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嗜酒如命的"酒君子"
"瘾君子"为何嗜酒如命
这几年来,志刚因为事业不顺,经常借酒消愁,渐渐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君子"。如今的他嗜酒如命,几乎顿顿离不开酒,有时候甚至出现酒后精神异常的现象。经检查,志刚被确诊为"酒精中毒精神狂想症",系智力三级残疾,属于精神类疾病的一种。
因日夜酗酒,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吵架打架成为家常便饭,要不就是经常分居,很多时候,志刚都是住在父母家,由年迈的爸妈来照顾。后经多方求医,他嗜酒的情况有所好转。
春节期间,志刚回到自己家中,又向妻子提出喝酒的要求,妻子没有劝阻,并陪他一起共进晚餐。没想到这一喝又喝高了,志刚昏昏沉沉睡了过去,谁也未曾想到,他这一觉睡过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经法医鉴定,结论为:志刚因酒精中毒而死亡。
酒是一种麻醉剂,长期饮用可使人产生酒依赖。酒依赖者中有部分在中断饮酒后会出现震颤、幻觉、意识障碍、肌肉抽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称为戒断综合征或酒精依赖综合征。
世界各地都有为数众多的像志刚这样的"酒鬼"。要想解决"酒鬼"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酒鬼"为什么嗜酒如命?
因为人和动物的饥饿感、渴感都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下丘脑控制的,科学家们据此猜想"酒鬼"的贪杯,可能也和下丘脑有关。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科学家用老鼠做了一个实验:先让一群老鼠连续一个月喝一种含酒精20%的酒,把这群老鼠培养成鼠中"醉仙"。然后,破坏其中一部分鼠下丘脑的"渴中枢"。这样,参加实验的老鼠就被分为了三组:甲组是没被破坏"渴中枢"的"醉鼠";乙组是破坏了"渴中枢"的"醉鼠";丙组是既没喝酒又没被破坏掉"渴中枢"的老鼠。接下来,他们让这3组老鼠连续几天滴水不沾。之后,将清水和酒精放在它们面前,听凭它们各取所需。结果发现,甲组老鼠毫无例外地选择了酒精;乙组和丙组老鼠都对酒精不屑一顾。
由此,科学家们认为,"酒鬼"的"嗜酒中枢"很可能是"渴中枢"长期受到酒精刺激后转化而来的,"嗜酒中枢"形成后便不断发出"索取"酒精的指令,驱使"酒鬼"狂饮不止,这也许可以作为解释"酒鬼"嗜酒如命的原因。当然,这种解释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科学论证。
此外,嗜酒的成因还受民族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有些国家和民族把饮酒当作社交和礼仪的需要,逢年过节或亲朋聚会时,多需要饮酒来增添喜庆的气氛。嗜酒行为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较大,有些人因为生活枯燥、精神空虚、前途渺茫等,通常"借酒消愁",以此来麻痹神经,减轻精神上的苦恼。
嗜酒往往具有家族性,如果家族成员中曾有酒精中毒的先例,其他成员也容易发生酒精中毒,且发生的时间较早,症状相对严重。
饮酒过多肯定是有危害的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如果长期饮酒,则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灾害预防研究室的一项科研报告披露:在上海,近7年间,因长期大量饮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数上升30.6倍。
大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危害:
1.酒精中毒
据测定,饮下白酒约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并且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人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时间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中毒,中毒后,首先影响大脑皮质,神经出现一个短暂的兴奋期,表现为胡言乱语;随后大脑皮质处于麻醉状态,导致人言行失常,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若进一步发展,出现生命中枢麻痹,则会导致心跳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2.损害食管和胃黏膜
酒精对食管和胃黏膜损害很大,大量饮酒会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众所周知,酒精主要在肝内代谢,因此它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据研究表明,平均每天饮白酒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内会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长期饮酒还会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3.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会使人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会使人行为失常;长期酗酒,会形成酒精滥用或酒精依赖,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4.营养失调
酗酒会造成身体中营养失调,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因为酒精中不含营养素,因此经常饮酒会导致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势必造成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B2、B12的缺乏,过度饮酒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5.危害胎儿
研究发现,对酒精产生依赖后,女性的大脑萎缩进程比男性要快。酒精对精子和卵子也有毒副作用,不管父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下一代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女性酗酒对胎儿的危害性更大!酒精会损害生殖细胞,从而使受精卵发育不健全、胎儿发育缓慢,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即使足月产,受酒精毒害的婴儿在身长、体重和头围等方面也会小于正常婴儿,他们大多智力低下、头面部畸形,比如前额突起、短眼裂、眼角向下、眼睑下垂、鼻梁短、鼻孔朝天、上唇内收等。严重者甚至同时合并有先天性白内障和视网膜色素异常。
6.影响家庭稳定
长期酗酒的男性,可引起性功能障碍,表现为性欲低下甚至阳痿。由此,他们会产生嫉妒妄想,怀疑妻子对其不忠,进而无故谩骂殴打,严重影响家庭的和谐。由酗酒而导致家庭破裂,在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
另外,酗酒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全社会对酗酒现象熟视无睹,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劝,嗜酒者就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就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三分之一以上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
端正饮酒的态度
不同国家对饮酒有不同的态度。
在爱尔兰,人们把饮酒的多少作为男性的象征,即使酩酊大醉也会不成为责难的对象。爱尔兰人工作时间以外在酒吧度过成为一种习惯,因此爱尔兰的酒精依赖者相对来说比较多。
在浪漫的法国,节酒受到尊敬,醉酒成为禁忌,他们从不认为多饮酒是男性的象征,因此法国人的酒精依赖者相对较少。在一些饮用葡萄酒的国家中,比如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酒精依赖者极为少见。
英国上流社会有频繁的少量饮酒的倾向;而在劳动者阶层,则有每逢周末便饮酒的习惯。因此,这两大人群中酒精依赖症的发病率较高;与此相比,中流社会没有这样的饮酒习惯,酒精依赖症发病就少。
在我国和日本,都有晚餐饮酒和无酒不成筵席的风俗。即使每晚持续饮酒的量很少,但时间长了必然会陷于依赖状态,一到每日饮酒的时间就嗓子发干,产生想饮酒的条件反射。随着近年来生活的富裕和晚餐饮酒的普遍化,人们的饮酒量逐渐增加,因而酒精依赖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饮酒态度。假如你也有饮酒的习惯,请参考以下十条合理的饮酒原则:
1.在愉快的氛围中饮酒
和亲人朋友边谈笑边愉快地饮酒,适量的开心酒能转换心情,给第二天带来活力。
2.按自己的速度饮酒,不要劝酒
不要去迎合别人的速度,按自己的速度来饮酒。要考虑肝脏的处理能力,不要为了所谓的礼节去强行劝人喝酒。
3.不要空腹喝酒
喝酒切忌空腹喝,一定要搭配营养价值高的下酒菜,例如豆腐、鱼类等优质蛋白质食品,另外蔬菜和海藻类也是不错的选择。
4.不要直接喝烈酒
不要直接喝酒精度数很高的酒,稀释后再喝,对身体的伤害会少一些。
5.喝酒时不要吸烟
烟与酒碰到一起,危害更大。因酒精而扩张的血管又因为吸烟而收缩,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应遵守"喝酒不吸烟,吸烟不喝酒"的原则。
6.药、酒不同喝
部分镇痛药等强力药剂和酒一起喝下之后,会破坏胃黏膜,引起胃溃疡。酒和糖尿病药一起喝时会引发低血糖。
7.不要喝到深夜
酒精在肝脏中完全分解约需6小时,因此即使少量饮酒,深夜12点之后也应当停下,否则会妨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
8.不要每天喝酒
长期每天都喝,可能会发展成酒精性脂肪肝。为了保护肝脏功能,应养成一周内至少两天不喝酒的习惯。
9.一日之内不要喝两次以上
白天晚上连着喝,肝脏就没有休息时间了。
10.定期接受肝功能检查
为了安心享用美酒,经常喝酒的人一定要定期接受肝功能检查,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只有当嗜酒者认识到该病的危险性才能进行治疗
1935年,美国两位曾是严重酒依赖者的股票经纪人和外科医生发起了一个叫做"戒酒互助会"或称"戒酒匿名会"(简称AA)的组织,参加组织的人互相讨论戒酒方法,介绍戒酒经验,互相勉励,以达到戒酒目的。通过这样的组织对嗜酒者进行治疗,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建立了这样的组织,成千上万的酒成瘾者通过这种互助式的戒酒方式得到康复。
在接受这种治疗时,嗜酒者首先要承认自己存在不能节制饮酒的问题,并希望戒酒。在互助会里,嗜酒者们相互讨论酒给自身带来的问题和如何戒酒,并由戒酒成功者为希望戒酒者提供帮助,他们彼此提醒和辅导,多方面了解酒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分析自己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完全戒酒的目的。
嗜酒者的常规治疗
只有当嗜酒者认识到该病的危险性并同意戒酒时治疗才能开始。常规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戒酒阶段,二是康复治疗阶段。对酒精中毒早期阶段的患者来说,戒酒会引起焦虑和失眠;而对长期依赖酒精的患者来说,戒酒则会引起不能控制的颤抖、惊慌和震颤谵妄(delirum tremens,DT)。患DT的病人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治疗,死亡率会超过10%。因此,晚期阶段酒精中毒的患者,必须住院接受治疗。
嗜酒者有可能再次对酒精产生依赖性,因此康复阶段的关键是彻底戒酒。康复阶段可采取多种治疗措施,包括教育计划、分类治疗、家庭治疗和参加自助小组等。
嗜酒者的辅助治疗
一旦嗜酒者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并要求戒酒,除了常规治疗外,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同样有助于他们康复。
针灸治疗
针灸能减轻嗜酒者的戒酒症状,据报道,针灸治疗可以预防癫痫发作,并可有效预防复发,增加病人完成恢复治疗计划的可能性。
水疗
温和的盐水浴对从体内排出药物和毒素很有作用。将半杯海盐或烘过的苏打溶解在浴盆的温水中,每天浸泡10至20分钟,可以有效帮助嗜酒者缓解焦躁的心情。
体疗
按摩是体疗治疗计划的一部分。按摩能够放松身体,易于解除行为病态下的心理障碍。
营养及饮食
严重酗酒常伴有营养不良,这是因为酒精当中仅有热量,却没有营养价值的缘故。吸收大量的酒精,意味着人体不再需要更多的食物。嗜酒患者一般缺乏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肉碱、镁、硒、锌,以及必要的脂肪酸和抗氧化剂。补充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B1有助于戒酒和康复治疗。
有些治疗学家认为稳定血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治疗。比如避免食用糖,减少单糖含量高的饮食,增加植物蛋白和多糖的食用等。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对康复戒酒最关键,但也可能最为困难。嗜酒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与饮酒的人接触,避免到饮酒的地方去,要结交不饮酒的朋友。
2.参加自助小组,取得家庭和朋友的帮助。
3.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自愿劳动等来代替对酒精的依赖。
4.参加锻炼。锻炼可以使脑释放化学物质达到"自然高度",即使是饭后散步,也可以使人得到平静。
不做吞云吐雾的嗜烟者
吸烟习惯的心理成因
吸烟的习俗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开始,其历史不过几百年,可在世界各国,吸烟的人数和吸烟的数量却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增长,其数量远远超过喝酒的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约有300万人,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达到1000万,其中有700万在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有3.5亿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约为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33%。
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为什么烟民的队伍还是越来越庞大呢?吸烟习惯的心理成因很复杂,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心态:
1.好奇模仿心理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不少吸烟的家长忽视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或者无意中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于是不少青少年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开始模仿成人吸烟。有的青少年在同伴的影响下开始了吸烟生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模仿,从此走进一个吞云吐雾的世界。
2.虚荣心理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一些明星吸烟的潇洒镜头,其帅气的形象迷倒了无数少男少女。不少青少年受此影响,认为吸烟时髦、潇洒,于是就开始了盲目的追求和模仿。有的女孩说:"男生抽烟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孩在这种心理的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孩子的好感,顾不得"抽坏身体抽臭嘴",成为小烟民。
3.交往心理
在中国,吸烟已成为一种最为平常的交际手段。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人们在交往中通常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某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一种交往习惯,无论路遇,还是串门互访,总少不了香烟的沟通。许多学生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消除距离感,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4.消愁心理
青少年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心理失衡。抽烟能够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正所谓"一抽解千愁。"因为抽烟可以满足他们这种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故香烟备受容易"受伤"的青少年的青睐。
5.夸耀攀比心理
当今社会,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愈演愈烈,一些有良好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人为了不被人看轻,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
6.对烟的错误认识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习惯于借助吸烟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所谓"吸烟有害身体"仅仅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
尼古丁产生的力量真的那么大吗?
1828年,人们首次从烟草中提取出一种生物碱--尼古丁,它是香烟成分中令人上瘾的元素,极易由口腔、胃肠及呼吸道黏膜吸收。吸入的尼古丁90%在肺部吸收,其中1/4在几秒钟内即可进入大脑。
尼古丁对人体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对交感神经的影响,可引起呼吸兴奋、血压升高,使吸烟者自觉喜悦、脑力增强、减轻焦虑和抑制食欲。尼古丁对人类最大的危害是成瘾性,吸烟者一旦成瘾,每30分钟至40分钟就需要吸一支烟,无法达到这一水平时,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焦虑、头痛、恶心,内心十分渴望补充尼古丁,其感觉与吸食鸦片无异。除了令人上瘾外,尼古丁还会导致消化不良、血压升高、心跳增加、晕眩、心跳以及影响食欲,服用过量时会引起中毒,有生命危险。
有关实验表明: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烟或三支香烟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即可死亡。
烟草不但对人有害,对自然界的低等动物也有害,因此它也是农业杀虫剂的主要成分。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毒蛇不咬烟鬼。因为毒蛇一闻到吸烟时所挥发出来的苦臭味,就避之不及。
在我国,几百年前就发生过吸烟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事件,为此明崇祯皇帝还曾下令禁烟。国外也有类似事件发生:苏联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烟,吸一支大雪茄后死去;英国一个长期吸烟的40岁健康男子,为完成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之间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烟,早晨感到身体不适,经医生抢救无效死去;法国一个俱乐部举行一次吸烟比赛,优胜者在吸了60支纸烟后,还未来得及领奖就死去,其他参赛者因生命垂危,全部到医院进行抢救。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青少年即使只是偶尔抽烟也会很快成瘾。另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个网站报道说,科学家对马萨诸塞州1246名六年级(12岁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有烟瘾的青少年中,10%的人在首次吸烟后两天内就上瘾,25%的人在一个月内上瘾,一半的人在吸烟数量达到每个月7支时上瘾。
研究表明,尼古丁的成瘾性作用极为迅速,吸入后只需7.5秒就可达到大脑,并形成记忆。在首次吸烟后一天内,尼古丁就可能改变大脑的功能与结构,这种改变是永久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烟瘾一旦形成就很难戒掉。专家提议,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最好不要沾染香烟。
在你准备吸烟时,肺癌、肺气肿等疾病正在向你招手
1945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布拉德福德·希尔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实验,证明了链霉素能够杀死结核杆菌。从此,肺癌的死亡率首次超过肺结核,成为人类最致命的肺病。两年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给希尔布置了新的任务:找出肺癌和吸烟之间的关系。当时,英国的肺癌死亡率比25年前提高了15倍,这引起了社会群体广泛的关注。大家试图找出原因,其中只有少数医生怀疑这种局面是由吸烟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批吸烟者。据统计,英国当时有超过90%的成年男子都是香烟的瘾君子。通过艰难的调查和统计,希尔将他所得出的结果做成一个统计表。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各类疾病患者中,有4.9%的肺癌病人每天吸50支烟以上,而只有2.0%的其他病人每天吸这么多烟。这说明,吸烟越多的人,患肺癌的几率就越大。随后,希尔把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首次科学地证明了吸烟和肺癌的对应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希尔又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实验。他给6万名英国医生发了调查表,请求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吸烟史详细记录下来寄还给他。有4万名医生寄回了调查表。希尔把他们按照吸烟数量进行分类,并要求他们(或者他们的家属)及时汇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到1993年为止,大约有2万名当初接受调查的医生去世,其中有883人死于肺癌。如果把他们的吸烟数量和肺癌发病率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每天吸25根烟以上的人得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高25倍!
现在,吸烟和肺癌的关系已经无人不知了,发达国家的烟民数量正在逐年下降,其肺癌的发病率也渐渐呈现出下降趋势。
肺气肿和吸烟也不无关系。简单来说,肺气肿就是肺脏过度充气。引起肺气肿的原因很多,其中吸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香烟中的有害气体可以破坏肺脏的正常结构,导致肺脏过度膨胀,使肺的功能愈来愈差,以致发生病变。
有人根据1443名男性和338名女性尸检的整个肺的切片,研究了年龄、吸烟习惯同肺气肿病变之间的关系。男性按年龄、吸烟量、吸烟类型(烟斗、雪茄和卷烟)分类。在6类吸烟人中,肺气肿的平均严重程度均随年龄而增加。按年龄统计的资料表明,不吸烟男性的肺气肿平均程度最低;吸烟斗或雪茄者较高;经常吸卷烟者最高。而且调查结果还显示,每天吸烟量和肺气肿严重程度有剂量反应关系,吸烟量越大,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也就越高。
吸烟除了引发肺癌、肺气肿等肺病外,还会导致哮喘、动脉狭窄、肝硬化及引发各种癌症。此外,女性吸烟易患生殖器感染,破坏身体荷尔蒙的平衡,容易过早衰老。孕妇吸烟易导致早产、流产和死胎。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吸烟是中国最大的死亡危害,每星期有一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戒烟无疑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借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帮助自己戒烟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人在精神领域里的一切活动,戒烟也不例外。但在戒烟者中,大多数都怀有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些人过于悲观,缺乏勇气,把戒烟看得太困难,甚至有意夸大和提升戒烟的难度,不断进行自我打击。
小王在女朋友的"威逼利诱"下开始戒烟,但心里充满了自我怀疑的态度。尤其不可理解的是,他一直认为一下子戒烟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害。其实到底能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他并不清楚,但这却成了他摆脱不掉的心理负担。他决定要戒烟已经有段日子了,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戒烟,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戒烟计划。半个月过去了,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他的戒烟计划根本没有实现,反而比以前更想抽烟。
在戒烟的人群中,像小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甚至还没有开始戒烟,就已经产生了犹豫、怀疑、被动的心理状态,好像戒烟是一件多么要命的事。如果还能抽烟,他们一下子就会从情绪上变得快乐起来。这是戒烟者最为消极的心理表现。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在戒烟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心灰意冷,无法坚持。因此,想要成功戒烟,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戒烟开始时,为自己写下一些鼓励性的文字,比如:
1.我完全可以戒烟。
2.我的身体并不需要对烟草的依赖。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完全可以做到。
4.从今天起,我可以做到每天少抽三只烟。
5.一星期后,我将停止抽烟,并且永不再抽烟。
这里提醒大家,在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时,要避免过于复杂。一般来说,简单、坚定的短语就可以了。
戒烟的过程及难度因人而异,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取得戒烟的重大胜利。下面的建议,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1.消除紧张情绪
紧张的工作状态是导致你吸烟的主要起因吗?如果是,那么拿走你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等,烟瘾来时可以用它抵抗一下。在工作中做到劳逸结合,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不需要太长时间,几分钟就好。
2.加强戒烟意识
改变工作环境及与吸烟有关的老习惯,戒烟者会主动想到不再吸烟的决心。只要有这种意识,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3.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比如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或者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
4.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大都吸烟的话,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你应婉言拒绝参加这样的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5.体重问题
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你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假如要吃零食,最好是吃些脂肪低甚至无脂肪的食物。另外,记得要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6.游泳、踢球
经常运动会冲淡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同样有助于消耗热量,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7.经受得住重新吸烟的考验
戒烟后又吸烟不等于戒烟失败,吸了一口或一支烟后并不是"一切又回到了从前",但你要仔细分析重新吸烟的原因,避免以后重犯。
不做嗜赌如命的赌将军
吞噬人性的赌博恶习
20岁的罗杰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却因为沾染了赌博恶习而无法自拔,最终发展到帮人运毒抵债。不久前,他在一次携毒闯"关"时被现场抓获。
2006年的某一天,XX公安边防支队XX检查站执勤官兵在对一辆卧铺客车依法实施检查时,发现一名乘客形迹可疑,于是依法对其实施X光腹透检查。检查显示,该男子腹腔下部有明显的颗粒状可疑物。经留置,犯罪嫌疑人罗杰从体内排出毒品海洛因195克。
审查得知,罗杰是某高校大二学生,一年前迷上了赌博。他听人说缅甸果敢老街的赌场"很好玩",于是就趁着放暑假的机会,以旅游的名义出境到缅甸老街"游玩"。在缅甸老街的赌场里,他除了将家里给的几千元生活费输了个精光,还欠下别人3000元的赌债。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一名陌生女子以7000元为"诱饵",要他帮助运送毒品。为还赌债,罗杰决定铤而走险,再"搏"一把,结果被公安机关抓获,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前途。
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赌博的历史也很漫长,在拉斯威加斯、在澳门、在日本、在香港、在欧洲。。。。。。可以说赌博无处不在。赌博的形式也五花八门:赛车、赛马、赛艇、彩票等,还有各种非法的"地下赌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为什么赌博对人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
赌博是一种令人成瘾的行为,它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迎合人的贪财欲望。人,特别是容易过分认真和强迫的人,一旦踏进赌场,就很难自拔。染上毒瘾的人定时要去赌场,不去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坐卧不宁,心烦易怒,甚至生不如死,犹如毒瘾发作一般。 人一旦染上赌瘾,就变得不可理喻。在输的时候,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总幻想着翻本,结果越输越惨,陷得也越来越深;在羸的时候,又因为贪婪而渴望羸得更多,结果在许多个回合之后,不但把赢来的又吐了回去,最后还赔上血本。当他们把手中的钱输光之后,就会借钱再赌,如果借不到,就不择手段去弄,甚至丧心病狂,杀人越货也在所不惜。赌瘾会让人丧失理智,失去所有做人的良知。
有人说,赌博其实就是在刀刃上舞蹈,很少有人不是鲜血淋漓、遍体鳞伤地败下阵来。的确如此!有赌瘾的人,因为没有理智控制,行为超出常规,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十分危险。他们的行为腐蚀着整个社会,为社会治安增加了太多的不稳定因素。
嗜赌的危害性可谓"独占鳌头"
赌博之害,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多少人为求一夜暴富而孤注一掷,多少人因为沉迷赌博而家破人亡,多少人因嗜赌成性而前途尽毁,甚至铤而走险坠入犯罪的深渊。一旦被赌博麻痹了神经,人们的理智开始丧失,道德开始沦丧,人性开始泯灭,不可避免走向堕落和毁灭。赌博不仅腐蚀人心,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一向被视为人类生活中的毒瘤和公害。
赌博,一则浪费时间,让人不务正业,丧失进取心,无心工作;二则破坏感情,导致好友反目,亲人失和,甚至家破人亡;三则损失财物,俗话说"十赌九输",到头来一无所有;四是祸及社会,影响团结、安定、向上的社会风气。
赌博的人,因丧失理智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全都因为一个"贪"字。有了贪欲,才想到不劳而获、一朝暴富,于是选择了赌博这种最直接也最冒险的行为。可赌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当一个人输得一败涂地、回天乏术时,只得沦为"贼"人。
近年来,因赌博而落马的高官为数不少。原成都市副市长王忠康,在澳门一输几百万;原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牛和恩,是澳门赌场的常客;原重庆市常委兼宣传部长张宗海,在澳门豪赌竟输掉一个多亿;原湖南郴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述标,输光公款数千万;原厦门市副市长蓝甫,曾创下一天输掉350万的纪录;原沈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与同伙三天输掉上千万;原湖北省驻香港办事处主任金鉴培,参赌时每笔赌注都高达七八百万。
这些人输的钱是他们自己的吗?当然不是。他们早已成为国家的"贼"人,人民的"贼"人,用的是公款,输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的确,他们曾风光一时,但最终因赌博而沦落为阶下囚,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有人也许会说,小赌怡情,只要不赌大的,娱乐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大赌是赌,小赌也是赌。何况,"大"和"小"也没有界定的标准。有的人眼中的"小",在别人眼中早已如天大了!
普通的老百姓一旦沾染了赌博,更是后患无穷。有这样一则报道,无锡市一农民因为迷上赌博,把治病的钱输个精光,他的妻子忍无可忍,用一双塑料拖鞋把他活活打死,自己也被捕入狱。一个好端端的家庭,最终因为赌博而支离破碎。因赌博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在生活中简直数不胜数。
在澳门,有"赌王"之称的何鸿燊先生经营着多家赌场,但他自己从不参赌,也不许家人参赌。他认为,自己的家业已经够大,犯不着通过赌博来"暴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很清楚赌场上"十赌九输"的道理,即使再大的家业也能败光。号称香港一代"赌圣"的叶汉,临终前告诫世人的一句话就是:"不赌就是赢!"
不赌就是赢,每一个人都应当远离赌博!
赌性也需要心药医
不得不承认,戒赌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嗜赌成性又想戒除赌瘾,那他无异于向自己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赌博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想克服赌博的嗜好,必须拥有坚定的意志。
人们对那些赌博成性的人无不嗤之以鼻,殊不知,嗜赌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俗话说,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有了赌瘾的人,尽管一输再输,如过不去赌场,就会食不知味,卧不安寝,但只要坐在赌桌旁,心情马上就舒畅了。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脑中一旦建立了"紧张-下注-赢钱-快乐"的模式后,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它会让嗜赌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赌博产生依赖,欲罢不能,医学上称之为"病理性赌博症"。
对于病理性赌博症,关键要及早给予心理干预。
首先,嗜赌者要充分认识到赌瘾是一种行为失控的心理疾病,必须痛下决心将之戒除。难以自拔者需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那些确实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来控制冲动行为。
其次,改变嗜赌者所处的环境。家庭、单位、社会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法不让其本人与其他赌博者相接触,并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义工,不取报酬地为一些弱势人群提供方便,还可以定期去孤儿院看望小朋友们,给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参加这种的活动,会使其赌博心理逐渐淡化,从而缓解和根治病理性赌博症。
再次,对嗜赌者要有耐心,让其感受更多来自家人的关怀。尤其是在言语方面,如果总是对其埋怨或恶语相向,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当他们决心戒赌,并且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言语上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让嗜赌者感受来自朋友的温暖。帮助沉迷于赌博中的朋友远离赌博泥潭,既可以在言语上予以鼓励,也可以在行动上予以支持。特别是那些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的朋友,要热心帮助他们重新创业。这种帮助不只是金钱上的帮助,更多的是技术上或信息上的帮助。
"'赌'海无边,回头是岸",愿嗜赌的朋友早日戒除毒瘾,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来。
告别厌食的苦恼
不要被苗条的梦想欺骗
小美今年16岁,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能歌善舞,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对她娇生惯养,百般疼爱。上中学后,小美开始追星,看到那些国际影星、时装模特个个身材高挑纤瘦,羡慕不已。她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了明星海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明星"。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晚会上,小美一展舞姿,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但不知哪位调皮的男同学小声议论说:"舞是跳得不错,只可惜胖了一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小美的心,她痛下决心,一定要减肥,成为一个苗条的女孩。从此,她甜的不吃、咸的不吃、油腻的更是不沾,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几口饭,有时干脆一口不吃。偶尔吃多一点,就立刻到厕所里吐掉。久而久之,小美的食欲明显下降,仅仅4个月的时间,她的体重就减轻了10公斤。人是苗条了,但整个人看上去精神萎靡,面色憔悴,瘦得几乎脱形,还出现了停经现象。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将其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的审美观也是以苗条、骨感为美,所以生活中有不少像小美这样的女孩子,她们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苗条的身材。殊不知,过分追求苗条,盲目减肥,会导致心理、生理疾病,神经性厌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我国,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都是盲目追求苗条所造成的。
身体的胖瘦由许多因素决定,遗传、体质、内分泌、消化吸收功能等都对身型有一定影响。减肥的途径也有很多,并非只有节食一条路。适当追求身材的完美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减肥而有意节食,或者身体已很苗条,但仍认为自己胖,进食少或不进食,甚至还采用呕吐、过度运动及导泻等方法来减轻体重,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了。
有研究发现,大约50%的厌食症患者伴有贪食症,他们在暴食后又自己诱吐,或服食减肥药甚至泻药,或做超大运动量的运动,唯恐体重有所增加。他们深陷在矛盾中痛苦地挣扎着,无法自拔。
人生需要美丽,但如果这种美丽需要你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希望你三思而行!
厌食带来的不良后果
神经性厌食症多是由于盲目追求苗条、过度节食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仅仅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可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情况严重时,患者可因为拒绝进食而使正常体重下降50%以上,对生命造成威胁。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为女生(女生比男生多20倍),年龄多在12-25岁之间。据调查研究,在美国的大、中学生中,大约每200人就有一个厌食症患者。厌食症患者过分在意自己的身体形象,她们的审美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即使骨瘦如柴,也自觉美丽。
假如一个人有如下症状,毫无疑问,他已经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1.体重明显降低,或无法保持正常的增长,导致体重低于正常的25%。
2.非常惧怕体重增长或变胖,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是如此,常采用过度运动、致吐、导泻、服减肥茶、利尿剂等方法来使体重减轻。
3.在体重、身高和体形方面有感知障碍,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及体形消瘦,甚至犹如"芦柴棒",仍觉得体胖或担心肥胖;
4.女性至少持续3次月经不来(原发或继发停经);
5.严重者伴营养不良、低血压、低体重、脱发、浮肿、心动过缓、水电解质紊乱。
有医生指出,如果厌食患者发病九年后仍未能完全康复,会演变成暴食症或出现其他进食失调。据调查,有70%以上的厌食患者曾有抑郁症,近20%的患者则被诊断患有焦虑病,其中还有53.8%的患者曾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美丽的外表不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假如你失去了健康,你的整个生命也将暗淡无光,毫无生气。
"不愿吃饭"可不行
厌食症患者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不肯吃饭,即使吃下去,也会马上又吐出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生命之树又如何能够离开养分而枝繁叶茂?因此,为了生命之树常青,必须和厌食症说再见。
大多数厌食症患者,主要是心灵上的扭曲,明明已是骨瘦如柴,却还觉得自己胖得无法忍受。因此,针对这种病态的思维,必须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的分析来解决。
有专家认为,在少女中进行正确的、健康的"美学"教育,对于纠正顽固的节食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合理安排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使其脑力劳动与适当的身体锻炼相结合,防止因劳累过度、压力过大而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
躯体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础,主要是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少量多餐,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逐渐恢复体重。对严重营养不良、贫血、进食困难、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迅速、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的患者,要劝其住院治疗,必要时进行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治疗。
治疗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心理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个别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等等。另外,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有效的疗法还有行为疗法,如果患者愿意进食,并且体重增加,应当给予"奖励";如果拒食或有意节食,则给予"惩罚"。患者要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提高对厌食症原理、表现和防治的认识,自觉配合行为疗法。
给自己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有一天,你会拥有真正的美丽,健康的美丽!
不同于常人的爱干净--洁癖
有洁癖的人,最注意手部的卫生。他们每天要洗几十遍手,每次洗手至少要打三遍肥皂,如果不这样就痛苦万分,无法继续做其他事情。在家里,他们不让家人随便乱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如果别人去厕所后忘了洗手,或从外面回来没有洗手就碰了什么物品,那他就对这些物品特别紧张,不敢接触。
生活当中有"洁癖"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整天都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病菌。"洁癖"表现的症状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很常见又很顽固的心理疾病。
探寻洁癖者的内心世界
阿城今年40岁,在一家公司担任部门经理。一天,他来到心理诊所,向心理医生诉说了自己的苦闷。
"我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一种'怪病',总是觉得自己染上了病菌,可能会得癌症。为此,我每天必须多次、长时间地洗手、洗澡、洗衣服。可是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公司里好多人都在背地里叫我'洗手狂'。我在卫生上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朋友们都说我不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倒像是哪家熟菜店里的营业员。每天,我到公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办公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至少三遍以上,然后才能安心坐下来办公。这些事我从来都不让公司的保洁人员做,我必须亲自做才行。
我最烦的是出差,哪怕是五星级酒店我也觉得它不干净!每逢出差在外,在使用抽水马桶之前,我自己必须'加工'好几道程序:先把坐圈用我自带的消毒纸巾擦上两遍,然后再用自带的酒精棉球擦两遍,接着再用消毒纸巾沿坐圈铺一层,马桶内的水溅上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因此我还要再往水面上漂几张手纸,才能安心使用。
妻子和女儿都不理解我,我们时常为此发生争吵,弄得家庭关系乌烟瘴气。几年来,我服过无数中西药,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经医生的进一步了解,得知阿城发病前有这样一段经历:几年前,他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死于癌症,这让他悲痛万分。巧的是,这位同事在死前半年曾有一次在他家的床上睡过午觉。他担心自己也会传染上癌症,当即把同事用过的被褥都扔了。可是他还不放心,总觉得自己身上沾了某种可以致癌的东西。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反复洗手很多次,渐渐走上一条越追求干净就越痛苦的道路。
医生诊断阿城患了相当严重的、以洁癖为症状的强迫性神经症。
一般情况下,洁癖患者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动作,一方面感到麻烦,希望能在医生的帮助下解除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而另一方面又在内心里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洁癖患者好像分裂成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能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正常的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并且希望摆脱;另一个"自我"则认为自己有传染上癌症的可能,频繁洗手洗衣是非常必要的。前一个"自我"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一个"自我"则不讲逻辑,具有幼稚的儿童心理特点。
这两个"自我"互相排斥,无法调和,便表现为"明知故犯、折磨自己"的典型"洁癖"症状。
"干净"带来的痛苦
科学研究证实,"洁癖"带给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因干净而带来的益处,其中最大的危害就在于降低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世界上最爱清洁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是公认的"洁癖之邦"。在日本,大多家庭用品都是由"抗菌金属"制成的,商品如果不亮出"抗菌"的招牌,即使再美观实用也无人问津。小到诸如圆珠笔、汽车方向盘、棒球手套、银行存折等,都要经过程序复杂的灭菌处理。可是"干净"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看看这些"怪事"吧:在旅游胜地印度尼西亚答里岛上,有200多名日本游客暴发霍乱,而他国游客却安然无恙;许多日本驻外机构常年从本土空运食物饮水来供应职员,以降低发病率。原因显而易见:"洁癖"剥夺了人的天然抗病能力。由于过度讲求干净,致使很多日本人无法在本土以外健康地生存。
"洁癖"为何造成如此消极的结果呢?原因是爱干净的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细菌中,绝大多数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会降低人体的自然免疫力。
专家强调:"细菌是我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经常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扰。因为它能够与有害微生物抗衡,限制其繁殖。在不论青红皂白消灭所有细菌的同时,我们却将整个人类的健康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专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以气喘病为例,该院的一份权威调查结果表明:那些每天都要洗澡,并且每天洗手5遍以上的孩子,气喘发病率要比那些"脏"孩子高出5倍以上。那些越少受感染的儿童,就越不容易抵抗细菌。由此,我们不难认识"自然免疫力"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讲清洁卫生是必需的,但要把握好一个"度",讲究过头同样不利于健康,正所谓"过犹不及"。
挣脱洁癖的牢笼
患有洁癖的人过度关注个人以及周围环境是否洁净卫生,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清洁的维护上,因此活得特别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喜欢把自己搞得十分干净的人,越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轻微的洁癖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但如果追求洁净已经到了令自己都感觉到痛苦的份儿上,就要积极到心理门诊寻求治疗了。
病情严重的洁癖,可以尝试"以毒攻毒"的"满灌疗法",即病人怕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这种疗法快速而有效。例如,对于总是嫌自己手脏而要频繁洗手的患者,可以让他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家人或朋友充当助手,在他手上涂抹泥土、墨水、各种颜色的染料等。涂抹时,患者要保持放松。等涂完后,助手需提醒患者:你的手脏了!这时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再睁开眼睛看手到底有多脏。
将这种方法反复进行,助手有时在患者手上涂抹的是清水,但同样告诉他很脏,当患者睁开眼时,却发现手并不脏,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让他明白"脏"的感觉往往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意念,而并非实际情况。反复多次之后,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解,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当然,治疗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有点痛苦,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假如患者在一开始坚持要去洗手,助手一定要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要在一旁积极给予鼓励,这是治疗的关键之所在。想洗手而不能洗会患者感到十分痛苦,这时助手不妨把自己的双手也涂满墨水等,并大声说出内心的感受。由于俩人的状况相同,患者能够在情感上和助手进行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够逐渐靠拢。这种疗法在开始时会把患者推向焦虑的高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减,洁癖行为也会渐渐消退。
医生建议:满灌疗法不宜在家中由家人单独和患者进行,需要有专业心理治疗师协助治疗。
刹住疯狂购物的快车
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情绪极易趋向不稳定。于是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选择"购物"来排解心中的烦闷,缓解压力。不可否认,大多数女性都有购物的嗜好,但有的人却是不折不扣的"购物狂"。所谓"购物狂",是指人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哪怕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也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甚至一天不买几样东西,就觉得心里堵得慌。专家称,"购物狂"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心理亚健康的早期信号。
疯狂购物的背后"秘密"
27岁的凌子在一家外企工作,虽然忙碌,但收入颇丰。最近,她一直很苦恼,原因是她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要去购物的欲望。无论走到哪条街上,只要一看到商场、饰品店等,就忍不住想去逛一逛。进去之后,看到那些前卫时尚的衣服、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她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属于自己了。整个商场里,仿佛每一件商品都在向她招手,到处都是诱惑。看到中意的,凌子就忍不住要买下来,完全不管实不实用,甚至有时还会重复购买。在四处闲逛和刷卡的过程中,凌子完全没有自控能力,充斥内心的只有疯狂购物的兴奋和快乐。常常从店里出来,凌子的信用卡里就少了几千块,这时她的头脑才渐渐清醒了一点。而最让她头疼的是,虽然自己买衣服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但还是感觉没有合适的衣服穿,那些因为一时冲动而买回家的衣服,有些只穿了几次,有些根本就没穿过,一拿回家就遭到了"冷藏"的待遇。凌子就是这样的人,她的购物欲望一旦被满足,就对那些东西失去所有的兴趣。
像凌子这样的年轻白领,很大一部分都有过疯狂购物的经历,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她们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心中的压抑。然而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疯狂"败家"之后,忙碌依旧,心情依旧。
近年来,"购物狂"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认为,诱发"购物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或妄自菲薄的人,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信用卡的结算方式更加助长了这一病情的发展,在购物的时候,刷卡一族因为不能及时发现卡里余额不足而买下更多不必要买的东西。
2.疯狂购物与她们感情脆弱、性格浪漫、富于幻想有一定关系,更何况一些商品对于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服装、化妆品、首饰、香水、名包等。因此,很多女性经常为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而展开疯狂采购。
3.设置在购物大厅中的广告及播放的画面音响会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女性往往经不起商家精心策划的这些"诱惑"而乖乖刷卡。
4.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如"购物是享受"、"购物有益健康"等,甚至有些人把购物作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精神抑郁症的疏导方法,这样在潜意识里加重了疯狂购物的实践性尝试。
5.缺乏健康的压力宣泄渠道。女性由于心理补偿与发泄的渠道较窄,购物往往成为她们首选的平衡情绪、舒缓压力与宣泄情绪的方式。
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这样的购物心理,只要是名牌,只要是打折的,都要统统买回家去。但是在消费的时候请你不要忘记一点:买到的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购物不光是图心里痛快,更要合理消费。
不要把"购物"当"心药"
有这么一个笑话:天上掉下一个外星人,北京人说搞个研究,上海人说开个展览,广东人说煲个汤!商人们说:卖给白领吧!
在北京、大连、上海、厦门、深圳五地进行的白领消费专题调查显示,白领生活消费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白领逐渐成为时尚消费的主力军。随着购物环境越来越好,美轮美奂的商品越来越多,商场里到处游荡着白领"购物狂"。
大多白领因为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用疯狂购物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如果仅仅是为了平衡情绪或缓解压力去大肆购物,或许能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但事实却是,疯狂购物并不是宣泄无奈的最佳方式,更不要拿购物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有过疯狂购物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买完东西都会感到非常后悔,他们悲哀地发现,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曾有的魅力。久而久之,这些疯狂购物的贪购狂就会掉入自卑的恶性循环中。他们除了用疯狂购物来宣泄不良情绪外,实在找不到其他方式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平缓。
患有疯狂购物症的人往往在面对生活或工作的压力时产生逃避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素质较一般人更加脆弱。他们只有在商场购物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个人魅力的展现,面对服务员的关注和他人羡慕的目光,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一旦离开商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就无法被激起,而且会有更多的烦恼。
疯狂购物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偶尔一次情有可原,但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心中空虚、无聊、压抑时,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去做一些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跳有氧操或练跆拳道,随便你选,反正不要去逛街购物。
为它"疯狂"耗费金钱又受累
患上疯狂购物的人,并非个个都是大款富婆,相反,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不是十分优越。因此,疯狂购物不但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金钱,更有甚者,因为盲目消费导致负债累累,破坏了原本幸福的生活,可谓"劳民伤财"。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分析,将"购物狂"大体分为五类。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患者,专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参考一下,让自己在购物的时候不再疯狂,不再让金钱都打了水漂。
1.踌躇不决型--"我对自己买的东西总是不满意。"
这一类人买东西时很难自己拿主意,总是摇摆不定,直到导购小姐忍无可忍几乎要失去耐心时,才会犹豫不决地做出决定。但过不了多久,甚至还没有回到家,他们就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不满情绪往往来源于内心的"完美情节综合症",这类患者总想找到只为她而存在的那件衣服,而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只是一种青春期的幻想。
专家建议这类患者最好不要去大百货公司和专卖店,因为那里的品牌太具诱惑力。他们需要做的是重新构筑自己的购物观,学会认可自己的选择。
2.购物上瘾型--"我一刻不停地想要买东西,而且越贵越好。"
这类购物狂一般薪水颇丰,一个月的收入有一大半会被用来买衣服,每周至少花一天时间来购物。他们熟悉各类品牌,会在第一时间买到最新的款式。每年他们的衣橱里都会有大批的衣服被淘汰,或送去二手店。
据心理学家分析,这类患者对时尚的"食欲过盛"与瘾君子对药物的依赖相差无几。对他们而言,对物质的拥有只是为了填补空虚感和,只有消费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专家建议:首先,为所有准备送去二手店的衣服设立一个特别账户,每次去购物的钱都只能从这个账户中取,不能超支。其次,定期"节食"。不要频繁出入商场,减少盲目消费的次数。
3.盲目拷贝型-- "我总是不自觉地模仿别人。"
这类患者不清楚自己的喜好,盲目模仿别人,看人家穿得得体大方就买同样的衣服给自己,殊不知由于气质、体形等差异,同样的衣服会有不同的效果。这类患者的衣橱差不多被失败的购物填得满满的。
心理学家分析,个人风格的建立来自于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一旦把这看成是自我欲望和虚荣心的满足,就会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所以这类人以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为榜样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专家建议:选一个与自己有些相像的时尚偶像,并坚信到底。同时,要学会多听朋友的意见。
4.痴迷高跟鞋型--"我买了数不清的高跟鞋,却从来不穿。"
这类人对鞋子有特殊的癖好,特别钟情于收藏各式各样的高跟鞋!每个月都会带一两双新鞋子回家,虽然自己从来不穿。
心理学家分析说,我们的脚其实是一个特殊的情欲部位,只要巧花心思,鞋子就能成为展示女性魅力的绝佳道具。对喜欢收藏鞋子的人来说,各种各样的鞋子可以满足她的诸多梦想:想象自己像公主般优雅,像明星般迷人。美好的想象令她获得心理上的巨大满足。
专家建议:当一个人沉浸在想象中无法自拔时,不要忘了自己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你最好每周花一天去好好感受现实生活,穿上心爱的高跟鞋,自信地走进地铁和办公室。
5.深陷绝望型--"我没什么可穿的了!"
这类人一打开衣橱就陷入深深的恐惧中,因为她完全不能找到一件能穿的衣服!尤其是在不冷不热的春秋两季,感觉所有的衣服都过时了,穿什么都不好看,越看越觉得丑。
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来源于对自我的深深厌倦。患者渴望能打破陈旧的过去,获得全新的精神和生活尝试。
专家建议:通常抱怨自己没衣服可穿的人往往是因为有太多的选择。不要让自己穿得一成不变,逼迫自己在衣橱里找出灵感,换一种搭配,就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疯狂购物的人,金钱花了无数,结果还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麻烦,真有点得不偿失。真正理性的消费,是买到适合自己的物品,而不是将所有的名牌都收进自己的衣橱。
不做网络的"蜘蛛侠"
网络作为一种特殊媒体,以其迅速、互动、内容多样、选择自由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2001年我国有网民5600万,其中近60%是18-24岁的青年学生。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这个世界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夹杂着污泥浊水,有的专家甚至将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一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就很难自拔,荒废学业,虚度青春,有的甚至经不住网络的各种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陷入"电网",不只是青少年的错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网民中有6%左右的人已成为心理状况堪忧的"网络瘾君子"。参加这次调查的对象基本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中,66.7%的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少它,22.2%的学生不上网就会觉得空虚,5.6%的学生不上网就会觉得烦躁。
网络成瘾,究竟是谁之过?
客观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网络本身的因素
网络具有无政府主义、资源丰富、超时空、方便快捷等特点,网络世界里没有地理的界线,没有人世间的距离,它为每个上网者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他们在这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当中不能享受到的乐趣;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得到自我肯定,从而宣泄成绩不好所带来的压抑。
2.教育方面的因素
如果学校、家庭对那些有沉迷网络迹象的孩子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自我控制,完全可以避免形成"网瘾"。
3.管理层面的因素
目前,无论是网吧的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方式,都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网吧管理漏洞百出,为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提供了生存的空隙。有些网吧不惜违反相关规定,专门设立在学校周围,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他们提供吃住,通宵经营,甚至帮助孩子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
4.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二性征出现、自我意识增强、对新事物敏感、渴望友谊、自制力相对较弱等。由此,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
沉迷于上网的孩子通常有三类:一是兴趣和爱好很单一,或没有其他兴趣爱好的孩子;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三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他们希望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想到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成瘾的并不是网络
畅先生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自从他12岁的儿子阿文迷上了上网后,宁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自从阿文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5名下落到倒数第一。畅先生为挽救儿子,想了好多办法,但根本不管用。儿子为了上网,偷家里的钱,甚至将学校刚刚发的新书当废纸卖掉换钱上网。
阿文的网瘾越来越大,经常泡在网吧里彻夜不归。畅先生为找儿子几乎跑遍他所居住城市的100多家网吧。"为了找儿子,我当时还画了一张XX市XX区所有网吧的分布地图。"畅先生说。
最后,畅先生辞掉了工作,专门帮儿子戒除网瘾。发现儿子喜欢学英语后,他专门给儿子请了外教,并买书给外教,再让外教以自己的名义送给儿子。"通过各种小技巧,儿子渐渐喜欢上学英语。"畅先生高兴地说。经过长达4年的努力,畅先生终于帮儿子成功戒掉网瘾。
客观地说,罪魁祸首不是网络,而是使用网络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由于他们在网络中投入了太多的热情,把网络变成了自己的发泄对象或是满足自己欲望的载体,才会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肯醒悟。面对网络的诱惑,青少年究竟该何去何从?
有专家分析,网络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成瘾性,网游的升级制度让人有成就感,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受挫,就希望在网游中得到满足,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找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另外,有些网游的情节设置很吸引人,就像看一部情节精彩的连续剧一样,很难自控。而网游中的团体作战、划分帮派把孩子们组织到了一起,一些级别高的玩家在游戏中有身份、有地位,他们充当领导的角色,离开他游戏无法继续,吸引着他们无法不玩游戏。
当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压力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逃避心理,网络就成为他们首选的"避难所"。沉迷网游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那些网络游戏正好能够补偿性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他们之所以愿意呆在虚拟的世界中,或许只是留恋那种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豪迈,那种振臂一呼万众响应的荣光。
"网"住人不能让其"网"住心
良子玩网络游戏《梦幻西游》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他在游戏中所练的角色已经是所在区的第一名。他练这个号已经花掉了5万多元,最开始玩的时候是自己上网练号,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饿了就吃泡面。"功夫不负有心人",夜以继日地练号,让他在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排名越来越靠前。
为了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他开始委托代练公司替自己练号,"玩游戏不仅是寻求在网上玩的乐趣,更大的快感是自己在网游世界中得到别人的承认。我委托代练公司帮我练号,每天给他们100元钱,这样我不用自己上线玩,我的角色也可以升级。"良子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为提升角色的能力,良子还在网上花钱买装备,现在他的游戏角色的装备价值近万元。
据一位资深网络游戏玩家估算,在《梦幻西游》玩一个155级的顶级角色,按每天在线10个小时算,需要练半年左右。而游戏中的开销、买点卡和在网络上购买装备等费用,总计高达1.2万元左右。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能开阔思维、锻炼能力。但每天沉浸在网游中,终究是弊大于利。有资料表明,沉迷网络游戏不但会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危害更甚。
在青少年常玩的游戏中,有的告诉青少年的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和勾心斗角,这些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而且现在的游戏中,对人体改造等内容似乎非常热衷,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日本游戏《生化危机》中的生化武器,不能不让我们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可怕的细菌部队,不能不想到那些被用来做实验的中国人是如何受到生化武器的毒害。
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左右,所以应规范网络市场,加强家庭对他们的教育指导,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莫让网络游戏网住青少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