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31920500000002

第2章 1 “道”从何处来:世界最初的原点

本节概要

讲起道教,首先要讲的第一点就是“道”这个字。这是因为,道教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正是因为有了“道”才有了“道教”,所以就要先讲讲“道”从何处来。

“道”这个字,从字面上理解有道路、途径、方法等意思,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有着哲学上的更深层的涵义。中国的哲学思想虽融会于儒、释、道三教,但他们对“道”的阐释和理解却各有不相同:儒家的“道”,是“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德”;道家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强调的是“理”;佛教的“道”,是“中道”,强调的是“方法”。

道教之“道”源于道家之“道”,而道家之“道”则出自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之中,正因老子从哲学意义上提出并阐释了“道”,所以把他与道、神、道教等绑在一起,将其说成是道教之祖。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语指出“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述,它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如果可以说明,它也不是真正的“名”;无形无名是万物的始端,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源。这样,老子就将“道”变成了超时空的永恒存在,认为“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事万物皆是由“道”派生而来。

继老子之后,战国中期的庄子将老子的“道”进行了极大的发挥,他将哲学意义上的“道”提升到人生境界的极妙层面。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在本质上是虚无的。所以,庄子将追求自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以此构筑了一个“人道合一”的极妙境界——“逍遥游”。

道教在吸收老庄之道的基础上,对“道”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二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三是,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其下场是极其可悲的。四是,道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

同时道教也总结了许多“道”的特征,一是,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二是,道是普遍存在的,是永恒存在的,这样也就决定了它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三是,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它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四是,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学说。五是,道的本性是无为,无为是道之子,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诚为老子所言的那般,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像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即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六是,道的状态是虚无,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