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给出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
对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具体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标准,它包括肌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一共有8条标准,具体如下:
1.吃得快
吃得快是指进餐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很快吃完一餐饭,并且对食物没有什么挑剔,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一致,这表明内脏功能正常。吃得快并不是说要风卷残云般进食,而是指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没有难以下咽的感觉。吃得顺利,食欲正常,进完餐感到很饱足,没有仍旧很饿或腹胀的情况。
2.便得快
便得快是指有便意时,能很快地、顺利地排泄大小便。而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3.睡得快
睡得快是指睡眠有规律,夜晚上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深;醒后精神状态非常饱满。睡得快关键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疲乏无力,说明心理生理上出现了问题;如各种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而协调,且身体各脏器对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干扰。
4.说得快
说得快是指说话流利,语言表达正确,说话内容合乎逻辑。能根据话题转换随机应变。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说话不时常停顿或下意识重复或前言不搭后语,说话不觉吃力,没有有话说而又不想说或说话过程中有疲倦之感,没有大脑迟钝、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5.走得快
走得快是指腿脚灵活,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动作流畅。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因诸多病变导致身体衰弱均先从下肢开始,人患有一些内脏疾病时,下肢常有沉重感;心情状况不良时,则往往感到四肢乏力,步履沉重,行动迟缓。
6.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是指言行举止能被别人认可,能够在适应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持续性。感情丰富,热爱人生和生活,总是乐观向前,胸怀坦荡。
7.良好的处世能力
良好的处世能力是指看问题符合客观实际,自我控制能力强,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能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稳定而良好的情绪,在不同的环境中能保持适应性,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和肌体内环境的平衡。
8.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有选择地交朋友,珍视友谊,尊重别人的意见和人格。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既能善待自己,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又能宽以待人,对人不吹毛求疵,对人际关系问题上不过分计较。
百病由心生
一般来说,人生病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是七情困扰,喜、怒、哀、思、悲、恐、惊,哪样情绪控制不住都会损伤五脏六腑,造成内伤不足的病症,叫做虚症。外部原因是风暑燥热湿寒侵入,属于后天有形的气血之症,叫做实症。
由于发病的原因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同,实症采用打针吃药针灸等方法可以治疗,虚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心病还需心医,需要反思静养。有人大病缠身,一旦看开世态炎凉,抛弃争强好胜之心幡然醒悟,往往会逐渐痊愈康复,就怕执迷不悔,医术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同样是癌症患者,有的精神崩溃,有的坦然面对,结果也肯定不同,快乐疗法被证明是治疗绝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导致人生病的内外原因的几个具体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这一因素在疾病的产生中是不可轻视的。比如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经对南半球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和倡导绿色饮食、绿色呼吸等,但我们却都在不自觉地摄入毒素,比如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工厂废料、汽车尾气等等。至于污染引起的健康问题,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哮喘病发病率的显著提升。无数事实表明,我们将自然改变得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沉重。在每个病例中,都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疾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是我们急需深加研究的课题。我们不能再用化学产品来施肥、喂养家畜,更不能再把化学废料倾入江河,任由它们损害人类的健康。但是,我们也不完全是无计可施,我们可以制定人体摄入毒素的数量,在商业化耕作中谨慎使用化肥,尽量食用绿色食物,精心呵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不要觉得现在为时已晚而自暴自弃,更不能觉得这只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小题大做,漠不关心。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另外,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在某个国家发病率奇高的病症很可能与当地风俗和地理环境相关,这种病症可称作"国家性疾病"。比如乳腺癌,在日本和中国的患者较少,但在美国却有1/9的女子受到乳腺癌的困扰。这仅仅是由于饮食结构的差异,还是与两种文化中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态度不同呢?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和解决。
再比如,捷克在国家体制转变之前,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极大的精神压抑下。在很多地区,很多人深受喉部与胸部疾病的困扰。身体的这两个部位与情感压抑紧密相关,尤其是悲伤与恼怒。很长时间,他们无法为了自己呼吸,也无法为了自己说话。他们的情感在心中压制了太长时间,以至于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心"--愉悦之心,关爱之心。这就是喉部疾病和心脏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基因因素
遗传或者基因是不可否认的另一个致病因素。比如说,有些生理缺陷在每一代人身上都会发生,所以,相比其他病症,父母身上的病症更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不过,单单一个基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力量,外部的因素对基因的诱导可能更加重要。举个例子,同胞兄弟有完全一样的基因组合,但是他们不一定患一样的病。
生活态度和情感环境对于身体的健康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一起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方式、锻炼方式和个人习惯。反过来,这些方式和习惯又影响到身体健康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当你的身体缺乏照顾、缺少锻炼、营养不足或被恶习(比如吸烟酗酒)所侵蚀后,即便原来的体质并不弱,也无法抵御疾病来袭。如果把病因归结为"我之所以得病是因为我父母也得过这样的病",只会让宿命论和绝望占了上风,而你的抵抗力愈加脆弱。不管发生什么,都要鼓励自己、爱护自己。你越加关爱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越能对抗发生在你身上的疾病。
其他因素
假设一下,当我们患病了,然而却对病因毫无所知,而且其他所有的解释都对不上号的时候,其他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就成为了最后的解释。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未知因素是确实存在的,有可知的事情就有未可知的事情,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我们彻底认识和了解的。
这种所谓的不可知的因素会让我们的心理和精神感到迷惘并深受挫折。虽然如此,我们的态度仍然很重要。如果我们轻易向绝望和无助投降,就会迅速滑向沮丧的深渊。不过,如果我们选择用一种尊重规则的态度,也就得到了这些不可知的尊重。比如说,在死亡面前,我们可以选择放弃生命,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体验生活中种种神秘之处,两种不同的态度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方式或结果。
如果大多数病症确实是由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引起的,我们就必须严肃认真地想想这个问题了。生活方式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锻炼身体的频率如何,是否吸烟喝酒,休闲时间和可以支配的个人时间有多少,对待自己的态度是漠然还是尊重。这些因素都会慢慢地削弱或者增强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相比而言,自我感觉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过,如果你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如果你感到生活毫无价值,并且经常内疚和羞愧,长此以往,这些负面念头都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身随心动,我们的思想和言语就像是种子,我们的健康状况反映了我们的所思所想,就像种子发芽长成大树,思想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实在的身体。举例来说,从自己对自己的健康评估中,我们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寿命预期,这会比多数的医学检查都要准确得多。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说自己身体状况'差'"的人群死亡率是"说自己身体状况'很好'"的7倍。
和那些整日郁郁寡欢的病人相比,具有开朗乐观心境的病人痊愈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当我们对疾病持悲观、绝望态度时,体内的潜能就无法正常发挥,康复的时间可能就会遥遥无期。当我们对疾病持一种乐观、平淡的态度时,疾病痊愈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另外,我们是不是喜欢自己的身体,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程度的大小也是影响我们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很少有人用爱与尊敬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更苗条一点或者更有线条感,希望自己更高挑些或者脸上的皱纹更少。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朋友,哪些人是真心诚意地爱自己的身体,答案很可能是没有。
比如,你可能不太喜欢自己的大腿。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你一直希望你的大腿更苗条或更壮实(当然这是对男性而言),希望它更细腻、柔滑,充满线条感。所以,每当你照镜子时,都觉得自己的大腿粗糙而又丑陋。别太在意自己的形象,记住,你就是最好的,你的身体当然也是最好的。只有怀着乐观开朗的心情去接受,才是最佳的心理状态。
身心失调产生的后果
当人极度烦恼或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时,会不自觉地出现反常的思想和行动,其具体的症状有:
1.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举止
在大街上,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看见一些穿着西装的人冷不防用力一踢街上的空罐子;穿得时尚大方的小姐,突然用力猛甩头发。这些不期然的下意识行为,正是沉重压力下最直接也最容易被觉察的压力症状。而大声吼叫和拍打桌子也是许多人的发泄反应;另外,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如手中不断弄着笔杆、把车票或纸张折成细方块形、唉声叹气等。
2.反常的行为举止
因压力而引起的情绪或心理障碍,经常表现在个体的反常的行为举止中,这一类人在情感上的变化,不是过于高昂(躁期),就是过于低落(郁期),或是两者依次出现,不过,都是有器质上的起因的。在躁期,个体的心还必须处于兴奋、激昂、狂放、急躁的状态。具体的现象有:无休止的活动,似乎不肯闲下来;思潮澎湃,联想力增快;变得非常喜欢讲话,大声地滔滔不绝;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本来性格很害羞内向,沉默寡言的人,会突然变得非常热情,能言善道;不肯入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没有听批评的耐心,也不愿接受束缚和限制;表现出过度的乐观,冒不必要的风险,承诺一大堆事情,做一大堆计划;常常不切实际地的空想,并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同于常人。
而在忧郁期,这种状态下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丧失兴趣。随着忧郁的情绪持续存在,常出现的是哀伤、沮丧和不满的感觉。另外还经常会产生下列症状: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有罪恶感;思考与行动的速度均显得缓慢;说话显得平淡而机械化;常常会有忧郁的倾向和自杀的想法;哀伤、忧郁、失望,对几乎所有的平常活动失去兴趣和乐趣,食欲不佳,体重显著减轻,失眠或睡眠过多,行动迟缓或减少,常常坐着发呆,自我责备,缺少活力,富有悲观、消极、虚无的色彩,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容易忘记事情等。
此外,受压力的影响,其所引发的反常行为还有精神无法集中、记忆混乱、语言混乱、不理性的行动、思想刻板以及因错误评估造成的恶性循环。个人会因花费过多不必要的精神去忧心压力的后果,致使精神无法集中,经常在与朋友的交谈过程中,听不到朋友在说些什么;个人因过分紧张,而让记忆变得模糊而混乱,往往会在一个重要的演讲场合,忘了拿自己好不容易才准备好的稿子;个人会因思维被压力打乱,使得语言的逻辑杂乱无章,经常是慌慌张张、长篇大论地把话说完,但是却让听众听得一头雾水;个人会因脑中解决事务的机制失去控制而发生不合乎正常道理的行为冲动。
处在躁期或郁期的个体因为没有足够的安静的思考空间,致使思想转来转去,走不出那条死胡同,进而变得缺乏弹性,固执而刻板。反应在应付压力上,他将很难提出明确而有建设性的策略,取而代之是僵硬的态度和令人无法沟通的困境。个人会因高估事情的困难度而过于低估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使问题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得繁杂,而错误的评估将使问题越来越恶化,并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自己无法自拔。
3.愤怒或采取攻击行为
在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破坏一切的本能行为。大多数人有受到挫折、失望以及被污辱时,有不安、紧张、焦虑等情绪是较常见的反应,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如决堤的江水般汹涌奔流。这些情绪很多时候会使人脾气暴躁而难以与人相处,但有时会令自己怀疑,感觉到自己好像很不明白自己的感觉,或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感觉一般令人觉得思维混乱以至于产生愤怒的情绪。
然而,愤怒的对象在多数时候并不仅仅针对自己,也包括了其他人;愤怒的情绪之外,也会伴随着攻击的行为。由对动物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当动物面临各种压力来源(包括隔离、过度拥挤、吗啡中断和电击等)时,经常会出现攻击的行为反应。实验显示,把一对动物放在一个它们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则当电击开始或结束后不久,它们会随即打起架来。当只有一只动物被关起来时,同样的电击则是引起过度进食的行为(在随后的文字中我们会讲到)。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所导致的。挫折是有机体被阻挠了通往目标之路时所存在的一种状态。当个体有高度的目标动机,即将达到目标,并在进展上只有一部分被阻挠时,他将会有更大的挫折。挫折即是对压力来源的一种反应,它自己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压力源,当挫折导致了攻击反应时,此攻击反应会是外显的,也就是说,直接地想要除去挫折的外在来源。当然,采取攻击行为这种做法并不一定是明智的,因为攻击行为很有可能会从真正的目标转移到某些替代的目标上。就像我们会选择玩偶、弟妹等较小的或较弱的对象来发泄自己的怒气;或者在外受了怨气,却发泄在亲密的家人身上,因为我们知道家人一般是不会进行还击或报复的。
4.过度进食或厌食
在前面的文字中,我们说到当动物受到电击时,其反应之一会是过度进食。事实上,在人类的生活中,过度进食是某些人用来应付日常压力的最典型的行为反应。就像一个情绪抑郁的肥胖妇人所说的:"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根本不觉得饿,我只是为了某些得不到的东西感到沮丧,而食物是最容易得到并可使我觉得内心舒服和开心的事物之一。"
反之,受情绪的影响也会使人产生与嗜食症对应的厌食症。厌食症和嗜食症(过度进食)在心理学上的说明是极端不同的。厌食症患者的倾向是较为内向、否认饥饿,并很少表现出外在的苦恼;嗜食症的倾向则是较外向、较有冲劲、较常滥用药物和酒精,并会显现出较强的焦虑、忧郁、罪恶感、自弃及自杀的意图。另外也发现,嗜食症患者有一部分会有偷窃的倾向或行为。
其实,患有嗜食症的人不一定就会肥胖,这是因为受极大压力的影响而造成肠胃吸收能力失常,而厌食者的情况较为严重,除了消瘦之外,贫血、血压低和营养不良也对健康构成危害。另外,食之无味也是压力之下常有的反应,由于种种忧虑,分散了其他注意力,或脑下垂体分泌失常,影响味觉神经的动作,导致食欲不良。
5.体型的改变
当人受到一定的压力时,个体有躁型或者郁型两种极端的倾向,加上嗜食或厌食的不良的饮食方式,两者交互作用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使个体发生过胖或失重的体型上的变化。
6.神经衰弱
一般来说,当个体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时,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担忧自己因应付不了环境要求而失败的后果,甚至自我夸张了失败的结果,而将精力消耗在与处理问题无关的思维或事情上。精力分散了,便不能集中精神去分析和面对问题。连带地出现记忆混乱、语言混乱、不理性的冲动及许多错误的评估等等神经衰弱的现象。
神经衰弱是极度烦恼和压力状态下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在现代社会,此症更是非常普遍的。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常感到头痛、眼胀、失眠、昏昏欲睡、恶心、耳鸣、记忆力衰退、肠胃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别人说话时,个体的接受力低及容易忘记前一段所说的话,这表示个体所受到的压力已超过正常的程度。
7.高血压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中过度进食含大量动物饱和脂肪的饮食、运动量不足以及精神压力,都与其高血压盛行有关。在美国,黑人比白人有更多人得了高血压,但所指的黑人并不包括居住在乡村的黑人,而是指城市之中,居处拥挤脏乱的黑人。调查显示,在城郊地带的中产阶级黑人得高血压的比例只有住在拥挤都市内黑人的一半,在后者的居住环境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找出某些值得考虑的情绪压力因素:焦虑、敌意、暴力、挫折、被排斥以及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痛苦。但现在,这一情况已不只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也已普遍存在。
治病首先要理心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身体有了病便求医问药,仿佛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对许多人来说,即使是妙手回春的神医,也没能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关专家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在于这些人多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并没有引起本人的足够重视,或者他们对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本就毫无概念。
在医学上,由于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而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进而导致生理病变,叫做心身疾病;由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叫做精神性疾病。心身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统称为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染病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与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更加重要,也更加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假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进而引起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或许并不是你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而是你的心理状况出了一些问题。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的道理,治病首先要理心,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找回真正的健康,找回消失已久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这是一个颇难一言以蔽之的问题。这里我们先介绍几个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信你看完以后,会对心理健康形成一个总体的把握。
1.正视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并能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去处理,而不是逃避困难;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美好目标,又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等有所了解,并能够据此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从而在各方面做出正确抉择,让自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与把握。
3.情绪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稳定,心胸开阔,常向光明处去看,不往黑暗处去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未来对他们来说无限美好。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他们能够积极采取行动,自行解脱。
4.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他们既对别人施与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在与人相处时,他们所持的积极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5.自尊自制
心理健康的人自尊自重,为人谦和。在社会交往中,他们既不狂妄自大,也不畏惧退缩;在行为上,他们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好的事情就主动去做,坏的事情则可以自我克制,能够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诱惑。
6.乐于工作
在工作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并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工作对他来说充满挑战,其乐无穷,而不是一种难以逃脱的负担。
以上提到的这几条,有哪些是你能够做到的,哪些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不要总是抱怨生活太累,工作太忙,让自己的心灵多沐浴一些温暖的阳光,对生活多一些希望,对未来多一些规划,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当你的心理状态真正达到健康的标准,你会发现,曾经的那些烦躁不安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隐退,迎接你的当然是一个个轻松自如的日子。
理好自己的心情,让烦恼都见鬼去吧!
学会自己调节自己
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你要想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想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想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当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纵然不期望流芳百世,也不愿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因此,我们都在不停地奋斗,为了那似乎并不遥远的成功和辉煌。而快速多变的现代生活节奏,在不断激发我们的进取心,锻造我们的耐力和韧性的同时,也必然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我们变得不堪一击,影响我们在工作上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健康状况,让我们沉浸在痛苦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让自己远离消极因素的困扰,走出心理困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人生。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我们在陷入心理困境时进行自我解救。
1.回避法
一个人在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就是回避法,即躲开或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被家里的琐事弄得焦头烂额时,就到公司去上班;面对一份失败的恋情带来的痛苦,以一种大智大勇的态度来回避,这都是非常有效的心理自救,也可叫做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我们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令人烦恼的心理困境。
2.转视法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现实都能够逃避。有时候,同样一事情,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其积极的意义。通过转视法,我们可以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晒盐。老太太每天都闷闷不乐。为什么呢?每逢晴天,老太太便念叨:这大晴天的,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女儿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又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呀?又为二女儿愁。就这样愁来愁去,老太太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女儿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人开导老太太:"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女儿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女儿高兴。您说是不是啊?"听完这话,老太太豁然开朗,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
如此看来,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使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顿时化为乌有。
3.精神胜利法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自我安慰法。心理学上将这种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甚至可以说是自欺欺人,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的效果。
通常我们对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屑一顾,甚至还带有一丝的嘲笑。但事实上,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果你有能力去改变,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不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4.宣泄法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自身坚强的意志来压抑情绪,使自己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只能缓解表面的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因此有时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给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一个人如果在悲痛时强加抑制,不让泪水流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有气绝身亡的危险。困境中的心理重压,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才能获得心理上的万里晴空。
5.幽默法
幽默法是解脱心理困境十分有效的自救策略之一。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相当暴躁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来大闹,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众人面对此情此景,都目瞪口呆,以为苏格拉底一定会暴跳如雷,没想到苏格拉底却淡然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听闻此言,众人都笑了,他妻子也不好再发作,一场尴尬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生活中,当你的事业受挫或者在交际中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和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困难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也是磨炼个人意志的试金石。如何面对困难,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终结局。有的人在困难面前意志坚强,信心百倍,有的人则心惊胆战,畏畏缩缩,失去进取的勇气。同样,自信也是人生潜能最有力的控制者,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人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自己的信心,那才将是真正的失败。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扰时,首先应当学会自救,学会自己调节自己。
力戒大喜与大悲
老子云:上善若水。几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种特点来描述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他认为,圣人努力学习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渊",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不可大喜大悲,这样就符合养生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曾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古人十分讲究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它既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也是"竹仗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是我们在纷纭变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难得到的。
《福州晚报》刊登过一则社会新闻,说的是一青年在购买彩票时中了大奖,不幸的是中奖后又破财,结果导致精神失常。一个原来好端端的青年遭此厄运,真的很不幸,着实让人同情。医学专家对此的说法是:买彩票须持一颗平常心。其实,岂止买彩票要有平常心,做其他事也一样需要平常心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无论是取得卓越的成就,还是遭遇了意外的打击,都应当以平常心去面对,去接受。在某些大起大落的情形下,装一装"糊涂"也未尝不可。
虽然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在大是大非面前绝对不能糊涂!但在心理保健方面,难得糊涂却不失为一剂良方。"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得志之作,按照现在的理解,是指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难得糊涂"可以解除许多心理压力,也可让僵硬的人际关系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都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想"糊涂"却难"糊涂",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浇愁,吸烟解闷,要么以牙还牙,破罐子破摔,更有甚者,居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轻生厌世,这简直有些荒谬。
韩老爷子因为所买的基金涨跌不定,情绪波动较大,结果导致心脏病复发;秦女士为了一些小事与家人发生争执,血压突然升高,出现持续性头疼,胸闷气短的症状;远来奔丧的杨大妈则是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最初的受凉感冒发展为支气管炎。医生提醒,情绪不良容易致病,人们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曾经说过:"以理性来领会世界就注定是个喜剧,以感性来领会世界就注定是个悲剧。"这就是说,过于感情用事,容易失之偏颇。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过于理性的人,容易给人一种冷酷无情的感觉,而过于感性的人则太过情绪化,容易被外物所左右,很难做命运的主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而不是将自己的情绪极端化。
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赞扬而过分沾沾自喜,也会不时地为一些芝麻琐事而和别人生气,甚至火冒三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感情上大起大落的冲动呢?还是那句老话:凡事保持平常心。在成功面前,不要被鲜花和掌声冲昏了头脑,要知道,一时的成功并不等于一世的成功,鲜花不会永开不败,在未来的道路上,你需要再接再厉,而不是成天沾沾自喜。在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时,更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方面,你可以尝试找个没人的地方把内心的愤怒、痛苦等对健康有害的情绪合理释放出来;另一方面,你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轻易被外物所左右。
要让理智战胜情感,不妨学学《孙子兵法》中著名的一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能察觉到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是喜,是悲,是苦还是乐?如果你在焦躁不安的时候却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中,又怎么能冷静地想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呢?然后,可以冷静分析一下自己为何产生这样的情绪,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将问题解决,不良情绪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让我们以一种平常淡定的心态去品味和珍惜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吧,看透并超越人世间的成败得失,努力进取,于平凡的人生中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梦想,让快乐伴随一生。
生气为健康大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碰到烦心恼人的事,也就难免要生气。人生气时,会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症状。古人曰:"怒则气上,损其身"。《内经》云:"气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扶郁,诸病生焉";"怒者气上。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也说,愤怒过度会大伤元气。清朝名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记载因怒气伤肝的病症多达30余种。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历史上有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少年得志的周瑜因此而短命夭亡。
生气为何成为健康的头号大敌呢?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肝脏功能有关。当人受到精神刺激而心情抑郁时,肝脏就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令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或受到重大打击时,就会没有食欲,茶饭不思,这就是肝功能没有正常发挥其功效的典型表现。医学研究人员曾对上海、北京等5大城市的398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气吃饭"和"好生闷气"是患癌症的主要因素。另外,因为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液的功能,因此它对月经的按时来潮有重要的意义。对女性来说,保证月经正常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肝脏功能正常。此外,肝脏还与精神活动有关。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有时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那么具体说来,生气究竟从哪些方面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1.长色斑
人在生气时,由于血液大量涌向头部,会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减少,毒素增多。毒素对毛囊有所刺激,引起毛囊周围发生程度不同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爱美的女性朋友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气走姣好的容貌。
2.胃溃疡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胃肠的血流量会因此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可引发胃溃疡。
3.伤肝
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会相应增加。
4.伤肺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情绪较为冲动时,呼吸就会变得很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这是因为,人在生气时肺泡会不停扩张,因为来不及收缩,所以无法得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
5.心肌缺氧
生气时,大量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心脏的血液因此减少,从而造成心肌缺氧。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心脏只好加倍工作,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加危险。
6.引发甲亢
生气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随之增加,久而久之便会引发甲亢,对身体造成损伤。
7.加速脑细胞衰老
大量血液涌向大脑时,会增加脑血管的压力。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氧气最少,毒素最多,对脑细胞来说简直不亚于一剂"毒药"。
8.损伤免疫系统
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种物质一旦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导致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如此看来,生气实乃健康大敌!怎么才能避免生气呢?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能容能忍,宽大为怀,心胸开阔,有一种宽容和体谅的心境,就能够远离生气,避免生气给我们带来的身心损伤。
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境,能够理智地抑制不良情绪,对于避免生气很有效果。"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笑佛楹联千古流传,为世代生气之人提供了一剂千金良方。当我们为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时,要想到生气带来的严重后果。忍得一时之气,方能海阔天空。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以维护身心健康。
发怒有损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遇上不顺心的事情,难免要生气,甚至怒不可遏。一些爱发怒的人,总是为了一些小事便怒发冲冠,对已经无法更改的坏结果耿耿于怀,久而久之,这种易怒的情绪就会导致血压升高,食欲下降,精神压抑,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恼怒成因很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和个人因素(如个性、家庭、修养)等等。当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因素发生冲突时,便容易激怒,轻则骂骂咧咧,重则大发雷霆,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后果之严重无法预料。
有心理学家认为,动不动就火气冲天的人只会越来越易于发怒,而不会越来越减少发怒的次数。发怒能够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面对问题时难以理智处理,一些失去理智的冲动犹如魔鬼一般,让人在无意识中酿成终身大错。
易怒绝非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遇到可气之情,有人怒,有人不怒,可见怒是可以抑制的。林则徐曾给自己题的座右铭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制怒"。"制怒",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有相当的修养。据说宋朝有个叫谢上蔡的,一次,他的老师问他近来有什么进步,他回答说:我二十年来就克服了一个"忿"字。可见制怒有多不易!
想要制怒,首先要做到容人克己。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更容易发怒,因为他们只要遇到一点不如意,就暴跳如雷;如果别人做事没有合自己的心意,就耿耿于怀,怨恨在心。有句话说,"怨人者易怒,责己者心宽。"容易发怒的人不一定什么都正确,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容忍别人的不到之处,对别人不能苛责太过。宽容一些,发怒的次数就会少一些。
其次,要做到泰然处之。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敏感多疑,尤其容不得别人的批评。事实上,面对他人的批评,倒不如让自己泰然处之。发怒于己无益,泰然处之方显大度。对别人的批评甚至恶意诽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牢记在心。一大把年纪了还与别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实在有伤大雅。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安侯与魏其侯不和,为某事告到皇帝面前,二人互相指责,我是你非,互不相让。退朝以后,武安侯埋怨御史韩安国不替他说话,韩说:"你怎么那么不自爱?今天在朝廷上你毁谤他,他毁谤你,犹如街上小儿老婆斗嘴,怎么那样不识大体呀!"由此可见,制怒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修炼"制怒的境界。
发怒有害身体健康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美联社相关报道显示,发怒的男性比没有发怒的男性患心房颤动的比例高10%,发怒还会使男性的致死率增高20%。Elaine Eaker是美国威斯康新州Eaker Epidemiology Enterprises的负责人。他也表示,根据现有的数据,科学家们认为发怒和敌意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因为即使没有其他心脏毛病、高血压、胆固醇、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男性仍有心律失常的表现。Eaker认为,这可能与这些人的态度或脾气不好有关。
早在过去,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大发脾气容易让人过早患上心脏病。这样看来,发怒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快,与自身也有害无益。因此在发怒生气时,应当及时调整情绪,提醒自己换个方式或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我们不钻"牛角尖",而能从多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其实事情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糟糕,我们实在无需为那些区区小事而勃然大怒。如此这般,怒气自会渐渐平息。
如果你经常发怒,不妨试试以下制怒的方法,或许对你很有帮助。
1.克制情绪,转移注意力。
遇到不痛快的事时,找知心朋友倾诉以下,或者先不去想那些烦人的事情,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看一部经典的老电影,都可以帮助你放松心情。等心平气和之后重新审视问题,你会发现,原来事情不过如此,并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2.积极锻炼,舒展筋骨。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赶跑心里的怒气。比如跑步、打球、游泳、爬山等,既可以减轻精神负担,又能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
3.静养身心,隔离怒源。
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停滞不前,它总会发生一些改变。假如你遇到让自己几乎暴跳如雷的事情,不妨暂时关起门来休息几天,全心全意陪陪家人,这样有助于你放松神经,拓宽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如意,不可能没有挫折,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如果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许就会觉得眼前的这个家伙也并非十恶不赦。每个人都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权力,只要它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不应当受到无辜的谴责。如果你非得改变他人已经习惯的那种方式,我要告诉你,那是徒劳的,你只能自己找气受。所以,还是宽容待人吧,理智地控制发怒,这样既不伤感情,又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