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二)
31982800000017

第17章 常委会上,彭德怀难以申辩

7月31日和8月1日,在毛泽东住处连续开了两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判彭德怀。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以及政治局委员彭德怀、彭真、贺龙,黄克诚、周小舟、周惠和李锐等4人列席旁听。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基本上是他讲,彭德怀答,其他参加者很少发言。两天的会议中午都没有休息,工作人员送来一些包子充饥,会议照常进行。毛泽东从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的情况,批评彭德怀的表现。

据《彭德怀传》记载:

彭德怀插话说:“到1934年1、2月间就已经转过来了,认识到还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好,这是事实证明了的。这话我向黄克诚说过。”

毛泽东讲了“五次右倾路线,三次‘左’倾路线”后,批评道:“在几次路线中你都摇摆,由于挨了整,心里恨得要死。今后也很难说。”

彭德怀说了一句:“我都61岁了,耳已顺了,不要紧的。”

毛泽东面对彭德怀,问了几句很重的话:“我同你的关系,合作,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31年,是否如此?”

彭德怀没有正面反驳毛泽东,而是从具体问题作解释,他说:“政治与感情,你是结合在一起的,我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提得那么高,我还没有理解,跟不上,掉队远。许多历史事件,我一生无笔记,文件全烧了。对问题认识上有分歧,但不能说感情不融洽。”

彭德怀接着讲了一些往事。一方面是想表明他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把毛泽东当作自己的先生,对他是很尊重的;另一方面是想说明他不同意毛泽东说的他两人的关系是“三七开”。

最后,彭德怀勉强表示:“我认为我同主席的关系是对半开。”

8月1日是建军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继续进行。

会议仍由毛泽东主持。在毛泽东讲话的间歇,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都有一些插话。大都是向彭德怀提一两个具体问题或是对前面的发言作点补充和说明。

一直沉默的林彪则说彭德怀这回是招兵买马来的,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林彪7月29日才上的山,但他很快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几句话便“击中要害”。他的话使问题升了格,也给彭德怀定了性。

他批评彭德怀,其中有几句话讲的时候声色俱厉:“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

毛泽东再次讲话,谈到党的历史,批评彭德怀曾在1935年长征中鼓动林彪要求毛泽东交出军事指挥权。这时林彪插话说,长征他给中央写信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来指挥红军作战,这事他并未和彭德怀商量,是他自己决定写这封信的。

就为林彪写的这封信,当年,在中共中央于四川会理城外举行的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曾严厉批评过彭德怀。彭德怀发言申明他在会前并不知道林彪写这封信。过后,毛泽东曾屡次提及,彭德怀总持“事久自然明”的态度。不想毛泽东在庐山这一历史时刻,旧话重提,使彭德怀既惊讶又备感伤心。

之后,彭德怀在他于1962年写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一封长信中叙及此事,说:“林彪同志庄严申明了,那封信与彭德怀同志无关,他写信彭不知道。”从语气看,彭德怀对林彪挺身而出洗雪了他这一段冤情颇为感动。至于林彪何以缄口25年,这时才出来说明真相,胸怀坦荡的彭德怀似乎并没顾及。

林彪申明之后,毛泽东把话题转回到彭德怀7月14日的信上,说彭德怀讲“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锋芒是对着中央的,是攻击中央,反对中央。

毛泽东的批评使彭德怀难以容忍,但他还是忍住了。他没有正面反驳,只在两个问题上做了委婉的解释:

一、说明他的问题与国外无关。出国访问他实在不想去。出访期间,只是在罗马尼亚访问时,为回答对方的提问,就人民公社的所有制问题作过一点解释,除此之外,在其他国家访问时,关于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问题从未谈过。他既没有捞什么“资本”,也没有“取经”。

二、承认7月14日的那封信有些问题考虑得不成熟,如说“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有些问题是带“政治性”的等等,但都是出于自己的考虑,事先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过。当时想的主要是看到会议快结束了,写个信供主席参考,有无价值,请主席斟酌。没有想过信还要发表。

经过几天的谈话,彭德怀已经没了起初的激动,表情严肃,却静若死水,痛苦的感情被埋在了心底。他身旁的方凳上,搁着一只大茶杯,茶水喝完之后,他用三个指头把龙井茶叶捞出来,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最后他表示:“大家可以放心,我不会自杀,不会当反革命,可以种地参加劳动。”

会议是从上午10点开始,下午5点结束的。领袖们离开会议室时,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桌上的烟灰缸已冒出了尖。人们都走开后,大门窗户仍然烟雾缭绕。

事情并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