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80%以上的父母认为自己能坚持对孩子守信,然而与此相反的却是超过95%的小孩认为父母常常不履行承诺,对自己失信。
另一项针对“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数。
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3%)、表扬我(22.7%)、给我辅导功课(16.7%)、对我管得比较松(16.1%)、与我一起锻炼(15.0%)、和我出去游玩(14.9%)、与我一起玩(11.4%)。
这一结果说明,中小学生都特别看重父母是否信任自己,是否说话算数。
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是:说话不算数(43.6%)、对我管得太多(32.6%)、他们不和睦(22.7%)、限制我交朋友(21.0%)、不与我交流(20.5%)、拿我出气(17.6%)、不平等地对待我(15.7%)、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14.8%)、在家玩牌打麻将(13.6%)、总是训斥我(13.4%)、逼我读书(13.0%)、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10.2%)。
“说话不算数”、“对我管得太多”是中小学生共同不满意父母的方面,这说明中小学生非常不喜欢父母缺乏诚信、管头管脚的行为。因此,父母应该进一步做到信任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努力做到信守承诺,说话算数。
父母的表率作用
“吉米,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吉米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不懂为什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你好几次都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
“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不知如何收场。
父亲工作忙,的确会有脱身不开的时候,学校里的活动大约不去也可以,但是孩子怎样看这个问题呢?他可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他可能会想:“父亲不守约,他过得也不错,大概不守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也无须纠正这个所谓的缺点。”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有多少次的教训,恐怕也不会起作用。再者孩子可能认为:“父亲对别人倒还能守约,尤其对工作上的事,但我的事却不认真,可见守约也要凭兴趣或分等次,不必事事守约。那么有时不守约也就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推理,我们怎么有效反驳的呢?
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实际上,父母常常用自己的行动来抵消他们的言语效果,让孩子认为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不必对他们的话认真,这样父母是真的面临困难了。
在这个事例中,父亲应当怎样挽回损失,消除不良的印象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有行动。
“吉米,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我当时的确有急事不能来,但我应当事先或事后跟你解释一下,甚至去跟你的老师解释,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
吉米很有些感动:“没关系,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声招呼就可以了。”
“你们下一次家长座谈是什么时间?我一定把工作安排开,当然如有意外我会和你联系,好吗?”
“谢谢!”
能够做到这样谦虚的父母是不多的,然而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父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道德教育题目很大,似乎总是同宏大的说教、演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构筑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曾子之妻欲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前往。曾妻便对孩子说:别闹,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她回来,看见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只不过是哄孩子的话啊。”曾子说:“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不信任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应该做的。”说完便操起了屠刀。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重要品格。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行事之道,诚信为本。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父母不失诺,不失信,才能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父母们可能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提前完成了你布置的习题,但你看时间还没有到,又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习题?“一方面孩子容易养成磨蹭的习惯,另一方面,父母也在失信于孩子,本来说好了要做的事情,孩子守信完成了,你却破坏了约定,孩子当然无力反抗,但在孩子心中,你的信誉度会慢慢降低,他也不喜欢听你的话了。”儿童教育专家马女士分析道。
大部分父母把陪孩子逛街,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列为可以失信的小事,“我连答应带他去旅游都去了,给他买的mp3都买了,这些小事算什么?”以至于连失信后都根本“想不起来”。
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父母则认为小孩子不懂事,把对孩子的承诺看做是哄孩子的必要手段,认为小孩子不会放在心上,其实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造成大部分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守信用。
“其实我觉得我爸爸老是在说谎。”这恐怕是为了孩子,顶着高温出门上班的父母不愿意听到的吧?
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到:“当你们答应我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开心,几乎兴奋得睡不着觉,但是当到期履行你们的承诺的时候,你们到撇得干净!今天这次还说:我答应你了吗?你们是在告诉我,是我想太多了吗?我这几天兴奋得睡不着觉,是我自己自作多情吗?遭到这样的待遇,是我活该?你们知道我当时的感受吗?那就好像是:当你正热情高涨的时候,突然被人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那有多难受我想你们永远不会明白!”
孩子的心是纯真的,他们对大人的话往往坚信不疑。但有些父母不懂得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对孩子总是随口承诺,却不兑现,结果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为孩子树立了不诚实的“榜样”。
孩子无法信任父母,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建议一:诚实守信,从父母做起。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并极力仿效。要想使家教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讲“言传”,更要讲“身教”。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是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看父母讲了多少道理,而要看父母怎样做。只要父母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其感召力和威力所产生的家教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孩子都抱怨说,父母们许下的承诺到头来很多都是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如今的父母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千依百顺,为什么孩子还是觉得父母不守承诺呢?
惯性思维令父母们对孩子往往是物质上的给予十分慷慨,精神、时间上的付出却相当吝啬,因此忽略了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例如爱与诚信。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认同程度,这决定着孩子在父母眼里的分量。
第三是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是个诚信的问题,忽视了对孩子守信就是对自身诚信度的提升。
父母们的习惯性失信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令孩子认为自己不被父母接受,导致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信赖感,沟通的欲望自然减少了。而沟通的缺乏正是目前大大小小的家庭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最坏的情况是,当父母由于某些自身原因不能信守承诺,对孩子不道歉,而是用某些借口继续欺骗孩子,这样的父母就会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说谎的坏榜样。
所以,父母们应放下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做到平等沟通,时刻真诚互信,多点换位思考。
建议二:守信也是父母在儿女面前最基本的操守,否则就失去了孩子的尊重。
父母对孩子说的话要千万记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父母说出口一定要做得到,否则就不要说,更不要说过分的话。
有时候父母自己错了,宁愿向孩子们认错,也不要说我作爸爸妈妈的怎么可以向你认错这类的话!父母若肯向孩子认错,你们在他们的心中就更受尊重,因为他知道认错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建议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的是一套,背着孩子做的又是另一套。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的是一套,背着孩子做的又是另一套。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树雄心、立壮志,自己却整天泡在麻将场上不出来;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做事却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与人为善、文明礼貌,自己与人发生摩擦则常常污言秽语,甚至拳脚相加,等等。
孩子耳闻目睹父母自相矛盾的言行,并受其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自然难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及行为规范。如此一来,即便是家长将教育孩子的道理讲得如何透彻和完美,也难免成为极其苍白和毫无说服力的东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讲不出多少大道理的父母,倒能运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行为,给孩子塑造出良好的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
建议四:四个方面不要轻易许诺。
孩子总是对父母有所要求,因此,父母免不了对孩子有所许诺。许诺得当,能引发孩子的积极性,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许诺不得当,会使孩子养成讨价还价、索求无度的坏毛病。怎样对孩子许诺才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呢?
(1)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许诺。父母对孩子的许诺要把握分寸,不该答应的事,一定要坚持原则。比如,孩子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或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义务。有的父母不太了解劳动的目的,认为只要孩子做了就应该奖励,所以对孩子许诺:“你帮妈妈把雨伞拿过来,妈妈回来给你买巧克力。”这样做的后果是滋长了孩子斤斤计较的毛病。
(2)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许诺。有的孩子提出了一些父母办不到的事情,比如去野生动物园玩,父母暂时做不到,就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有的父母为了暂时缓和与孩子的矛盾而答应孩子,又做不到,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在哄骗自己。
(3)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许诺。父母由于一时兴致,往往喜欢说:“你要什么,妈妈都答应你。”这时孩子往往会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喜欢撒泼来要挟父母,父母一旦答应,孩子以后就会得寸进尺。解决的办法是对孩子提出许诺要有前提与条件,在与孩子上街或走亲串友的时候,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违反,就取消孩子的某项权利。
(4)不要经常给孩子金钱、物质方面的许诺。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诺,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奢侈浪费的习惯,对孩子成长不利。对孩子的许诺不一定是有形的,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孩子一首童谣等。重要之处在于父母守信用,而不是给孩子许诺了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