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16

第16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耕作机具

一、拖拉机

1986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846 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6 台,小型拖拉机740台,台数较上年增长23%,总功率增长4%。1987年,全县农机事业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农业机械继续增加,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畅39万千瓦,较上年增长10畅3%,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095台,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拖拉机动力2983马力,居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之上,农村平均每3畅3户拥有一台拖拉机。1990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567台,比1989年增长8%,比1985年增长128%,农机总动力达到2畅89 万千瓦,比1989 年增长6畅8%,比1985 年增长62%,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拖拉机动力3624千瓦,农村平均每2畅6户拥有一台拖拉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拖拉机开始更新换代,老旧机型,如东方红-28等型逐步淘汰,新增加了东方红-70、上海 -50、铁牛-654 等型,中型增加了泰山 -25、泰山 -30、神牛 -25等型号,小型拖拉机仍以东风-12、长春-12、银拖-12/15 为主,新增加了东方红-15/18、山东潍坊-18等车型,小型拖拉机发展趋势从小马力向大马力、多功能方面过渡,且机械性能更加完善,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1995年,全县农用拖拉机达到2254 台,期间大中型拖拉机增长较快,上海 -50 型背负式收割机的引进推广,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1998 年,全县拥有拖拉机2461 台,25689千瓦,农机总动力达到4万千瓦,全县农村每1畅1户拥有一台拖拉机,两项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二,2001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74台,小型拖拉机2780台,分别较1995年增加9%和15%,全县农机总动力5 万千瓦,农业机械从业人员3281 人。人均占有农机动力高于全国、全区水平。

二、柴油机

1959年引进柴油机,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作业,至1972年后全县电网建设使用,柴油机使用减少。1985年全县有柴油机22台,主要有195、212等型号,1990年社会保有量20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农民新开荒地、河滩地的增加,为解决灌排问题以及割草粉碎饲料养畜的机械动力,柴油机增加量较大,截至2001 年,全县有柴油机223 台,主要型号有 Z115、S195等,是1985年的10倍。

三、电动机

随着电力建设发展步伐加快,电动机成为全县主要机械动力,主要用于排灌、黄河扬水、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电器维修等。1985年,全县拥有电动机101 台,随着农村农网改造进入农民家庭,电动机的应用也更加广泛。2000 年,全县拥有电动机498 台,5935 千瓦,农村用电量449畅77万千瓦时,分别是1985年的4畅8倍,1990年的2畅9倍。

四、犁 耙

全县农村作业机具仍是手工工具、半机械化农具,机械化农具并用,常用的手工工具有锨、镢、镐、畜力犁,后被新式西犁取代,县内以5寸、7 寸西犁为主。2001 年,红崖子乡、月牙湖乡大多数农民仍然使用,县内其他地方基本不用。

20世纪50年代,随着拖拉机的引进,机引犁开始在农村落户。早期牵引犁以铧式为主,有四铧、五铧中型牵引犁具。1981年后,土地化整为零经营,使大型牵引犁具无法施展,随着拖拉机液压装置的不断发展和家庭拥有小型拖拉机的不断增长,液压悬挂犁和小拖拉机配套犁具,取代了大型牵引犁。2000年全县常用的犁具有悬挂双铧、三铧、四铧犁,手扶拖拉机配套单铧、双铧犁等犁具。2001年,全县每台小型拖拉机配套犁具一部,拥有悬挂三铧、四铧180部,深松犁5部,旋耕机9台,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

1981年后,农村实行责任制,地块划小,机耕水平下降,连年的畜耕和小拖拉机耕,造成土地板结,杂草丛生,病虫害蔓延,地力明显下降。1987 年,县人民政府决定,由农机站组织在全县进行了一次秋深翻,政府每亩地给予适当补助,第二年取得了明显的收效。农户在耕种几年后,自找大型机车进行深翻,但总量很小。1998 年10月,实施“沃土工程”,引进了与东方红-70配套使用的弹柱式深松犁,在高仁镇乡深松耕地133 公顷。1999 年,引进与东方红-70配套的全方位深松犁,分别在马太沟乡、红崖子乡、高仁镇乡实施机深松耕地400公顷,全县农民充分认识到机深松不仅不破坏土壤结构,还能有效打破犁地层,培肥地力。

木耙、铁耙是松土、碎土和整地的传统农具,至今仍在使用。1985年,全县有大型圆盘机引耙36部,由于重型耙运输不便,作业难度增加,1986年以后,逐步被小型悬挂圆盘耙、牵引圆盘耙(配套小四轮、手扶使用)所代替。1990 年,一种配套手扶四轮拖拉机使用的铁耖耧被引进推广,多为民间自发引进,后用于春播前松土、整地,夏收后复种松土、整地,2000 年,小型圆盘耙、铁耖耧在全县普遍使用。

五、播种机

1985年,全县有机引播种机9台,多数农民还是用畜力播种机。随着手扶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播种机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1990年全县拥有播种机330 台,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全县小麦播种实现机械化作业。截至2001 年,全县有小麦播种机430 台,机型主要以12 行、24行条播机为主。2000年,引进牧草播种机1台,在全县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第二节 收运机械

一、收割机

1985年,全县拥有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3台,与铁牛-55、东方红-75 拖拉机配套使用,该类机械适宜于大面积作业,不适应小面积收割作业,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机站引进割晒机43 套,1992年全县达到68 套,割晒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基本解决了大田收割的问题,拉运打碾仍然是人工作业。

1989年,为解决麦套玉米、小麦机收,从山西太原引进 XS -0畅45 型小型联合收割机1台。1991年,红崖子乡农民刘金成购进桂林-2号联合收割机1台,为中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与上海-50 型拖拉机配套使用。又陆续引进上海向明、山西万荣等中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中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既可适应小面积作业,又可实现收割、脱粒、清送一次性作业,降低劳动消耗,提高工作效率。1994年,全县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发展到38 台。1995 年,引进新疆 -2 号联合收割机2台,该机是中型自走式,机动灵活、生产效率高、损失小,深受农民欢迎。1998 年发展到116台,同年,农机站与县农技中心在高仁镇乡共同建设麦套玉米吨粮田园区20公顷,设计了麦套玉米机收种植模式,即:总带宽350厘米,小麦带宽210厘米,玉米带宽140厘米,种4行玉米。这一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2000年,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被淘汰,中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88台,机型有新疆-2号、富浪、中原等型。

20世纪90年代,县农机站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1994 年红崖子乡农民刘买罗、刘金成等人到陕西、甘肃收割小麦,当年每人收入约2万元左右。1995年,全县有18台联合收割机赴陕西、甘肃收割小麦,创收40多万元。1996年5月25日,由县农机化公司牵头,将87台收割机、120多名机手组织起来,成立了机收协会,制定章程,提出服务宗旨,当年组织26台收割机跨区作业收割小麦4畅1万亩,创收123 万元。各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农业机械闯新路,小县作出大文章”,陶乐县上了中央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1997 年,陶乐机收协会带领58台联合收割机,纵横万里,作业10畅6万亩,创纯收入270 万元,相当于全县当年财政收入的73畅6%,使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13 元。边红军、刘银忠等人一年创收3畅8 万~4畅2万元。刘买罗等人靠联合收割机甩掉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1998 年,陶乐县的115台联合收割机一路由南向北打“时间差”,创收386 万元。1998 年7 月20 日枟宁夏日报枠头版头条报道为枟远征晋、冀、鲁、豫,转战陕甘宁蒙,陶乐麦客割回一年县财政枠。1999 年,县农机站组织110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北方10个省市区,创纯收入450万元。2000年农机局组织188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并通过网上发信息,用信息技术成功引导机收队伍的合理流动,组织更加健全,在原机收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机动民兵连等组织,用以处理作业机组异地作业时的突发事件,确保了全县机收队伍跨区作业顺利进行,当年创纯收入470万元。是年,陶乐县农机局被国家农业部等五部委授予“跨区作业先进县”称号。

二、脱粒机

1985年全县有小麦脱粒机158台,1994年后不再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麦套玉米机收种植模式推广后,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玉米收获后的脱粒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995年农机站引进小型玉米脱粒机,配套手扶四轮拖拉机使用。该机购置费用低、灵活机动。农民购买后除自家使用外,可为别人脱粒挣钱。2000 年,全县拥有量为250 台,机械脱粒玉米达95%。

三、农用运输车辆

1985年,全县有农用汽车32辆,大中型拖拉机41 辆(带拖挂),小型挂车590 辆。1987年,引进宝鸡“华山”、“方圆”等型号的4 辆农用四轮运输车,以柴油机为动力,底盘比汽车简单,准载1~2吨,实际载重3~4 吨,机动灵活,价格便宜,适宜城乡运输,深受农民青睐。1992年后,使用部分三轮农用运输车。1998年,全县有农用运输车127辆,2001年全县农用运输车达到427辆,较1998年增长36%。大中型拖车74辆,小型拖车2780辆,运输专业户52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