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二)
31982800000054

第54章 贺龙的前半生总的来说是走运的

罗荣桓这个不好开玩笑的人,私下里也戏称贺龙为“龙头大哥”。贺龙许多有趣的经历和谈话常常使他开怀大笑。

贺龙用手杖敲着林彪的头像,愤怒地说:“你这个卑鄙的家伙,为什么不准我革命?”

在叙述林彪蓄谋搞倒贺龙之前,有必要对贺龙的传奇人生作一简述。

无论是从电影或是照片上,人们记忆中的贺龙,总是上唇蓄着密匝匝的一字胡,手持或口衔一柄烟斗,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在生活中谈笑风生。

1966年3月贺龙在成都时留影贺龙有着丰富的个人特质,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熟悉他的人总要夸上几句,把与他的交往当作一件快事,并说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趣事。贺龙虽然从小就识字不多,但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聪明反而使他有许多发明创造,比如他下达命令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战士的左手上。战士回到自己的连队,背诵完命令,就举起左手,出示贺龙的亲笔签名。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开始自学读书写字,他几乎全凭记忆,每学一篇课文,就反复诵读,直到学会了里面所有的字为止。

贺龙也许在某些方面比其他高级指挥员粗疏一些,然而在外向的粗疏中,却隐藏着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他是一个爱嬉闹的人,又特别喜欢孩子。在街上,他喜欢逗弄孩子,常常抱起一个挣扎着的小孩,夹在腋下走半条街,然后把他放走,用一个铜板或一块糖哄得他高兴。

贺龙曾对人谈起过自己的人生哲学:“我相信运气,你不能阻挡它,既不能把运气关在门外,也不能插上门不让它进来。只要有运气,总是会走运的。”

贺龙又高又壮。“贺龙同志像老虎一样强壮。”朱德同志这样称赞他。“我在长征中,一次也没有看见过他显出疲惫的样子。好几次,他还背着负伤的战友呢!”

的确,仅从贺龙的外貌看上去,也令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他的全身,从头到脚,都充满跃动的活力。贺龙是不能静坐不动的。他的动作,和他那声如飞雷的南方乡音一样令人瞩目。

贺龙是很容易识别的——口里叼着他喜欢用的烟斗、胡须浓黑而整齐。他那充满俏皮的眼睛,总含着笑,仿佛在寻找讽刺的好材料。贺龙曾对人说:“我开始留胡子的时候只有地主军阀才留胡子,我不相信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胡子。”贺龙喜欢和他的政委关向应下棋。曾经打赌,谁输了,就得把胡子剃掉。虽然这种事不常发生,但有时贺龙的胡子确也不见了。关向应同志曾对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女士谈起对贺龙个性、风格的印象。他说:“贺龙是非常坦率和英勇的,有着一种特殊的战士风格。他作决定迅速而明确,有着巨大的自信。他作战时计划得非常仔细,他所有的决定都是稳当安全的。他对待部属很周到,但他们如果犯了错误,就严格执行纪律。他的政治理解力是很强的,并且对党诚实和服从,总是小心谨慎地遵循党的路线。作为个人,贺龙为人和蔼而朴实,几乎是孩子般的坦白。他非常健康强壮,喜欢骑骏马。他抽香烟——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嗜好了。”

贺龙活跃健谈,他讲起故事来,手舞足蹈,诙谐有趣,不愧是这方面的老手。他常讲到他小时候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只要一提起我贺龙的名字,地主马上就会收拾细软逃命。”这时,他总是预先传言说他还有好几里地远,然后突然敲响地主的大门,大笑着说:“哈,我来了!”

贺龙从不讲究形式。长征中,他要么打赤脚,要么穿草鞋,脚上总裂着大口子。他对于军队的形式毫不在意,有一次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有三万人的队伍,却说只有一团人,他扬起头来哈哈大笑说:“我数不过来!”一次贺龙视察青岛海军学校,却走进欢迎他的仪仗队中,和张三拉拉手问李四家在哪里,中午又在院子里和学员们蹲成一圈吃饭,闹得偌大一个食堂空着,苏联高级顾问很不高兴。贺龙说,我就看不惯这一套。

贺龙的个人经历也是丰富的。

他早年赶马驮运,长途跋涉,生活很艰苦。由于勤俭精明,还是为家里挣了一些钱。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清王朝。桑植到处传说:“民国反正,穷人翻身。”靠着贺龙赶马收入有了点钱,生活也开始好转。也就在这时,他们家庭成员多了一位新人。那是在1906年贺龙十岁时,腊月,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贺龙与比他大几岁的原燕罗界邻居贫农女儿徐月姑成了亲。第二年秋,徐月姑生了个女儿叫贺金莲。几年后徐月姑病故。这是贺龙的第一次婚姻。

贺龙还有一段婚姻鲜为人知。

那是南昌起义之前,武汉的形势渐渐紧张起来。为了保护贺龙的安全,周逸群特将贺龙和他的土家族妻子向媛姑等眷属,一并送往鲍罗廷的苏联公馆内暂住。媛姑本名向志德,是湘西武陵山寨中土家族大家闺秀。1920年贺龙参加援粤讨桂兵变,走漏了消息,贺龙的参谋也随机叛变,暗中勾结外地反对武装,将贺的父亲杀害,将其弟捉去活活蒸死,并扬言要将洪家关贺姓人家“斩草除根”。消息传到洪家关,贺姓人家愤愤不平,要为贺龙报杀父之仇。贺龙含悲忍痛劝住族人,止住一场一触即发的宗族械斗。族人中辈分高的却提出,家仇可以不报,但你贺龙父兄双亡,膝下无嗣,为让死者安心,活人放心,一定要在其父亡灵出葬前,举办一次丧婚。贺龙只好照办。于是经乡人肖定姑精心挑选,选中了19岁的向媛姑。当年5月下旬的一天,当乡亲们吹吹打打把向媛姑抬到贺龙家时,贺龙却因军务繁忙未能赶回家里。这时,乡亲族人毅然从俗,按照土家人的规矩,由贺龙的胞妹贺绒姑自抱大公鸡,代表贺龙与媛姑在其亡父灵前同拜天地。当晚贺龙飞骑赶回家里,拱手感谢媛姑说:“没想到我这个军家营长,用一只公鸡,娶了你这个漂亮的土家媳妇。”从此这次丧婚被乡人传为佳话。

南昌起义后贺龙去湘鄂西拉队伍,女儿贺金莲留在上海。当时的上海白色恐怖,贺金莲自幼体弱多病,这时不仅无法及时治疗,而且为了对付敌人的搜捕还要经常搬家藏躲,日日夜夜担惊受怕,这样搬来搬去,没有多少天就把孩子给拖累折磨死了。

贺龙对这个在苦难中出生而又夭折的女儿十分疼爱怀念。后来他回忆起这件事,还悲愤地说:“上海还埋着我们贺家一口人嘛!”金莲去世二十多年后的1935年秋,贺龙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在告别家族时,还从衣袋里掏出一幅鞋扣绊,说:“这还是金莲给我做的布鞋上的扣绊!”

贺龙的另一次婚姻是在长征前开始的。他在湘西娶蹇先任为妻(蹇先任的妹妹蹇先佛与肖克结婚)。蹇先任出身豪门,结婚后与贺龙感情甚笃,跟随贺龙参加革命,出生入死。1935年11月,贺龙正在前方,蹇先任生下一女。当时贺龙正好打了一个大胜仗,王震发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贺龙,电报上写着:“祝贺贺副主席生了一门迫击炮。”贺龙看了后非常高兴,大笑不止。后肖克为贺龙的这个女儿取名为贺捷生,意为“战斗告捷时所生”。

贺捷生出生18天就随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被称为“最年幼的红军”。她随红军到达陕北后,抗日战争爆发。因贺龙南征北战,只好把她送回湖南桑植老家托人带养。直到解放,贺捷生才回到父亲身旁。

1942年,贺龙与薛明结婚。一起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岁月。

战争时期,为了革命,贺龙与薛明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贺龙戎马倥偬,今日陕甘宁,明日冀中、晋西北,转战于黄河两岸,出没在敌前敌后,然后就是跨越秦岭巴山,进军大西南。两人少有短暂的相聚,多是长久的离别。

1944年9月,陕北延安连降大雨。28日,薛明为贺龙生下一个男孩。毛泽东当即给贺龙打去电话说:“贺龙同志啊,恭喜你半百得子……”

1944年薛明怀有身孕时,贺龙的老搭档关向应即为要出世的孩子取好名字。当时,关向应与薛明商量说:“如果是个男孩,应该找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名字给孩子。大家都喜欢岳飞,所以孩子的名字应该同岳飞的名字有联系。岳飞的字是鹏举,名字要有‘名’有‘字’,所以就要在岳飞的名和字中各取一个,就叫‘鹏飞’好了。”不久,关向应病逝,贺龙十分难过。为了有纪念意义,贺龙和薛明商量孩子的名字就叫“贺鹏飞”。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贺龙率部队进军丰镇、集宁,车过延安的柳树店的家里时,保姆抱着贺鹏飞在路边迎候,贺龙在卡车上伸出手来和贺鹏飞握握手,只说了句:“长大了当兵。打完仗再见!”然后就驱车远去。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贺龙一家来到北京后,党和国家给予贺龙的责任日益重大,他日夜忙于繁重的军政工作。平时总是清晨匆匆离去,夜晚迟迟归来,再加上长时间外出开会、视察,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更少了。对此,贺龙心里始终深感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