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31495500000018

第18章 第四编品读杨广(3)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到甘肃陇西巡视,然后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杨广的这次出行绝不是出于游山玩水那般简单的理由,历来皇帝游玩都是到富庶之地,但是西部自古是大漠边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当时,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大都失散,杨广本人也遭受到暴风雪的袭击,一路狼狈不堪,吃尽了苦头。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西巡部队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意义重大。历观整个封建时代的皇帝,只有杨广一人抵达到西北那么偏远的地方。杨广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杨广到达张掖之后,西域诸少数民族部落,皆佩金玉,被锦朋,焚香奏乐,迎候道左。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故而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方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杨广还在古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万国博览会,当时游人及车马长达数百里,进一步促进了隋朝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岐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书》中提到“(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这时已经到了隋朝灭亡前夕,但是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给隋朝进贡送贺礼。杨广除了向西北开拓疆土外,还命人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他兵加林邑(今越南湄公河之东、顺化以南至西贡之北),屡战皆捷,俘敌上万,追过马援所置铜柱之南,仅八天就攻占了拔林邑都城,获其铸金庙主18枚,刻石纪功而还,然后其地设比景、海阴、林邑三郡,同时他还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杨广曾说“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他的一心想建立秦皇汉武那样的霸业,成为历史上一名有功的皇帝,所以他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土,壮大自己的势力,让隋朝周边的国家都臣服在自己脚下。但是杨广并不满足陆地上的扩张,他甚至将自己的势力伸展到了海上的小岛上,这小岛就是台湾,隋朝时叫流求国。据《隋书·流求国》所载,那时的台湾当地原住民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生活阶段,只从事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其耕作方式“先以火烧,而引水灌”,虽然懂得烧荒草肥田,引渠水灌溉,但是农具却颇为原始,是“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他们无牛、羊、驴、马,所以不知道利用畜力来耕作,只养猪、鸡等家畜,所种的农作物以稻、粱、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为主,已知道将农产品进行加工,“于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醉,酿米面为酒”。他们的文化也很落后,没有文字,只是“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公元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隋书·陈棱传》)内地军队与台湾当地的交易,带进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5.师出有名

对于杨广远征高丽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以来,就有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这样那样的评论。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可以说是直接导致隋王朝灭亡的根因。有人认为杨广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就不应该去征伐高丽。但是为何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数次找借口亲征高丽呢?高丽只是版图上看起来的弹丸小国么?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巡游到东突厥,在可汗的大帐碰巧遇上高丽使者,便对他说:“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结果高丽王并没有以臣之位朝见,杨广便于大业七年至十年,先后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天下骚动。直到高丽因连年战争而困弊,故遣使来大隋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赎罪,杨广才结束了对高丽的战争。有人认为杨广为了一句话便起兵打高丽,证明他为人小气,好大喜功,进而败家亡国,成为隋朝的千古罪人。事情真的是如此简单吗?三次远征高丽,只因为杨广好大喜功吗?那么为何世人所称颂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数次找借口亲征高丽,甚至连他那不爱打仗的懦弱儿子唐高宗也发动大军远征高丽呢?对于杨广远征高丽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以来,就有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这样那样的评论。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可以说是直接导致隋王朝灭亡的根因。许多人因此谴责杨广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并说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就不应该去征伐高丽。这些评价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实在是有失偏颇。高丽绝对不是版图上看起来的弹丸小国。自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便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到了隋朝时期,高丽国内兵力已达15万,士兵极其强悍。他们战时出征,平时耕种,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对中原的儒家文化没有认同感,且有急剧的扩张野心,从开始的几万人扩张发展到了隋时的十几万人,在东北蚕食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口,意图吞并东北民族。当时的高丽正如宋金对峙时期崛起的蒙古族,明末时的后金,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威胁,若是任其发展,必是大患。在隋文帝时期,高丽就曾经侵扰过大隋领地,杨坚派兵讨伐,兵败。杨广追从其父,想将这个国家绞杀在摇篮里,消除未来的不稳定因数。只可惜他虽有汉武帝之心,却不似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他打了败仗,便成了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