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愤怒狂躁的不良心理
怒大伤肝,丧失理智
古代素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可见,愤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胆汁增多、呼吸急促甚至浑身发抖,对健康的损害相当大。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仅仅因为一言不合就拍案而起,岂不知这样既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又在无意中助长了自己的暴脾气。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生气对健康的影响,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只玻璃试管插在冰水混合的容器里,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进入容器后,水依然澄清透明;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
随后,爱尔马把生气时的紫色"气水"注射在一只大白鼠的身上,几分钟之后,大白鼠竟然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实验证明,人在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
当一个人怒气冲天的时候,接近狂躁的发泄或疯狂会使他丧失理智,从而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情。
汤姆有一次骑上他的拖拉车去山里打猎,岂料半途中车子出了问题,无法继续前进。汤姆很生气,耐着性子修理了一会儿,可车子依然不听使唤。他修理的时间越长,就越发感觉自己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打猎机会,于是就更加生气。最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操起猎枪对着车子就是一通猛射,然后一脚将车子踹下了山崖。
汤姆心中的怒气随着车子的滚落而烟消云散,但这种平息怒气的方式也让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至少,他原本高昂的打猎兴致消失殆尽,最后还得步行回家,怎一个"悔"字了得!
愤怒只会助长脾气
人人都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一通狂风暴雨的发泄之后,感觉似乎好了很多。其实不然,一次次的愤怒,只会让你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
按照大众心理学的观点,愤怒就像是压力锅中的蒸气,不发散出来就会不停郁积,一旦爆发,威力将不可想象。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什曼指出:"这种想法是人们发怒的理由,但是这种发泄无济于事。事实上,人们不会因此而平静下来,相反会表现得更加暴烈。"
布什曼为此还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激怒的志愿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克制怒火,另一组打击沙袋。结果发现,打击沙袋的那一组成员的攻击性比之前增加了一倍。"想要通过击沙袋或者砸枕头来息怒,无异于火上浇油。发泄情绪时,人们应对烦恼的反应不是解决症结,而是通过踢打和尖叫。"布什曼说。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坎门博士也说:"这肯定是个'愤怒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现在,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下里,发怒的现象都有所增加,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一个人心中的愤怒情绪无法得到合理宣泄时,就越发会让他感觉到狂躁不安,于是淤积在心中的怨气也会不断增加,久而久之,越是容易愤怒,脾气也就会越来越大。
再生气也应该有底线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当预期目标无法按时实现,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产生。无论是在学校拿不到应得的奖励也好,还是在工作中得不到该有的提升也罢,都容易让人感到失望,一旦这种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就会产生愤怒。愤怒的情绪需要发泄,但在发泄的同时不要忘记,掌握好一个"度",任何东西超出了"度"的限制,就会适得其反。无论做什么事,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才能进退自如。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曾和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比武,三十年都无法分出胜负。在一次决斗中,对手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欧玛尔趁势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就可以将他杀死。就在这时,对手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向欧玛尔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简直是对欧玛尔的忍耐性发出了最严峻的挑战。欧玛尔停手了,他对敌手说:"你起来,我们明天再打。"对手死里逃生,也怔住了,不明白欧玛尔为什么要这样做。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保持常胜不败。但是在你刚才吐我唾沫的瞬间,我的心中已经动了怒气,这时如果将你杀掉,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想调整一下心态,明天重新开始。"当然,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重新开始了,因为那个对手从此变成了欧玛尔的学生。欧玛尔在彻底消除了心中的怒气之后,剑术更加出神入化。
冷静是控制愤怒的良方
这是一则古老的印度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十分暴躁。有一天,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后面的几天,他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远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在篱笆上钉钉子,犹如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等再拔出来,就会留下一个难以消除的疤痕。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很多时候,让我们发怒的其实不是什么大事,事后回想一下,甚至觉得连芝麻绿豆的小事都算不上,但当时却气得几乎要和对方拼命。朋友,当你忍不住要去"钉钉子"的时候,试着问问自己:这些小事真的使我受到伤害了吗?情况真的严重到需要暴跳如雷吗?盛怒之下,你做出的那些不理智的事情,或许对他人会造成永远都无法弥补的伤害。当愤怒来临的时候,尝试着让自己冷静一下,你会找到比发怒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屏气凝神,慢慢地从1数到10,然后做几次深呼吸。如果还是很气愤,最好借故走开一下,去给自己倒一杯冰水,或者走到窗边,望望远处的风景,缓和一下情绪。怒气平息一些后,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情景下我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也许你只是想要对方道歉,也许你发现自己的怒气来得这样快,仅仅因为想要借机发泄一下郁积依旧的愤懑情绪。无论如何,当怒从胆边生时,请你说服自己采取冷静而明智的行动,避免莽撞之举。时刻提醒自己,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一场唇枪舌剑之后,让事情变得更糟。
熄灭嫉妒的熊熊烈焰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用"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意识的反感"
哲学大师黑格尔这样揭示嫉妒的本质:"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从心理学来说,嫉妒心理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具体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或级别被提升但学术水平不如下属;或水平相当但一方被提拔,一方却维持现状;或形体容貌不如别人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有强烈嫉妒心理的人,对别人带有明显的敌意,会产生攻击诋毁他人的行为,更容易在他人的背后利用某种情境攻击对方,以达到自己发泄的目的。
谈起嫉妒,有人认为它会造成"人才内耗",对社会有巨大的破坏力。也有人认为,如果能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它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可以被看作是推动竞争的一种原动力。
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地位。但过分争强好胜、排斥他人,甚至嫉妒他人所取得的成就,就显得心胸狭窄了。嫉妒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个人欲望强烈
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强烈欲望。当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会产生一种占有欲和排他性;而当这种欲望未能实现或别人比自己先实现时,便会产生一种为自己达不到目的而憎恨他人的激烈情感。
2.攀比心理
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比,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他人比,自己的成绩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自己的相貌和他人比。特别是处于同一环境中,那些优秀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落后者不服气,攀比心理逐渐化为嫉妒。
3.品德低下
社会生活中从来都不乏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们抱有一种"我不行,你也休想"的处世态度,自己无所为,也见不得他人有所为。看到别人进步,他们的心里总有点不舒服,由此渐渐滋生嫉妒心理。更有甚者,随意散布谣言,恶意中伤他人,极力破坏他人的声誉。
4.性格缺陷
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大多处事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报复心强,善用想象来编织他人的缺点,善于捕风捉影,制造事端。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他们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总认为自己强于任何人。另外,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受阻时,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
1.早期程度较浅的嫉妒。这种轻微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很难发现,也很难表现出来。
2.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嫉妒心理显露出来。
3.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被嫉妒者作正面而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其于死地而后快,往往会导致伤人、杀人等各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极端行为。
要有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位思想家曾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的人不会有丝毫的同情心,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心理,是心灵空虚和无能的集中表现。妒火中烧,会引发各种不正当竞争,惹出许多是非。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社会,嫉妒心理不但对身体有害,对社会和个人也很危险。
我国古代就有"并逐日竞,对辩日争"的说法,竞争是个人或团体之间为争得同一利益而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是一种极具功利色彩的参与。竞争不是出风头,更不是争强好胜。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明白,知识才是取胜的最好武器。
因嫉妒他人的成就而对其造谣中伤,好比赛场上服用兴奋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考场上作弊等行为,均有悖于竞争准则。想要在竞争中取胜,要靠自己的实力,同时还要具备正确的竞争意识。
童华在一家公司已工作了4年,由于业务能力娴熟,得到众多客户的认可,他已成为部门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最近,他发现同部门的阿健在异军突起。阿健来公司的时间远不如他时间长,但童华发现领导屡屡露出要提拔阿健的意图。童华对此感到很郁闷,认为阿健得到重用是因为善于巴结、竭力讨好领导。于是,童华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一些问题上故意为难阿健,使他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有时还会在其他同事中间散布一些关于阿健生活作风的谣言。时间一长,童华只顾诋毁对方,不仅自己的工作受到影响,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最终被老板炒了鱿鱼。
童华的这种行为完全出于一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严重的人,通常有一种非理性思维定势,一遇到强劲对手或实力与自己相当者,首先猜想对方是采用不正当手段才能维持或达到这种水平,如果对方超过自己,就更加觉得他在使用不正当手段了。在这种嫉妒心理的驱使下,常会做出一些不理性行为。
有一项调查显示,60%的白领因为嫉妒错失高薪高职,72%的人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职场劲敌,只有25.8%的人认为职场劲敌有助于职业成长,而仅仅有16%的人能够很好对待并解决同劲敌之间的竞争。
坦然面对工作中比自己强的对手,与之开展良性竞争,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把这种良性的竞争当成自己每天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别人有成绩,不要去诋毁或背后中伤,而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用成绩和实力同别人竞争,这才是职场生存的上上之策。
走出孤独的心理空间
孤独心理产生的根源
《圣经·创世纪》中说:"人不应该孤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能够忍受孤独的,不是神灵,便是野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 孤独犹如一剂隐形的毒药,可以慢慢吞噬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孤独很难摆脱,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孤独是指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然而却难以忍受所有痛苦中的一种,那就是孤独。一位在宇宙飞船上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宇航员也曾说过,与孤独相比,太空舱生活的种种困难和不便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见孤独的确可怕!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产生和人的性格关系密切。依据人的不同性格,心理专家将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分为如下12种类型:
1.立即反抗型。这类人比较容易采取利己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会形成攻击性格,时间一长就会令周围的人感到厌恶,从而走上孤独之路。
2.情绪易变型。这类人情绪不稳定,忽而大喜,忽而大悲,喜怒无常,容易得罪朋友,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独。
3.不平不满型。这类人愤世嫉俗,对什么都看不顺眼,始终扮演着受害者一样的角色,结果不幸为孤独所困。
4.精于计算型。这类人处处考虑个人得失,但斤斤计较难免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阻塞自己的路。
5.固执规则型。这类人不善变通,太拘泥于形式和习惯,了无生趣,基本上令人敬而远之。
6.溺爱宠物型。这类人无法或不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交往的满足,只能在自养的小动物身上寻找乐趣。
7.评论家型。这类人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喜欢妄加品评,为他人耻笑,悲剧因此而生。
8.冥想型。这类人离群索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孤独感最为强烈。
9.寄生型。这类人精于世故,物欲强且不择手段,因人不愿接近而陷入孤独。
10.独乐型。这类人喜欢卖弄自己,为表现自己不惜伤害他人,最终引起他人的反感,陷自己于孤独。
11.张狂型。这种人貌似看破红尘,实则自我陶醉,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陷入孤独。
12.自恋型。这类人因为过于自恋而容易变得自高自大,其孤独心理也就越强,所谓高处不胜寒。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体验。只不过有些人能够迅速融入新的集体中,孤独心理可以及时得以消除,而有些人则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孤独心理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孤独期间,如果不加以合理调适,就有可能发展成孤独症,给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又完整的精神面貌,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人也是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所笼罩的人,由于精神受到压抑,不仅会心理失衡,思想上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以致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对孤独多一些正确的认识,能够把孤独经历看作是个人成熟成长的机会,当孤独袭来时,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迷惘了。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当我们失去往日的依靠时,应当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去解决问题,学会坚强,学会独立。
超越孤独
贝尔太太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美丽的花园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翩然起舞,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在池塘边垂钓,甚至有人在花园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一个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玩耍,越看越生气,于是就叫仆人在门外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友情提示: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
这个主意太好了,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牌子后,再也不肯踏入这座美丽的花园半步。
几年过去了,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发现那里因为太空旷,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独守着她的大花园,默默地看着远方的日出日落,偶尔也会怀念那些曾经在园子里留下欢笑的人群。
孤独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理体验,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何种方式去对待它。要战胜孤独,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只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关注别人,相信你会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一种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孤独感。"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自己。"不是吗?不要像故事中的贝尔太太一样,赶走向你奔跑而来的快乐,把自己关在荒芜的世界里。
要从根本上超越孤独,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有所追求、内心有爱的人,孤独是无法接近的。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豁达,就会慢慢拥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就会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铲除抱怨的心理
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
有专家认为,假如一个人的性格里有"消极情感"的倾向,就容易产生抱怨。抱怨心理的产生与完美主义个性不无关系,另外还有30%左右爱抱怨的人和遗传因子有关。爱抱怨的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很少反省自己的责任,大多数情况将原因归咎于外部或他人。抱怨较严重,就可能陷入病态。此外,喜欢抱怨的人还会受到更多的不良身体症状的困扰,比如焦虑、失眠等。
赛利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他与五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播种。赛利格曼虽然写过大量的儿童著作,但实际生活中与孩子并不太亲密。他很忙,只想快点把活儿干完。小女儿却兴致很高,开心得手舞足蹈,竟将种子抛向天空。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从三岁到五岁我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不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闷闷不乐呢?"听到女儿的话,赛利格曼的内心突然产生了闪电般的震动。他认识到,是女儿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这一天彻底改变了赛利格曼。他过去的50年都生活在阴暗的情绪中,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年人,对心理医生滔滔不绝地抱怨:我的病是被别人气出来的,一点都不假。首先是我那老伴,整天啰里啰嗦、唠唠叨叨的,但就是没一句好话,而且也不会关心体贴人,如果我有个病痛什么的,也不知道如何照顾我;说到子女吧,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根本不要提"孝顺"两字,能少给我惹点麻烦,少给我点脸色看就算不错了;单位也是,工作了那么多年,结果还是"人走茶凉",很少有领导来看望。
老头子满腹牢骚,看什么都不顺眼。
通过心理医生的疏导,这位爱抱怨的老先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疾病是由于自己过多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所致,牢骚越多,病情越重。后来经过治疗,老先生的生活可以自理了,也不再成天抱怨。
一个经常抱怨的人会处处感到不满意,即使有人关心帮助他,他也会抱怨别人关心不够,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就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从不检讨自己。怨恨是精神的腐蚀剂,抱怨无济于事,只能使我们在痛苦和烦恼中备受煎熬。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无须去抱怨环境和他人,更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
化不满为动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产生抱怨在所难免。比如去参加婚礼,没有哪位会对酒席表示十分满意,都是挑剔的居多。特别是对写字楼的白领来说,抱怨不仅仅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往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他们看来,不抱怨才不正常。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大师又吩咐他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然后对弟子说:"你再尝尝湖水。"
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很新鲜。"弟子回答。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弟子不明白大师的意思。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取决于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不要只记得抱怨,而要开阔胸怀,化不满为动力,去充实自己。
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的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出对人生挑战的心情和干劲的日子。"
所有的人都不免在某件事中失败,失败使我们焦躁不安,心生抱怨,有的人甚至沉迷于抱怨之中,成为现代版"祥林嫂",整日整夜没完没了地怨天尤人。殊不知,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在我们抱怨的时候悄然滑过,当我们被抱怨所笼罩时,便会背离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忽略了自身具备的珍贵财富,忘记了去重新迎接挑战,信心也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丧失殆尽。
没有人喜欢面对困难和不幸,但聪明人善于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是"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你自身的力量就会得到一次强化,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稳固的基石。
抛开人生无谓的负担
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出门云游,来到一条大河边上。河上没有桥,只有一块一块的大石头,从河的这头排到了河的对岸。师徒二人正准备过河,从远处来了一位姑娘。姑娘到了岸边,看看河水又看看两个和尚,欲言又止。最后,老和尚答应了姑娘的请求,背她过河,小和尚紧随在师傅后边。过了河,姑娘道过谢离开了,师徒二人继续赶路。一路上,小和尚心里直犯嘀咕:师傅不是说我们不能近女色吗?为什么师傅竟然背一个姑娘过河?他想问又不敢问,就这样走了20里地,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便向师傅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师傅笑了笑,说道:"我过了河就把她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
人在世间就是这样,有一些东西,拿得起,却放不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也许很多东西会慢慢失去,但不必担忧,因为你必然会得到另外一些东西。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该放下的就一定要放下。千万不要学习小和尚,背着沉重的包袱赶了20里路。
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高位截瘫,甚至一度连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但桑兰顽强地战胜了伤痛,重新回到了人们面前。虽然她依然无法站立,更不用提重返赛场,但桑兰没有抱怨生活对她的残酷,她曾说,这次重伤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忽然发现,除了体操,人生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所以,无需把人生看得多么艰难,带着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你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获取更多珍贵的东西。
其实,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携带的东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轻松的旅途,或许会变成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放下一些包袱,让旅程轻松一点,你会欣赏到沿途一道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