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健康生活(下)
31988300000202

第202章 康熙养生法

在位61载享年69岁的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国的“寿星皇帝”之一。这位治国有方的“中国彼得大帝”,一生与医门有不解之缘,平素注重医药保健,熟谙养生之道,对医药科学,不论中医、西医都有涉猎。有关他的医药保健轶事也很多,下面略述几则。

注重养生,不滥用补药。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在生活上康熙不尚豪华,“不喜厚味”而喜“粗食软蔬”,“不喜饮酒”,不吸烟。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朕尝谕人毋服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也。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这段话,虽不无偏激,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无病“好服补药”之弊,十分中肯,而且从人生哲理加以发挥,确实难能可贵。

书法以“宽怀”,运动强体质。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即可以在书写“数行字”的过程中得到“宽怀”之效。按现代医学解释,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康熙一生深悉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水稻、蔬菜。在秋高气爽之时,则到木兰围场,疾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接受西方医学,推广西医西药。对于解剖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人体结构,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解剖学发展甚是缓慢。为了学习西方医学,康熙令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及宫廷画家等人,专门画了一些解剖图像,还令传教士巴多明将《人体解剖学》译成中文,希冀“造(福)于社会”,挽救“人之生命”,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西药,康熙对治疟药金鸡纳有着特别的兴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患了疟疾久治不愈,众医束手无策,恰逢法国的传教士洪若翰、刘应入京闻知,特进献金鸡纳,康熙服之而愈,大喜,此后康熙视金鸡纳为奇药,并把它作为“御制圣药”转赐患疟的大臣,以示恩宠。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患了疟疾,乞皇帝“赐圣药”,康熙闻奏后,立即派驿马星夜送去了金鸡纳。为了研究推广西药,康熙还准在宫内开设了实验室,供传教士制西药用。有时康熙还亲自给官员问病开方,中西药并用。他在宫内试种牛痘预防天花,效果较好,其后下诏推广,让边外49旗及喀尔咯蒙古人也种牛痘,“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康熙“坚意为之”。

禁止吸烟。康熙从不饮酒,也厌恶抽烟。但是,大臣史贻直和陈元龙却是嗜烟如命,整天烟袋不离手。康熙打算让两人把烟戒掉。一年,康熙去江南出巡,史、陈两人也随行。皇帝驾车在山东的德州暂住,康熙当面赏赐两人各一枝水晶杆的烟袋,让他俩当众抽吸。两人闹不清康熙的真正用意,还有些受宠若惊,马上装烟点火抽起来。谁想,刚一用力吸,隔着透明的烟杆清楚地看到了火星顺杆直往上冒,噼啪作响,直到唇边,还发出更响的爆裂声。史、陈两人到这时才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从这开始,两人再也不敢吸烟,并且戒了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