲日派正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纠集军队开赴潼关,进逼西安,扬言要炸平西安,阴谋用这种手段置蒋介石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大打内战,必然给日本帝国主义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其结果,中国很有可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如果仅仅从我们党的私仇出发,杀蒋介石来解恨,忘记了民族危亡这个大局,我们就不配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我们共产党就要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记私仇,以德报怨,迫使蒋介石改变反动政策,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政策,蒋介石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因此得到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正确解决意义巨大。毛泽东对此作了准确的评价,他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中国早就有“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古训。当日本逐渐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之时,中国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却还在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结果落得个自身被囚的下场。这充分说明抗日救亡是大势所趋,搞窝里斗是行不通的。毛泽东比蒋介石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准确地认清时代潮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个大局出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党派利益之上。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一切爱国者的心愿。谁认识得越清楚,谁就能越掌握主动权,赢得民,赢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