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31495500000010

第10章 第二编品读王莽(3)

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在汉朝人看来,这是上天的警告,预示着天下有不平事发生。哀帝惊恐不已,下诏让大臣们献策。周护、宋崇这些贤臣便上书颂扬王莽的德行,并说日食是上天对王莽遇到不公正待遇的反应。鉴于舆论的压力,哀帝只好以侍候王政君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此时,王莽本来所拥有的大司马职位已经几度易人,现在的在职大司马叫做董贤,年仅二十二岁。王莽当初当大司马时已经四十岁了,还被称为“年轻”的大司马,而这个董贤才二十二岁就当上了大司马,难道他比王莽还要贤能吗?董贤能够年纪轻轻就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个位置不是靠的才干,而是靠的“美色”。他是汉哀帝的男宠,虽然是个男人,长得却是千娇百媚,竟然让哀帝的后宫佳丽均为失色。这个董美人不仅美貌,而且“性柔和”、“善为媚”,把汉哀帝迷得神魂颠倒,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心惊醒董贤,竟然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汉哀帝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自己对董贤的爱了,一天在麒麟殿群臣饮酒,他竟然说:“朕欲效仿尧禅舜,把帝位传给你。”当场大臣吓了一跳,生怕哀帝真把自己的帝位传给董贤这个男宠。不过幸好,说这话没多久后,汉哀帝终因酒色过度,呜呼哀哉了!汉哀帝驾崩后,他的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也先后薨于宫中,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便又开始把握住了大汉的朝政。王莽的机会也跟着来到了。失去了汉哀帝庇护的董贤自然就跟着翘了辫子,他的家属也被流放到了合浦,紧跟着“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傅氏、丁氏在朝廷为官者全被抹去;已故中山孝王8岁的儿子刘衎成了皇帝……王莽走到了镁光灯下。宫中的宿敌被王莽清除得一干二净,西汉帝国的最高权力重新回到王氏家族的手中。

汉平帝元年(公元1年)正月,一个自称是越裳氏的化外蛮夷,从遥远的西南方不远千里地来到京师长安,向新皇帝献上“白雉一、黑雉二”,以示对西汉帝国的宾服。对此消息,朝野上下欣喜异常,着实热闹了一番。先是老太后王政君下诏,“以白雉荐宗庙”,向列祖列宗报喜;然后是群臣众口称颂王莽的无量功德,他们一起上奏王政君:“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定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就是说:大司马王莽有安宗庙之功。按照汉家惯例,应当像前朝名臣萧何、霍光那样,增封三万户,畴其爵邑。但是,对于姑姑王政君和朝臣商讨给他请封的事情,王莽却出面干涉,他上书王政君说:“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安国之策,臣恳请封赏孔光等人,勿置臣于其中,以避嫌疑。”在王政君再次下诏劝说“君其勿辞”时,王莽再次上书谦让。接着几个来回后,王莽还躺倒不干了,在家里装病不动弹,这下把老太后也搞懵了,这时有人给六神无主的王政君出主意说,还是按照王莽的意思去办吧,只褒奖孔光等人,不褒奖王莽,看看如何。然而,王莽在四个死党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厚赏时还是无动于衷,朝中群臣这才恍然大悟,水涨船高啊!于是群臣又匆忙上书王政君,请求褒奖元勋,于是皇太后王政君再次下诏:“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三世为三公,任周公之职,建万世之策,功高盖世,声播海内,越裳氏来献白雉。现以王莽为太傅,总理四辅之事,号称‘安汉公’,以开国元勋萧何之宅为‘安汉公’府第,定为法令,传之无穷。”经过了这么多个来回,王莽于是以诚惶诚恐的神情表示愿意接受“安汉公”的称号,其他的封赏一概拒不接受,“让还益封畴爵邑事”,并且说:“等到天下百姓家给人足之后,才愿意接受更重的封赏(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王莽这种高姿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让满朝文武特别是饱读儒学的文臣们激动不已,甄丰当众感叹说:“安汉公节义操行,古今罕有其比!”他们纷纷要求王政君重赏王莽,但王莽却提议:“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及诸在位,各有第序。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总之,就是我个人不接受国家给我的封赏,只有天下人的日子好过了,我才能安心地享受。王莽的这些举动如穿云裂帛,它如悠长隧道尽头的一丝亮光,给人以希望;它如惊天的响雷,震撼了帝国久无生气、万马齐喑的政局;它似狂飙,吹散了压在人们心上的阴霾;它似闪电,照亮了这黑沉沉的大地。在今人看来,王莽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的小手段小谋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王莽在这个过程中的高明之处。当腐朽的贪婪官僚们一心为自己谋官职、谋钱财时,王莽一再谦让,两相对比一下,人们就不能不对王莽的做法表示赞同,不能不对他生出敬意。一再的谦让终于让王莽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我们说,假如王莽一开始就接受封赏,他所获得的仅仅是官爵,而无法收到天下人的拥戴之心,而这是王莽最看重的。通过谦让、放弃,王莽最终收买了人心,小舍有大得。王莽最终还是以他的良好品行赢得了天下看客的尊重。

公元前1年冬天,王莽在众人的拥立下坐上了“安汉公”的太师椅,72岁高龄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为了将权力全部拢到手中,针对太皇太后厌政的情况,王莽命手下人上书王政君:“往者,……宜皆见安汉公,太后不宜亲省小事。”表面上说一些杂事小事应交给安汉公处理,太皇太后应保重贵体,不该太劳累,实际上是让老太后将权力交给王莽。不过,王政君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体力和精力都赶不上,于是她下诏说:“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而育养皇帝者也。……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于是王莽得以处理一切大事,“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从此,西汉政权实际上已落入王莽之手。

4.天命所归

在所有的篡位皇帝之中,王莽应是最该受到百姓感激的,因为只有他没有通过暴力手段取得天下,没有酿成血流成河的惨况。百姓对王大司马充满了感激,时时唱颂着赞歌传扬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贤明谦恭。王大司马这样的“圣人”理应如尧舜禹汤一样创建一个太平盛世,给百姓一个崭新的世界。成帝、哀帝荒淫无道,平帝就是一个小毛孩子,王大司马才真正拥有资格当皇帝管理天下为百姓谋福。这种想法,百姓有,王莽也有,但是篡位毕竟是乱臣贼子所为,素有贤名的王莽会因为想当皇帝的欲望毁掉自己辛苦经营出的“圣人”形象吗?

王莽此时已经是帝国事实上的龙头老大了,但他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莽又进行了什么样的举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首先,他向王政君进言:“新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后,百姓未赡者多,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损膳,以视天下。”同时他自己积极行动,捐钱100万、田30顷,交给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救济贫民。此举一出,百官积极响应,纷纷仿效,连太后也省下自己的“汤沐邑”

(供太后私人开支的封邑)10个县交给大司农管理。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离失所,在王莽的带头下,232名官民献出土地和住宅救济灾民,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也改为安民县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1000套住房。尽管王莽现在权势显赫,但他并不是一个好了伤疤就忘了痛的人,前些年被赶出京城、谪居偏野的生活还留在他的记忆中。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外戚,王莽决定将女儿嫁给汉平帝,于是他上书建议皇上选美女入宫。为了避免其他王氏女儿和自己的女儿相争,王莽向太皇太后说自己的女儿“身无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虽然王政君在深宫大院里修炼了这么多年,但她在心机方面和王莽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实诚的老太后听王莽说“不宜与众女并采”,于是下诏勿采王氏女。而王莽手下的一帮人明白“不宜与众女并采”的意思是“独采”,于是上书老太后:“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这下子,外面采选得热热闹闹,里面早已画好了圈圈。王莽的女儿被选上后,朝廷以新野田25600顷封赏王莽,但王莽以救济灾民为由辞谢不受。这件事经王莽手下人四处宣扬,博得了社会上的广泛称誉,一些要求限田的中小地主和农民都起来拥护他,“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要求加赏王莽。但王莽不仅不接受封地,还谢绝了朝廷的大部分聘礼。根据当时的情况,聘请皇后需下聘礼“黄金二万斤,钱二万万”,然而,王莽只接受了四千万,“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最终朝廷又追加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对此,天下臣民简直把他视为亘古未有的圣贤!

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制度,收到笼络士人的效果,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据说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是古代帝王为天下学子在京师所设立的最高学府;灵台则是古代帝王遥望云气、上通于天的地方。它们是周文王、周公“制礼作乐”时的精粹,是后代儒家知识分子向往的圣殿),还为学者建造了10000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人来长安。元始五年正月,公卿大夫、博士、列侯共902人联名上书,请求给王莽“加九锡”。当年秋,派往各地了解民情的八位风俗使者回到长安,带回各地歌颂王莽的民歌达3万言。不论朝廷还是民间现在对王莽都是一片赞歌。面对铺天盖地的称颂狂潮,面对朝臣的请封,王莽上书说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称职,现在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绝加赏。“惟愿更尽忠心于太皇太后。一旦天下富足昌盛,臣自当退隐林泉,为贤者让路。”通过他后来的行为,我们就明白这不过是哄太皇太后玩的,王莽说起通天的谎话来可谓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政治杀戮和收买人心的紧张、亢奋活动以皇上选后的全民欢庆作了一个总结,人们逐渐平静了下来,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人们希望过度紧张、恐惧、亢奋的心情能够有所松弛,从而迎接下一波高潮。高潮马上来了,而且是一枚重磅炸弹激起的高潮。这枚重磅炸弹便是泉陵侯刘庆。他上书朝廷:“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为什么说这件事是一个重磅炸弹激起的高潮呢?因为周公“摄政”指的是周公行使代理皇帝的职务,现在刘庆的上书即摆明了让王莽名正言顺地成为代理皇帝。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群臣的回答却是“宜如庆言”。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没波没澜地就通过了呢?这还是因为王莽的民心工程做得好,他早先花气力笼络刘姓各贵族,各种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刘姓贵族得到了以前没有的实惠,封地越来越大,腰包越来越鼓。他们才不管谁当皇帝谁当代理皇帝呢,只要自己能得到实惠就行,“有奶就是娘”。于是,全票通过,王莽当了代理皇帝。

公元6年2月3日,平帝突然死亡,年仅14岁。后来有人宣称,是王莽为了篡夺汉室天下而将平帝毒死,那么这个谋杀罪到底成立不成立呢?

据调查这个指控最早于公元7年提出,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这个指控。实际上,据当时情况看王莽的女儿刚新婚,平帝也尚未成年,他的权力如磐石般坚固,如果谋害了皇帝,却很容易动摇他的权力。《汉书·平帝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

《汉书·王莽传》中的记载是:“平帝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璧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

《汉书》应该是研究王莽最权威的第一手材料。《汉书》的作者班固离王莽所在的时代极近,他爷爷班稚曾是王莽的好友,他姑姑班婕妤是王政君的儿媳妇,此外,班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深有了解的也大有人在。而且,班固对王莽简直是恨之入骨(班稚因不上“祥瑞”差点惨遭杀戮),如果他掌握了“王莽毒杀平帝”这样的信息,没有不将其记入《汉书》中的道理。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平帝年幼无子,于是群臣想在宣帝曾孙五人中推立一人,但王莽借口五人都是已故皇帝的兄弟,“兄弟不得相为后”,应在宣帝的玄孙中选立。宣帝玄孙有二十三人,王莽却找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刘子婴,“托以为卜相最吉”。我们读历史,读的不应该是历史的年代和大事,而是应该从历史中悟出要义、悟出人性。后世的孙权想把曹操放到炉火上烧烤,杨度等人想做开国元勋怂恿袁世凯称帝,王莽时代的一些文武官员也有后世杨度的想法,他们纷纷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吹鼓手、抬轿子的人出现了。有人奏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丹书著石,上面有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派王舜将此事转告老太后,太后作色道:“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回答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镇服天下罢了。”王太后只得下诏封王莽为“假皇帝”,“皆如天子之制”。从此王莽身穿天子衮服,戴天子的冕旒,南面受朝,出入坐銮驾,自称“予”,并将年号改为居摄元年。

公元6年4月,安众侯刘崇鼓动刘氏宗室反对王莽,但最终失败。对王莽来说,刘崇的反对本来是一件坏事,然而,他却将坏事变成了好事,他利用这件事使自己能在老太后面前公然自称“假皇帝”。《汉书·王莽传》中的记载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五月甲辰,太后诏莽朝见太后称“假皇帝”。王莽手段的高明之处让人不能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