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布宜诺斯艾利斯既是阿根廷的首都,又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它地处潘帕斯平原东南端,拉普拉塔河和里亚丘埃洛河的交汇处。这里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若包括22座卫星城镇在内则有3600多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300万,包括卫星城镇为1200万。是南半球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巴西圣保罗。郊区卫星城镇职能明显,南部为重工业区,西部和西北部为工业区,北部为住宅区。
布宜诺斯艾利斯始建于1536年,后来被印第安人所毁。1580年重建,归西班牙秘鲁总督辖区管辖。因殖民当局严令拉普拉塔河流域物产必须经利马转运,不准直接进行海外贸易,致使建城后的两个世纪发展缓慢。1776年成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首府。随着贸易禁令的解除,港口设施逐渐改善,慢慢成为了潘帕地区羊毛、牛皮、小麦等产品和西欧进口物资的集散地。1880年成为阿根廷联邦首府。1887年设立布宜诺斯艾利斯联邦区。由于通向广大内地铁路的修建,潘帕地区的开发以及食品工业的建立,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发展并向四周扩展。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第二次欧洲移民热潮的出现,城市工业布局和人口向市郊迅速扩展,使布宜诺斯艾利斯跻居到世界特大城市行列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港。
与世界其他著名大港不同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港是一个人工港。由于河水浅,特别是上游每年冲泻下大约600万立方米泥沙,使拉普拉塔河航行困难。最初,吨位稍大的船只只能在离岸十五六千米的地方停泊,然后靠用小船摆渡旅客和货物。经过几代人的排淤疏浚,特别是开挖了南北两条航道,大船才能抵岸抛锚。
如今,该港分4个港区。它们沿拉普拉塔河由北向南依次延伸十余千米。“马德罗港区”,又称老港区,于1898年建成,现在仍是规模最大的。这个港区分南北两个小区,南部叫“里亚巧罗”区,建有屠宰厂、肉类加工厂。阿根廷的肉类产品几乎全部经过这里出口。北部小区有一家船舶修造厂,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这是全国唯一的造船厂。“新港区”位于老港区以北,有6个码头。该区平均水深10米,以装运出口粮食为主。港区到处可以看到高耸的储粮塔、长龙般的传送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散装船。我国前些年从阿根廷进口的小麦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这里装船的。“南港区”规模较小,是专用油港。
这4个港区的码头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50个仓库,库房容积100万立方米。阿根廷全国出口的52%、进口的59%均经布宜诺斯艾利斯港。据统计,这里每年进出各种船只25000艘,其中远洋轮约18000艘。该港的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五位。
布宜诺斯艾利斯港的进港主要航道——印第安角水道长约200千米,经过不断疏浚,水深保持在10米左右,万吨巨轮可直达,有7个设施完备的港区,码头总长9000米,年吞吐量3000万吨,为南美最大的港口之一。
阿根廷占有南美温带草原的大部分。潘帕斯草原是一望无际的坦荡原野。这里气候温和湿润,肥沃的黑土,丰富的地下水,都有利于农牧业发展,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国和食品出口国之一,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0%。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要工业部门,适应当地资源条件,主要有食品工业、肉类加工、纺织、机械、制革、汽车、化工、造船等。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主要输出的货物与其经济腹地的产品密切相关,输出有羊毛、牛肉、谷物、皮革、亚麻籽等,输入钢铁、机械、燃料和工业品等。该港承担着全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是阿根廷最大的贸易港。
布宜诺斯艾利斯对内对外交通发达,公路呈辐射状通向全国各地,有公路和铁路干线通向巴拉圭、波利维亚和智利等邻国和国内主要城市,另外还有两个国际机场辟有国际航线。
知识链接
潘帕斯平原:位于南美洲南部,为拉普拉塔平原的一部分,一般指阿根廷中东部的大平原。又称潘帕斯草原。东起大西洋岸,西至安第斯山麓,北达大查科平原(以萨拉多河为界),南接巴塔哥尼亚高原(以科罗拉多河为界)。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其中66.3万平方千米在阿根廷境内。潘帕斯平原为阿根廷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心脏地区,拥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等主要城市,集中了全国2/3的人口、4/5的工业生产和2/3以上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