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坐落于四川乐山城,它背靠凌云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滔滔江水。
大佛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是唐开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发起建造,贞元19年(803年)完成,前后工程长达90年。大佛体型魁伟高大,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两个人,头顶可置一圆桌,脚上可围坐百余人。两则有身高10多米、手持戈戟、身穿战袍的武士。佛像远眺峨嵋,近瞰乐山,双眼欲睁似闭,面容显得慈祥肃穆,真是形神兼备,巨细和谐,比例匀称,神态端庄。
大佛的身上布满纵横交错的沟壑,一道道伤痕如同一枚枚勋章,那是千百年风雨沧桑的记录。大佛是一本教科书,蕴意不尽,悠远绵长。大佛体态庄重祥和,气魄雄伟,精神格外雍容镇定,其造型之高超,令人赞叹,引人入胜,它是中国最大的一尊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
领略佛光山水,顷刻间你会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和苦痛,心灵得到净化,丢掉了所有的奢求和欲望。因为置身大佛脚下,虽然可以仰视大佛那高大的躯体,但无论你在山上、山腰或山脚,都只能看到佛像的一个部分,而不能详见全貌,虽然可以总览大佛的面容,却无法看清它的细部。人与佛相比,是多么渺小,多么卑微。
据说当年凿造这尊乐山大佛,是因为这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异常险恶,往来船只常常遭到舟毁人亡的惨祸。佛门弟子以慈悲为本,决心把佛祖请来,将兴妖作怪的孽龙镇压下去。于是,著名的高僧海通法师便四去募化,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开凿。未及完工海通故去,当时建7层楼阁予以覆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工程历时约90年。当时彩绘全身,上覆13层楼阁,多为大佛阁。宋时大佛阁尚存,并易名为天宁阁。南宋诗人范成大任四川制置时还见过,明末毁于战火,但佛像却巍峙江岸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开凌云栈道,起自大佛脚左边,经栖鸾、丹霞、祝融三峰,至富丽幽雅的壁津楼,全长500米。其间有弯曲晦暗的洞穴,有背依绝壁、面临急流的悬空险径,有凌云直上的“上天梯”。栈道上,可俯视三江波光帆影,远眺峨眉半空浮翠。
大佛自建成后,历代均有修整。据记载,1914年有过较大的维修,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曾以大佛为炮靶,面部等处受到毁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加强了大佛的保护工作,1963年对面部及右膝以下做过维修,1974年设立了乐山文管所,负责日常保护。为维修整治大佛,1984年以来,政府多次拨款,组织有关单位对乐山大佛及周围岩体进行地形、工程地质测绘以及水下地形、岸坡形态、地震、水文、气象、大气污染等全面调查。1989年国家科委下达“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课题,对大佛佛身进行了考古、物理、地质、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检测。
乐山巨佛距今已有1 000多年,成佛年代如此久远,为什么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这是因为它地处有利的较稳定的平原构造区,免于强烈风化侵蚀的较隐藏的地貌以及有较坚硬的岩性条件所决定;乐山大佛是由一种被称作“红层”砂岩、泥岩雕塑而成的。佛像的地貌部位的选择,真可以说是别具匠心:凌云山的阴坡上,岩石风化作用较阳坡弱,佛像周围林木稠密,山坡物质稳定而不易受冲刷,有护坡作用。佛体坐于临江而又处湾内地段(非突于江中的岬角段),并且隐蔽于山林之中,这样,受风、雨和浪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大为减弱,以利于保存。
乐山大佛已走向世界,它得到了世界各国朋友的称颂,享有世界巨佛的声誉。
乐山大佛渊源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上,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他当时结茅于凌云山上,他见三江(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江水汇聚山下,惊涛裂岸,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于是他发宏誓愿,逢岩开凿弥勒大佛,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