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职场学大全集
31991100000197

第197章 大树底下好乘凉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大的才能,有多么宏伟的抱负,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巧借外力,就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

中国有句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则主而事。”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两句话都形象地说明了借助外界力量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大的才能,有多么宏伟的抱负,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巧借外力,就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商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最末流,士农工商的等级次序十分明显,所以整个大环境对商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即使一个小小的官吏也能够将商贩的生意毁于一旦。

在这种环境下,商人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必须想出合适的策略。很显然,上策是争取官吏的保护,以求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效果。

胡雪岩深知在生意场上,如果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少的风险。当胡雪岩得知王有龄已捐了浙江盐运大使,但无钱进京,便为王有龄筹措了五百两银子,用以资助他进京拜官。

知恩图报的王有龄在官场上得意时,自然不会忘记这位大恩人。胡雪岩在商场上的成功,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的官场朋友王有龄的支持。

王有龄之所以能与胡雪岩结成生死之交,就是因为在他穷困潦倒之时胡雪岩伸过援手。虽然胡雪岩给王有龄的援手看起来是一场胜算不大的赌注,但确实成了一种极好的感情投资,并为自己栽下了一棵日后纵横商海时可以依托的官场大树。

胡雪岩是一位善于借势的好手,他利用王有龄在江浙官场的势力,把官商结合的妙处运用到了极致。王有龄当了海运局坐办,胡雪岩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挣到了“第一桶金”;王有龄升为湖州知府,胡雪岩利用“人和”和“地利”,开钱庄,办药店,做起了生丝生意;王有龄当上浙江巡抚,胡雪岩不仅将生丝生意越做越大,而且还从军火生意中猛赚了大把银子,成了名震半壁江山的“东南大侠”。另外,王有龄颁发通令:全省凡解粮饷必须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汇兑,否则不予接纳。这不仅使胡雪岩及其所开的钱庄获得了战时省库的垄断经营权,更重要的是使胡雪岩的钱庄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在胡雪岩借势的过程中,他还巧妙地借助左宗棠的影响与势力,使自己成为富可敌国的“胡财神”,可谓“借东风”手段中的一绝。

同治元年正月(1862年),胡雪岩初识左宗棠,当时左宗棠是新任浙江巡抚。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胡雪岩明白要想在浙江这块地皮上赚钱并向外谋求发展,就要与眼前这位“父母官”套上关系,特别是王有龄死后,失去了官场靠山的胡雪岩更需要靠上左宗棠这棵大树。因此,他便把受王有龄委托从上海采办回来而未能运入杭州城的粮食作为拜见左宗棠的见面礼,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密切合作和倾心交往。

左宗棠在青年时代就曾写联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可以说,他取得这样高的地位是靠多年奋斗得来的。而比左宗棠小12岁的胡雪岩在他施展抱负、建功立名的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支持,胡雪岩通过购买军火、采购军粮、筹办钱饷参与左宗棠镇压太平军、捻军、陕甘回民起义的行动。此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协理洋务,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在六十多岁的高龄挂帅出征、驱逐新疆阿古柏等分裂势力于西北蛮荒之地时,左宗棠的政敌冷嘲热讽,各省观望拖延,只有胡雪岩精心选购西洋军火,奔走筹借洋款,在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样一件大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左宗棠眼里,当时的胡雪岩恐怕已成了春秋时犒师救郑的弦高、西汉时输财助边的卜式一类的良商益友了。

胡雪岩为左宗棠效犬马之劳的结果是获得了对方的高度信任和倚重。胡雪岩通过公事与左宗棠建立了私交,左宗棠于光绪七年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之后,派官差护送其侄女赴浙,先从南京搭乘轮船至沪,由沪人浙的船只就托给胡雪岩照料。可见他们彼此信赖的程度之深。

胡雪岩对左宗棠的帮助换来了左宗棠对他的鼎力支持,为他撑起了一把能够“遮天”的保护伞。有出将入相的左宗棠为胡雪岩仗势,他的生意也做得更大。没过多久,胡雪岩就把生意做到国外去了。

胡雪岩可以说是商界的名人,经商之人没有几人不知道胡雪岩的,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经营方略,那就是“官商结合好赚钱”。

“官商结合好赚钱”其实就是一种具体的借势之道,讲的是如何在生意场上巧妙地借助官势,把官员手中的权力变成商人取之不尽的财源。胡雪岩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把“官商结合好赚钱”演绎成了精彩的经商成功话剧,成为大多数渴望成功的商人反复研读的经典剧目。

胡雪岩能够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与王有龄、左宗棠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能够结识这两位“官树”对胡雪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们的庇护下,胡雪岩在官场和商场上的发展才能如鱼得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宏伟蓝图,这也印证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由此可见“靠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