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31920500000027

第27章 2 营造“道”之意境:飘逸的道教艺术

本节概要

在道教中,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整个文化都被侵染上了一层浓郁的道教色彩,道教文化的影响可谓处处可见。飘逸而多姿的道教艺术,就是在这种文化影响的氛围下形成的,并且以其自有的独特底蕴流传于世。

(1)多姿多彩的道教造像

道教造像,即指造在宫观、石窟等供道教信徒奉祀的神像。

在道教创立之初,是没?所供神像出现的,而只仅?神位或壁画而已。道教供奉神像兴起于南?朝时代,为向佛教学习的结果。于刘宋陆修静时代,道教造像活动开始繁盛,保存至今的其早期道教造像就?数十尊。这十尊造像均以石刻为主,技巧和风格上皆受到佛教造像的影响。

唐代以降,道教造像活动逐渐抵达鼎盛,并开始形?独?的艺术风格。而宋元时代,道教造像艺术则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不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其面部表情丰富,人物性格竟也能给突显出来,虽衣纹简洁,但刀法却尽现粗狂特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和工艺技巧,对???的雕塑艺术?着尤为深刻的影响。明清时期,道教造像艺术进一步?熟,此时道教造像的过程,开始趋于和信仰紧密结合的特征。例如造木雕像:选好木材后要举行开斧仪式,而神像造?后则还?装脏仪式,如此好使神灵贯注到神像?。最后还?开光点眼之仪式,认为这样神像才具?神格而具备神灵寓居的躯体。

由于道教是多神教,而其神仙种类很多,形象更是多彩多姿,故而,在将这些神仙形象付诸于造像之?时,亦呈现出一个纷繁多姿的风貌。以鼎鼎?名的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为例,来看道教造像的纷繁之貌:

龙门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里处的龙山山巅。据记载,其开凿于元初,为道人宋德芳主持营造。龙门石窟规模不大,却给人以浑厚恢宏之意境,整个石窟的造像古朴而典雅,共三层八窟,即:一窟虚皇龛,造像为道教始祖老子。二窟三清龛,系道教三清天尊像。三窟卧如龛,传为披云子卧?像,实际是一个卧式练气功的造像。四窟玄真龛。五窟三天大法师龛。六窟七真龛,系全真道以王重阳为首的全真派七子的人物造像。七、八两窟统称为办道龛,八窟称为三皇洞,因内塑三皇像。全窟八龛,共四十余尊雕像,至今皆保存完好。在这些石雕造像?,尽显一种风格古朴、庄重、手法凝练之特色。而其间的衣纹简洁、典雅,则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故此,而?为道教石窟艺术?的珍品。

现存著名的道教造像还?: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唐代老子石刻像、山西省博物馆内的唐代常阻天尊像、太原晋祠内的宋代侍女像、山西晋城玉皇庙会元时代的二十八宿造像等。而这些造像,无一例外地都?了世界著名的雕塑艺术珍品。

(2)惟妙惟肖的道教壁画

道教壁画,就是指画在宫殿、寺观、墓室、石窟等墙壁上的道教绘画艺术,其表现内容多为道教所信奉的神仙和神仙的故事。

所谓“壁画”,就是指画在墙壁上的绘画艺术,例如绘在宫殿、寺观、墓室、石窟等墙壁上。壁画的题材十分丰富,其?反映?教内容的壁画占很大比例。壁画的表现技法更是繁多繁,比如:白描、工笔重彩、水墨写意及沥粉贴金等。其所用颜料多为矿物颜料,故而其画面色泽鲜艳,经久不变。道教产生后,便十分注意利用壁画这一艺术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教理和教义。

道教壁画的兴盛起于崇道?风的唐代,据记载,当时的闽家均擅长壁画,其间最著名的为顾恺之。他曾绘?《列仙图》、《洛神赋图》等。另外,还?阎立本绘制的《元始像》、《行?太上像》。吴道子绘制的《天尊像》、《列圣朝天图》、《五圣千官图》、《天宫图》、《二十八宿像》等等,其画作皆为壁画佳品,吴道子绘制的钟馗像,更曾名噪一时。宋代时,道教壁画抵达一个至为鼎盛的景状。宋真?景德年间,曾为营造玉清昭应宫,而征召天下画家三千多人,更以著名画家武?元、王拙为这次浩瀚工程之首领。武?元的传吐之作《朝元仙杖图》至今还保存于美??纽约。元代道教壁画则继承了唐宋之遗风,在?同美术史上?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存的元代道教壁画?: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明应殿壁口、山西高平县圣姑庙壁画、山西稷山县青龙导壁画、河?省毗卢寺壁画、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其间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最为著名。

永乐宫,又称纯阳宫,除山门外,在它的四重主殿上均绘?精美的道教壁画,总面积达1005.68平方米。龙虎殿,为永乐宫的宫门,在其的两开间?均绘?神荼、郁垒、城隍、土地及守护之神吏、神将,这些壁画皆威严生动。三靖殿,为永乐宫的主殿,在殿内壁上的《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之精华,总面积达403.34平方米。

《朝元图》以南墙两侧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先导,神龛后的三十二天帝为后卫,以东、西、?三面墙及神龛左右扇面墙上的八位主神为?心,四周则环侍着金童、玉女、天丁、力士、玄元、帝君、仙侯、星宿、左辅、右弼、神吏、神将、侍臣等290余尊神仙。每尊神像均高2米以上,皆须发飞扬、衣冠富丽、形态各异貌。另外,技艺高超的画师们,还以其简练明快的绘画技法,将众多神仙所具?的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给表现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其能在巨大的线条下将流畅及多变轻盈流泻而出,令观者无不为之倾倒。纯阳殿则绘制的是《纯阳帝君仙游显?图》,这是以连环画形式组?的一幅恢宏壁画作品,其总面积达213平方米。重阳殿以全真祖师为素材绘制的《王重阳显?图》,也是以连环画形式组?的。在永乐宫的这些壁画作品?,要属纯阳殿的《盘道图》最具浓厚的?人画气韵了,此外,它也是我??绘画史上的难得之作。

明清以降,道教壁画虽然很多,但却乏优秀之作,且也没?宋元壁画那样辉煌的艺术?就。现存比较优秀的也就只?山西省新绛县的稷盎庙壁画了。而且:在宋代人物画?约?一半为释道画,多描绘隐逸山林的仙真人物,追求“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境界与情趣,然而到了明清以后,?人道画更是少之又少了。

明清以后,流传于民间,用于道教?教活动的水陆画开始兴起,这些水陆画多属于民间画工所作,没?署名,艺术水平也高低不等,不过其间还是不乏?优秀之作的,而且水陆画也是研究民间美术和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资料。

此外,绚丽的道教壁画,在其浩瀚恢宏的底蕴下亦?就了许多著名的道士画家,最为著名的?:陶弘景、张素卿、厉归真、李德柔、张彦辅、黄?望、倪瓒、张两、方从义、朱耷等。这些道士画家的艺术?就,在???绘画史上也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3)优美悦耳的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为道教法事活动?之所用。一般多用于道教斋醮仪式?,配合法师作祝神祈福、降妖驱魔、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在道教仪式?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其具?烘托渲染?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对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和发展。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道教音乐?感动群灵的作用。故而,渐渐被道教所吸收。道教音乐的使用,一般认为始于南?朝时期的寇谦之。当时寇谦之制定了《云?音诵新科经戒》、《乐章诵戒新法》,由此而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教音乐之萌芽形式。所谓“华夏颂”,就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吟咏的一种音韵。所谓“步虚辞”,则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

道教音乐的兴盛,跟道教壁画一样也是在崇道?风的唐代,时年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而使得道教音乐也受到了重视。

据记载,唐高?曾令乐工专门制作过道调,唐玄?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的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积极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并在其基础上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宋时,道教音乐在经历唐时的兴盛遂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共记载了从唐代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此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不过,其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人能破译其音调。

南宋时,道教音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据《无上黄大斋立?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已经十分注重对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故而其音乐较之前的乐谱更为悦耳和动听。

明代时,道教音乐因着洪武七年道门科仪去繁就简的缘故,而更加地趋于规范和统一了,并且还?了新的发展。由此,道教音乐进入了一个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大明玄教立?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其间《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是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了道曲14首。明代道教音乐既?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的,还?吸收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也都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谓道教法事为“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其?在很大程度上表述了明时道教音乐已具?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为???传统??遗产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南及南方诸省?,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景?了农民??生活?的盛事。由此可见,道教音乐的悦耳动听之程度不是一般。

道教音乐,是一种最具????地方音乐特点的?教音乐,其表现:同一法事?的同一曲子,在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会带?本地地方音乐的特点。同一法事?的同一首词,各地因选用本地音调配曲而不尽相同。也就是说,道教音乐是受各地不同音乐影响下的音乐。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多以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唐代时,才增加了吹管乐器,之后又逐步加入了弹拨、弓弦等乐器。明朝?《茅山志》一?记载,时年在??醮的仪式?演奏乐器的道士竟达30名。到了近代,虽然吹管、弹拨、弓弦、打击等乐器也在并用,但演奏?却是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的。

道教音乐?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多用以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而声乐形式则为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道教音乐的声乐体裁,主要?颂、赞、步虚、偈等格式,主要是以法事情节的需要,而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的。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会随之变?。斋醮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信众不得参与音乐活动。因此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音乐实际上就是按照“脚本”(科仪要求)在信众面前进行的一场?教仪式“演出”。

此外,道教音乐在乐谱方面,除《正统道藏》?的两种乐谱外,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分为上、?、下三册)、《古韵?规》、《霓裳雅韵》等三种,此三种乐谱更被江南一带道士称之为曹谱。

经过千余年的斋醮科仪的实践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已经日趋丰富,不仅?赞美神仙的颂歌,还?神仙应召而来时飘拂飞翔之声,更?镇煞邪趋恶魔的庄严威武的曲调,亦还?众神仙抵达仙界或功?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等等。

(4)“天人合一”的茶道

道教品茶,以崇尚贵生、乐生、养生、延生、长生为根要,并已经消泯了任何的功利,抵达一种自然虚寂,与道合一之境。这,也就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的反映,为???茶道之灵魂。

道教对茶道的影响,比儒释两教的影响更为深刻,也更为久远。道教茶道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即饮茶以自然为美,动静相宜。动如行云流水,静则如山岳屹立。笑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间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不事造作的。

因此,道教认为,品茗就要做到——品茗无我,我是清茗,清茗即我,茗我合一。此亦为茶道的最高境界,即道教教义?的“物我两忘”之境。

关于道教茶道这一最高境界,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阐释:

天人和一

道教茶道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其间尤以道家思想为主。佛家强调“禅茶一味”,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佛家这种观点,在从茶?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注入了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以茶道达到明心见性的好处。而道家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而,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为茶道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以此将茶道提升到一个人?的至高点。

茶道“天人合一”之境具体表现为两点,一点是“人?自然”,一点是“自然?的人”。

“人?自然”,在茶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及人对“道”的认知。具体地说,人?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人乐于与自然亲近,并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体悟自然的规律。如此看来,此“人?自然”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此外,???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茶道“人?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是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之境界。比如,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人们在品茗时抵达“天人合一”之境界的具体写照: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并羽??仙神游蓬莱三山。此首诗,可视为“人?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达到人?自然的境界,才能?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自然?的人”,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人性?。茶道在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后,把自然的万物都看?具?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皆显

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道教茶道?,“自然人?”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而且还包含了茶及茶具的人?,以及对茶境的人?。对茶境的人?,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看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看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看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看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看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看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再看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等等,在这些大?豪的茶人眼里,月?情、山?情、风?情、云亦?情,如此大自然的一切一切都亦?情。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无处不是人?自然和自然人?的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亦?一首把茶人?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是因为道家这种“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被融入了茶道精神之?,所以,在???茶人心里永远都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亦还?着一个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由此???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道教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尊人

在道教茶道?,尊人的思想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把?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若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之思想的影响下,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之功能,及怡情养性之功能。故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欲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例马钰的《长思仁?茶》?所写: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由此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茶为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故道家高人都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之乐事。对此,道教南?五祖之一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写得最为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

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达到“至虚极,守静笃”之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茶人便将这种“坐忘”的入静法门运用到茶道之?。

所谓“坐忘”,就是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而茶道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物我之间的界?,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便均可以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出世态度,也是道教茶道的处世之道。故而,道家所说的“无己”便就是茶道?所追求的“无我”。

所谓“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以期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这“无我”之境界,即是道教茶道对心境的至高追求。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茶人频频联合举办??际“无我”茶会,而日本、韩??茶人也积极参与其?,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益尝试。

道法自然

道教茶道所强调的“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在物质方面:道教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即茶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所以,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在行为方面:道教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一切以自然味美、朴实味美为?,所?行事都要遵循一个“自然”,以此来抵达道教?所言的“返朴归真”之境界。

在精神方面:表现为茶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以此得到一个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的自然心境。如此,便可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悟我”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