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仪礼(上)
31569900000002

第2章 士冠礼(2)

缁布冠:冠名,用黑色布制成,无缨饰,为初加之冠。此冠只初加冠时用一次,平时不用。庶人则常戴。缺项:缺同頍(kuǐ)。頍:一种发饰。缁布冠无笄,故用頍围绕发际结于项中,上缀于冠武(冠上的结带),用以固定冠,称作頍项。组:丝织的带子。缨:系在颔下的帽带。属:著,连结。青组缨属于缺:即用青色丝带两条,连结在缺项的两旁,用作冠缨。纚(xǐ):束发巾。广终幅:尽整幅布宽。古代布每幅宽二尺二寸。以上缺项、青组缨、缁纚,并为加缁布冠所用之物。

笄:籫。纮:冠冕上的纽带,从颔下上结开笄的两端。纁边:组用赤色镶边。以上笄与缁组纮,为加皮弁、爵弁所用之物。

箧:一种狭而长的箱子。同箧:指上缺项、青组缨、缁纚、皮弁笄、爵弁笄、纮等物,同装于一箧中。

栉:梳子。箪:盛饭或衣物的竹器,方的叫笥,圆的叫箪。栉实于箪:用箪盛栉。

蒲筵:蒲苇席。在南:在服、箧、箪之南。

侧:独,无偶。尊:此处作动词用,设置酒。一种瓦制的盛酒器。醴:甜酒,有糟。

在服北:在所陈衣服的北边。

篚:盛物的竹器,长方形。圆曰篚。勺:舀酒器,青铜制。觯:一种饮酒器,形似尊而小,青铜制。角柶:古代礼器,如匙,用来舀取食物,用角制成。有篚实勺觯角柶:勺、觯、都盛在篚中。

脯醢:脯:干肉,盛于笾;醢:肉酱,盛于豆。

匴:竹器,冠箱。各一匴:三种冠各盛于一只匴中。

西坫:坫:土台,在堂角,堂东、西各一坫。西坫南:在堂下对着西坫的南边。执以待以西坫南:有司三人各执一匴在西坫南边等候。

从“主人玄端”至“立于外门外”,述主宾各就内外位之仪。阼阶:堂前东阶。阼犹酢,为主人答酬宾客之位。西阶则为宾位。

东序:正堂东西两面墙称东西序。两序外是东西夹廂。

毕袗玄:毕:尽;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即同穿玄衣玄裳、缁带。

负:相背而立。东塾:此指庙门内东堂。负东塾:即背向东塾站立。

将冠者:指加冠的对象。此时尚未加冠,称“将冠者”,始加之后,称冠者。采衣:

未冠时的童子服,缁布衣,其衣服之缘饰、大带及束发纚,皆用朱锦。紒:束发为髻。

房中:室东房内。

外门:大门。士二门,即大门和寝门。冠礼行于庙,相对于庙门而言,大门为外门。

从“摈者告”至“西面南上”,述迎宾之仪。告:出请事于宾,入告主人。

门左:大门东侧,出以东为左。

每曲揖:曲,折,转弯。周制,左庙右寝,庙在寝东。故进大门必向东转以至庙。进外门转弯东行,到正对庙门时转弯北行入庙门。每转一个弯都相对而揖,叫做每曲揖。

三揖至于阶:阶:庙堂前东西二阶。进庙后主人与摈东行,宾与赞者西行,相对一揖;主人东行至垂直于东阶堂途的位置时,北转弯,宾西行至垂直于西阶的堂途时亦北转弯,此时又一揖;门至堂间的庭中有碑,临碑又一揖。故说三揖至于阶。

三让:让:主人让宾先登阶。三让然后登阶上堂。

序端:序南头。主人立于东序端。

从“主人之赞者”至“如加皮弁之仪”,述三次加冠之仪。筵:布设筵席,此处作动词用。

奠:停、置于地。

坐:席地而坐,两膝跪地,双脚向后,臀部坐于脚跟上。栉:梳理头发。设纚:梳理迄,以纚束发。

宾降,由西阶下堂。

宾辞:主人亦随同宾由阼阶下堂,宾辞谢之,大意是说主人无事不必降。

盥卒:盥洗完毕。

正纚:正:使端正。前赞者已设纚,宾是主持冠礼的人,这里的正纚,是表示亲其事的意思。

一等:一级台阶。

项:冠后侧叫作项。进容:讲趋行时的容止。容:仪容端正,舒扬。郑玄注云:“进容者,行翔而前,鸧焉。”形容行走时张开两臂,神貌舒扬。

祝:有祝辞,见下文。

赞者卒:卒:终。指完成加缁布冠所需的设缺项、结缨等事。

栉:二加皮弁之前,除去缁布冠,需重新梳理头发。设笄:笄有二,此指束发髻所用的笄,非指用以固冠的笄。固冠之等,在加冠时由正宾自设。

卒纮:把纮系结于笄的左右两端。

从“彻皮弁”至“宾答拜”,述宾醴冠者之仪。

筵于户西:布席于户西。户西:寝庙以室为主,故此户西指室门的西边。

侧酌:自酌。侧:特,无偶。

加柶,覆之:用觯盛醴,把柶口朝下放于觯上。柶不用时口朝下放,用时则口朝上。

面叶:面:朝前;叶:柶头。面叶,即柶头朝前,柶柄在后。

面枋:柄朝前。枋即柄。此处面枋,是为了冠者接枋祭醴方便。

荐:进,献。荐脯醢:赞冠者将脯醢进置于筵前。

右祭脯醢:用右手祭脯醢。祭脯醢:谓食前祭创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现此不忘其初之意义。

以柶祭醴三:用柶舀醴而祭之,凡三次。

啐:尝。啐醴:只尝但不尽饮。

建柶:建柶。即把柶插于觯中。

奠觯:放觯于地上。

从“冠者奠觯”至“母又拜”,述冠者见母之仪。荐东,脯醢的东边。荐即献脯醢。

适:往。东壁:屋东宫墙,东壁有小门叫闱门,母在闱门外。妇人入庙须从闱门入。

拜受:拜而接脯。男女间行礼,妇人拜两次,男子拜一次,称作侠拜。子已成人,故母对子亦侠拜。

自“宾降”至“冠者对”,述宾为冠者命字之仪。

字之:命字。字在此为动词。男子二十而冠,根据原名之涵义取一别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对:应。

从“宾出”至“如见母”,述冠者见兄弟、赞者及姑姊之仪。

次:门外更衣处,用布或竹席搭成。

入见姑姊:姑姊在寝不在庙。入见即出庙门入寝门见之。

从“乃易服”至“乡先生”,述冠者见君等礼仪。易:更、换。

奠挚:奠:献、停、置。古时卑者见尊者,礼物不亲授,奠于地。挚:初见的礼物。

士挚用雉。乡大夫:周代官名,掌一乡之政教。或谓乡大夫乃“卿大夫”之误。乡先生:年老致仕归乡的卿大夫。

从“乃醴宾”至“归宾俎”,述醴宾、送宾之仪。醴宾:礼宾。壹献之礼;主人酌酒敬宾叫作献。壹献,敬酒一次,无亚(二次)献。

酬宾:主人献宾毕,宾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复答敬宾,叫作酬。一献、一酢、一酬,礼成。

束帛俪皮:束帛:帛五匹为束,每束从两端卷起,共十端。俪皮:两张鹿皮;俪,两;皮,鹿皮。饮宾又赠财物,是为表达主人对宾的厚意。

赞者皆与:此处赞者,指众宾;与:参与。众宾亦一同饮酒。

赞冠者为介:赞冠者即上赞宾行加冠礼者。为介:指为正宾介,非指众宾。

归宾俎:俎:设筵或祭时盛牲器。归宾俎,即使人将牲送至宾之家。

从“若不醴”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醮用酒:加冠之礼有醮、醴两种仪式。饮酒无酬酢叫作醮。醮法与醴法仪节稍有不同。

房户之间:房之西,室门之东。

禁:承酒尊的器具。名为禁,取禁戒,饮酒有所节制之义。

玄酒:即水。按后人解释,太古无酒,以水当酒。水色黑,故称玄酒。玄酒不用而设立,乃不忘古始之义。

南枋:柄向南。

洗有篚:洗指设于东屋翼前之洗。洗西置篚,用以盛勺觯。

南顺:以北为上。

宾降取爵于篚:爵在洗西篚中,酒在堂上。醮法,宾自酌酒,故降取爵。与上醴法不同。

彻荐爵,筵尊不彻:荐、爵,每次加冠须更设。故彻;筵尊三加并用,故不彻。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则三加三醮。此亦醴与醮的一个不同之点。

摄酒:对酒加以整理、挠搅、添益。

折俎:将牲体解节,折盛于俎,称为折俎。

哜:尝。

杀:杀牲。

特豚:特:一;豚:小猪。特豚即一只小猪。

载合升:牲煮于镬(无足鼎),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载;合牲之左右体,叫作合。载合升,谓用整牲。

离肺:离:割开。把肺切割开,以便于祭时用。

扃(jiōng):贯通鼎的两耳,用以抬鼎的横杠。鼏:鼎盖。

葵菹:一种腌菜。蠃(luǒ)醢:蠃:蜗牛。蠃醢即蜗牛酱。

从“若孤子”至“受脯于西阶下”,述孤子、庶子冠法。孤子:此处指无父的嫡子。

父兄:指冠者的伯父、叔父及诸从兄。

主人:指将冠的孤子,无父,故以主人身份迎宾;此时尚未冠,故紒。

冠主:冠者亲父。

举鼎陈于门外:门外指庙门外。父在则鼎不陈于外。

直东塾:正对着东塾。在东塾之南。

庶子:与嫡子相对,即妾所生子。

母不在:不在,谓因故(或归宁,或有外戚丧服未除等原因)而不在,非谓去世。死称作“没”。

从“戒宾曰”至“仲、叔、季唯其所当”,述行冠礼时各种应对之辞。

加布:即加冠。初加为缁布冠,故称。

吾子:吾:主人自称。子:对男子之美称。

不敏:不才,不聪明。乃自谦之辞。

病:犹辱,亦谦辞。

莅:临。

令:善。

元:首,头。

弃尔幼志:弃:除掉;尔:你;幼志:童稚之心。

顺尔成德,寿考惟祺:顺:与慎通;成德:成人之德。寿考:长寿。祺:祥,福。

介尔景福:介:助;景:大。

申:重复。

淑:善。

眉寿:长寿。眉,指老人的长眉毛,象征高寿。

胡:远。

咸加:皆加。指三次加冠。

厥:其,此指冠者。

黄耇(gǒu):老人,此言长寿。黄:老人白发落后而生黄发;耇:老人面如冻黎,其色如浮垢。

嘉荐:嘉:善;荐:脯醢。

休:美。

旨:味美。

亶:诚。

孝友时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时:是;格:至。谓极尽孝友之道。

湑(xǔ):清。

伊脯:伊:惟。脯:脯醢。四字成句,脯谐音,故略去醢字。

祜:福。

楚:陈列貌。

昭:明。

爰,于;孔:甚。

髦士:俊士。攸:所。

于假:为大。于:犹为:假:大。

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伯、仲、叔、季:

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称。

自“屦,夏用葛”至“不屦繐屦”,述三服所用之屦。屦:古时一种单底鞋。屦与裳同色。夏用葛:葛:葛布。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屦。

青絇繶纯:絇:鞋头装饰,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带。繶:缀于屦牙底相接的缝中用以饰屦的圆丝带。屦缘的镶边。以上三种饰物,皆青色。

博寸:宽一寸。博:宽、广。

以魁柎之:魁:大蛤;柎:涂注。即以蛤灰涂注之使白。

繐屦:用细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丧所穿的屦。

从“记”以下至篇末,为本篇后《记》。《记》是对经文的补充和阐发,其中有对古代礼仪的补记,有关于礼的意义和凡例的说明等。《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四篇之外,余十三篇皆有《记》。传统认为《记》为孔子后学作,其写作年代在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大古:大,通“太”。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庙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即太古,指尧舜以前年代。冠布:戴白布冠。

齐则缁之:齐,古通“斋”,斋戒。缁之:染成黑色,即言将祭斋戒,染之成黑色。

緌:冠的缨饰:结在颔下用以固冠的带子叫作缨;结后剩余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叫作緌。“未之闻也”:是说没有听说过缁布冠有缨饰之事。此引孔子语说明太古冠无缨饰。

冠而敝之可也:敝,弃。缁布冠只在初加冠时用,其意义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说“冠而敝之可也”。

著代:著:明。即表明子将代父之义。

加有成:加礼于有成德之人。使甫成年之士知其对国家、宗庙的责任。

三加弥尊:弥:益、愈、更。次加皮弁尊于缁布冠;三加爵弁又尊于皮弁,是后者尊于前者。

谕其志也:教导劝谕,使其立志于修德,不断上进。

敬其名:名受于父母,在君父前称名,他人之前称字,此显示对受之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委貌:周代冠名,以黑色丝织品制成,或谓即玄冠。委:安,取安正容貌之义。“委貌”及“章甫”、“毋追”,皆常服,犹上加冠毕服玄冠之义。

章甫:殷代冠名,或谓即缁布冠。章:明。章甫,取表明丈夫之义。

毋(móu)追:夏代冠名。毋:无义,发语词。追:即堆。此以形名冠。

周弁、殷冔(xu)、夏收:此因上三加爵弁而记之。弁:爵弁,经专言弁,即指爵弁。

殷称冕作冔。冔与音近,即覆,取覆首之义。夏称冠作收,取收敛发之义。

共皮弁、素积:此再加所同用。再加之所以在三加后记之,是因为前始加、三加,三代不同,此则三代相同。

五十而后爵:五十岁才能命为大夫,此论“士冠礼”亦行于大夫。

夏之末造:造:作。此言公侯冠礼与士同,无独立的冠礼。公侯冠,夏末始作。

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

象贤:法贤。此言元子能取法先祖之贤德,故继世立为天子或诸侯。此以说明“天下无生而贵者”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