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山(学无涯丛书)
32023500000012

第12章 仙天琼阁——武当山

在中国古代武术之中,与少林功夫齐名的便是武当派。而武当派的拳脚剑术,就出在道教名山武当山。然而武当山的名气,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武术,还在于它确是一处名山宝刹。

武当山历史悠久,多名胜古迹。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九泉、八宫、二观等是名誉天下的风景名胜。天柱峰为七十二峰之首,登上主峰,一览无余。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建立了五龙祠。到了宋代、元代,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明永乐十年(1412年),有30万民夫在此大兴土木,建成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各种神像、法器、经籍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天柱峰顶端的金殿(金顶),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殿体分件铸造,结构严谨,历经500余年风吹雨淋,至今仍金碧绚丽,是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柱峰山腰,紫禁城南天门下的太和宫,建于明永乐十四年,殿内有武当山最大的铜钟。

武当山五龙宫左侧的华阳岩,是一座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建有石殿一座,供有石雕真武帝君座像一尊,面部丰润,气宇轩昂。建筑及造像突出元代风格。殿之两侧有元代石碑3座。

五龙宫始建于唐代,是武当山最古的建筑,现大部被毁,仅存宫门、水火二将的塑像、真武铜像、碑亭、泉池等,还有大量明代碑刻。周围林木茂盛,涧水潺潺,环境清静幽雅。

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明代在此营建殿宇640余间,清末被毁。现在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的碑亭及其他若干大殿。另外,武当山的天乙正真庆宫、太子宫、紫霄宫、玉虚岩、磨针井等名胜也引人入胜。

传说古时净乐国王太子真武15岁时就进武当修道,曾因意志不坚想下山归家,路见一老妇在井边磨铁杵,就问她磨什么?老妇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顿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终于得道升天,成为道教的真武大帝。以后,武当山就成为道教名山,汉、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炼。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这与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有关。朱棣夺取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在大规模地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时,又于永乐十年起动用30万民工,历时12年之久,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营建了从山麓到金顶长达70千米的“神道”,并建成33座大型建筑群,殿宇2万多间,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还修成39座桥梁,12座亭台,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宫”的宏伟景象。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真可谓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武当山不仅以道教圣地而扬名,还以“武当太乙五行拳”著称。武当拳和少林拳,两者互相竞美,各有千秋。只是武当拳不曾像少林功夫那样得到皇上提携而闻名于天下。据记载,武当拳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他曾在武当山结庵修真,精心观察和模仿喜鹊与蛇嬉斗的动作,创立了锦段和长拳两套功夫,发展为动静相结合的太极拳十三式。随后传到武当山紫宵宫第八代宗师张守性,他又把华佗的气功五禽图的动作吸收进来,形成“武当太乙五行禽扑二十二式”。这是一种手脚并用、以擒拿为主的拳术,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防御敌人。

登武当山,不仅令人赞叹自然的奇美景色,更使游人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力。

武当山紫霄殿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85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