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孩,父母很少用到拳脚相加,但却往往以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等“家庭软暴力”来对待女儿。
当父母对女孩的行为或学习成绩不满意时,不是平等、理性地去和女孩讲,而是用辱骂、讥讽的语言。言语伤害有时比“打”更伤人,对女孩说过激、恐吓、指责性的语言,轻者会造成行为、心理的抵抗,产生逆反心理,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各种心理疾病。
感恩节这天,应学校的要求,爸爸去学校参加女儿的活动。女儿和小朋友有一个节目,《感恩的心》用手语做动作,当爸爸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很配合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表现的很好,可女儿呢,自始至终连一个动作都没做,就傻乎乎的站在那里,像个木偶一样,爸爸听到了周围家长的议论,当时爸爸就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丫头,怎么像个木偶一样站着不动,没看到别人都在做什么吗?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丫头!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我现在就走,以后我就不要你了。”
女儿看爸爸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羞辱她,她也很吃惊。但她只是用惊恐的眼睛看了爸爸一眼,就胆怯地跟着老师做着,女儿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做动作的手也很颤抖,一首感恩的手语动作此时在女儿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女儿已经没有一点兴致了,爸爸似乎看到了她对这首歌的厌恶。
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肆意讽刺挖苦孩子,而忘了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无论是想鼓励孩子,还是想批评孩子,在说话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会不会说话,直接决定了你的话被孩子听进去的效果,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在说话之前,先把话在大脑里过一遍,确认如果你是孩子,你也能接受的话,再把它说出来。
孩子虽小,也是有自己的尊严,希望能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挖苦、讽刺这种强烈的刺激,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灿灿垂头丧气的回来了,期中考试成绩又没有达到妈妈定的目标,不知道这次妈妈要怎么挖苦自己了。
“灿灿,成绩单拿来我看看。”妈妈做的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对女儿发号施令。
“妈妈,我进步了5个名次,可还离你规定的差了3名。不过,我一定会努力的。”灿灿低着头说。
“你还有脸说呀?什么时候让我满意过?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楼下的,每次都考第一,你呢,脑子里边装的都是浆糊吗?真够笨的。”妈妈劈头盖脸的训斥让灿灿很是懵,虽然妈妈不是第一次这样说自己,可自己真的努力了,也进步了,妈妈为什么就看不到呢?
“晚上的饭不用吃了,好好反思吧,真够笨的,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笨的女儿?”妈妈不依不饶的数落。
过了一会,爸爸回来了,妈妈告诉爸爸:“你那宝贝女儿又没进前十名,你不准理她,冷她几天,让她好好想想。笨死了。”
周日,姑姑和姑父来了,妈妈说:“灿灿的成绩是没有指望了,没什么起色,脑子笨,没办法,以后也就那样了。”
灿灿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没敢出来,她感觉自己真的没脸见人了。
灿灿在妈妈的打击下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胆小,自闭。成绩更是直线下降,灿灿开始厌学。
有一天在妈妈又一次数落的时候,灿灿突然泪流满面的说:“妈妈,够了,别说了,我宁愿你打我一顿。你再这样说,我就去死!”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她们听到这些讽刺,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她们对待家长的这种刺激,往往产生敌对情绪,时间一长更会形成“抗药性”。
孩子如果对你的讽刺、挖苦提出抗议,“你说我笨,我怎么笨了,我不笨!”这还是好孩子,她们还有自尊心。如果你整天讽刺,孩子没反应了,那就坏了。你说我笨,我就是笨,根本就不在乎了,这时候的问题就严重了。
因为这是对她们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内伤更难医治,表面上看她们对讽刺、挖苦无动于衷,可她们有苦往肚子里咽,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实际上,父母对待女儿的“软暴力”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例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还有很多家庭中,有些父母不愿意用打骂的方式来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孩子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有的父母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漠,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这同样是对孩子的一种“软暴力”。
“软暴力”使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变得自卑、懦弱,影响潜能的发展。挑剔过失、说话刻薄、嘲笑孩子,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影响亲子关系,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家长出口成“脏”、缺乏修养的教育方式,会令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父母要反思一下对孩子提出的过高要求是否合理,然后要直面现实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而让孩子不断地从成功激励中慢慢走上更大的成功。
要避免软暴力,父母不妨遵循“教育孩子三种话你尽量少说”的细则。
第一、是否定词少说。比如“不许淘气、不要玩沙子、不能晚回来、不可以看电视”等,家长不断地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却不说。
第二、挑剔词少说。许多家长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随时随地挑出来进行施教。其实消极的词语是一种“负信息”,由于过度强化孩子的弱点,最终只会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第三、限制词少说。“应该、必须”是一些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父母用这些词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明就里的盲动、盲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