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思想史
318119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经济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精粹,对此有必要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通过对古代、近代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现代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及时总结和分析评述,通过对国外经济思想的融会贯通以及联系实际的比较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有助于对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演化、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相互关系有深入的认识,有助于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教材建设相对薄弱。现在本科生教材的选用大多为“简编”、“简史”类的专著,缺失以教材体例编撰的教学用书。本教材在既有教学、研究基础的支持下,吸纳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权威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形成一部系统、完整、贯通古今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在框架体系设计方面的特色如下:

(一)学科体系实现古今贯通以往中国经济思想史本科生教学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思想的基本知识,甚至一度主要偏重于先秦时期的古代经济思想,近代的研究也只限于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本教材构建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00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体系,实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的古今贯通。由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和教学体系相对更为成熟,所以本教材更着力于对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1950年到2000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研究方法强调中西比较中国经济思想史不是孤立发展的思想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思想曾经不断地与西方经济思想发生相互影响。本教材在以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演变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置于世界经济学说史的时空坐标中,强调中西方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交流和比较研究,将中国经济思想置于全球范围的思想文化系统中,从而形成中西比较的方法论特色。

(三)学科内容力求满足“专业基质”甄别经济思想史是研究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发展演变过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当符合“专业基质”要求,即对具有共同专业基质的思想的发生、传承、发展作过程描述和相关关系分析。因为只有在一个有专业界定的框架内,学科才能实现分析技术的积累和理论的发展。本教材力求遵循这一学科内容2中国经济思想史界定规范,尤其对18世纪以后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发展过程的研究,更要求对研究对象及内容作出专业的识别和界定。

本教材由赵晓雷(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负责研究计划设计、研究团队组合、框架体系确定、篇章结构编排、学术观点整合及体例文字统纂。全书三篇十二章,负责各章编撰的作者(按所编撰篇章为序)为:

王昉(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编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徐信艳(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编撰第四章、第六章;马涛(复旦大学教授)编撰第五章;程霖(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编撰第七章、第八章;赵晓雷(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编撰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王昉副教授协助了研究工作的组织、联络、协调等事务,并参与了全书体例文字的总纂。

承蒙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厚爱,约我主编这部教材,并代为成功申报了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于一部理论经济学教材的编撰和出版花大力气,反映了出版社的品位和格调。在此,我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及本教材的责任编辑蔡丽女士及其他相关人士致以深深的谢意。

赵晓雷

2007年6月

于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