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01

第1章 古代

3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县境南部水洞沟一带,生活着原始社会人群,利用石料打制和加工多种石器工具,制作工艺装饰物品。县境高仁镇泉子湾出土5000年~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

夏商周时期,县境鄂尔多斯台地腹地为北方游牧之地,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重要分界和战略通道。生活着少数民族、戎狄部落游牧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全国分为36郡,境地属北地郡富平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士卒“北逐匈奴取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南部)”,“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在境地南黄河东侧筑军事要塞“浑怀障”,今兵(冰)沟西南。此时,境地南部移迁中原人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地区处于战乱,北方匈奴单于头曼南下夺取“河南地”“秦所徙戎者复去”。迁徙在境地南部的中原人口相继离去。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复缮秦筑浑怀障,设浑怀都尉治之。

南北朝的太和年间(约477年),境地南部迁徙山东移民10万余,在秦筑“浑怀障”故址置历城郡建安县,西魏属临河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建安县为广润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润县为灵武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灵武县治所由“浑怀障”南迁胡地城(今灵武市境内),古城遂废。

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夏灵州大战,初战于境地兵(冰)沟。

元天圣二年(1024 年),西夏党项在省嵬山下(今红崖子乡境),修筑防御诸蕃军城“省嵬城”。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在察汗脑儿设宣慰司,管理鄂尔多斯(辖今陶乐境地)。

明成化十年(1474年),在境南与灵武交界处修筑河东墙———明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境地修筑长堤一道,北起红崖子都思兔河,南至横城,沿黄河纵贯全境。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改向西流,将河西平罗东永惠堡部分地区甩到河东,因而与河东蒙古鄂尔多斯发生地界争端。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派员前来勘定,以黄河旧流之地为界,钉桩立碑,在今五堆子乡境内立“汉蒙界碑”五通,界内南北长18 公里、东西宽4 里,属平罗管辖,称“内五堆子”,界外属鄂托克旗辖,称“夷五堆子”。

是年,在五堆子开渠一条,长2 公里,为境地第一条引黄河自流灌溉渠。初名为五堆子小渠,后经数次上移渠口下延渠尾,先后改名为曹家渠、利民渠。

咸丰十一年(1861年),谭氏人(平罗姚伏人)在沙拐开口挖渠,以灌河滩地,为境内第二条自流灌渠。初名谭家渠,后经多次扩建,上伸下延,全长66公里,定名惠名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河东移,河坝被冲刷20 公里,惠民渠渠身多处被冲断,“屡修屡圯,数年全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鄂托克旗报垦地段中,有境地的白银套海、红山嘴(即今红崖子)、五堆子、月牙湖。

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查汉埂龙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