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32081600000036

第36章 争霸的战争与世界的噩梦——第三帝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以纳粹为代表的德国极右翼势力不甘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他们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对内反民主、反共和国、反共产党,对外要求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德国殖民地。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成为其中最有影响的一股政治势力。希特勒抓住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平等条款的不满和愤怒,利用魏玛共和国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大肆叫嚣推翻共和国、撕毁《凡尔赛条约》,主张惩处“十一月罪人”和实行极端种族主义等,企图以战争和暴力征服世界,解决德意志“生存空间”。他们利用1929~1933年大危机带来的社会混乱,迅速扩展实力,篡夺了政权,颠覆了魏玛共和国,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揭开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一、确立“称霸战略”,提出扩张理论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从此开始了德国法西斯长达12年的统治。其间,希特勒对内推翻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持续扩张,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希特勒的安全战略,是不折不扣的扩张战略、侵略战略、称霸战略。“较之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希特勒不仅延续与继承,而且把它扩大了一千倍”。“纽伦堡审判中提供的大量书面证据,以及法庭宣布的最后判决,都明确肯定了第三帝国头目们犯有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永远不会产生战争罪责问题,也永远不需要做历史修正,除非有人要故意歪曲历史”希特勒为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念和国家安全战略理论。首先,强调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史观。他认为,由上帝决定的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永恒的竞争和斗争。世界是_个适者生存、强者统治的丛林;历史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过程。他在《我的奋斗》书中一再鼓吹“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而在永恒的和平中只会灭亡”。“不想奋斗,就不配生活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即使残酷,却是客观现实”。他崇尚暴力,讴歌战争,赞美恐怖,“我十分了解肉体恐怖对个人和群众的重要性”。“只有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第二,强化种族斗争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不同种族之间斗争的历史,历史的进步就是优等种族战胜乃至消灭低等种族。亚利安人是优秀种族,德意志日耳曼人是亚利安人中最优秀的部分,是世界上最高等的人种。亚利安人的斗争和要消灭的对象是犹太种族、其他东欧民族等低等种族。德意志日耳曼人必须明白反犹、排犹是自己的天职。第三,提出“生存空间论”。认为,日耳曼人必须不断争取“生存空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任务,就是使他们的民族有一种适应人口的、自然的领土,以保障民族生存需要。”“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努力消灭我国人口和我国面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把后者不仅视为强权的基础,并且也视为粮食的来源。”在他的“生存空间”概念中,恢复1914年边界已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与英、美、俄等国相比,德国领土小得可怜”。“这种边界,过去不能成为德国的保障,将来也不会增加德国的实力”。至于德国究竟需要多大领土,完全依据生存需求来决定。但有一条,生存空间绝非上帝赐予,完全要靠奋斗和强力获得。“我们祖先获得现在的领土,不是靠上天的赏赐,是靠奋斗的得来。因此将来能够给我们民族以土地和生命的,也只能是依靠武力。”由此可见,希特勒的安全战略和对外战略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生存空间”为理论基础的。

在这种安全战略理论的指导下,希特勒在上台前就形成了危险的极富侵略性的对外扩张战略思想。其要点有:(1)废除《凡尔赛条约》,解除条约对德国军事装备和军事能力的限制;重新占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领土。“《凡尔赛条约》对我们影响很大,条约的每一点,都在我们民族的心灵和情感中焚起烈火,结果使共同的耻辱和共同的仇恨,深深注入六千万男女心灵,变成一片复仇的火焰。”(2)德国以东的斯拉夫国家和民族将被征服,作为德国扩张“生存空间”的主要方向。“对这样一种领土政策来说,欧洲唯一被考虑的地区是俄罗斯。”“战争目的就是使德国军队可以得到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此作为个人财产或殖民之用。”(3)德国要称霸欧洲大陆,决不会允许欧洲大陆有其他强国崛起。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敌人,这不仅是因为历史原因和法国对德国领土的野心,而且还有法国已经变得“具有黑人特征”。苏联共产主义当局无疑是德国的敌人。在希特勒看来,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俄罗斯民族的劣根性和犹太人在俄国的地位,都是德国要消灭苏联的理由。(4)犹太人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也是德国要消灭的首要对象。认为,犹太人已经控制了苏联,而且是欧洲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后台老板,同时也是国际资本主义制度的管理者和操纵者。德国应在犹太人永远统治人类之前摧毁他们。(5)认为英国可能是德国的盟友,因为英国并不主张消灭德国,战后英国奉行的是“扶德抑法”的维护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这一点在希特勒扩张过程中得到修改,1937年明确将英国列为敌人);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得到希特勒的“尊重”,应该努力使之成为盟友。德国外交重大任务是组建英德意新同盟,这样可以轻而易举瓦解协约国并孤立法国。(6)美国是德国长期的敌人,尤其是美国是由背叛祖国的雅利安人组成的。1941年7月14日,希特勒签署了“战备方针”的密令,称“征服俄国之后”,德国将对欧洲大陆实行军事统治,同时“采取直接与英国和必要时与美国作战有关措施”。(7)实现德国战略目标无法避免使用武力,甚至把武力作为取得领土的唯一手段。“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刺刀来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可见,希特勒把他上台前的疯狂言论逐一变成了现实的政策和军事战略,并一步步地实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退出《凡尔赛条约》,进行扩军备战

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讲策略地逐步实现其“称霸之梦”的行动计划。

希特勒坚信扩张是需要实力的。对此,他一方面大唱“和平”高调,表示准备与西方合作共同裁军;另一方面加速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大力进行扩军备战。1933年2月3日,希特勒在与国防军将领们谈话时表示,“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武装是我们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目标”。同年10月14日,德国以“军备平等”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为由,宣布退出裁军会议,不久又退出国联。1935年3月,希特勒颁布建立国防军的法令,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不再承认《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从而摆脱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的束缚。此后,德国大力扩军备战。1936年起,按照总体战体制改组国民经济,把国民经济纳入军事轨道。1933~1938年,德国军火生产几乎增长9倍,为发动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同时,希特勒有计划地实现其“毁约、扩张”计划。1934年11月底,德法达成在萨尔区举行公民投票的协议。1935年1月13日,萨尔区公民投票,决定回归德国。1935年5月,德国国防部开始制定重新占领莱茵区的计划。1936年2月7日清晨,德国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有关条款,德军越过莱茵河大桥进入莱茵区,开展了一次力量悬殊的冒险。希特勒对自己的冒险行动并没把握,他承认,“进军莱茵兰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做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然而,英法等国只是做出口头上的抗议,并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希特勒受到在莱茵兰冒险成功的鼓励,开始更加大胆地实施其扩张计划。1936年11月,德国“雄鹰军团”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战,将其作为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事演习”。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军政要员开会,确定了进攻西方的“红色方案”、占领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袭击捷克的“绿色方案”。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9月29日,通过与英法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欧洲上空已经听到德国战车越来越近的隆隆声音。

三、建立法西斯轴心国,发动侵略战争

根据其原来设想,希特勒希望在欧洲构建德、英、意同盟,至少要使英国保持中立。但随着德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德国一步步走向战争之路,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日益深刻。1937年,希特勒在德国军政要员会议上正式将英国列为与法国一样的敌国。1939年5月,希特勒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宣称,“英国是我们的敌人,与英国的冲突是生死斗争”。“英国是反对德国的原动力”,必须给英国以“毁灭性打击”。

为此,希特勒加快与意大利的结盟,并将日本纳入其国际同盟的视野。对于墨索里尼及其他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运动,希特勒早就奉为楷模,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位法西斯领导人的钦佩之情。因此,尽管德意在一些地缘政治领域有利益冲突,但希特勒出于战略考虑,对意采取了缓解矛盾、加强合作、促成结盟的政策。通过努力,1936年10月25日,德、意签订了《柏林协定》,组成政治同盟,向军事同盟迈出重要一步。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协定》。1937年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协定》。这样,德、意、日三个国家形成法西斯轴心,组成军事政治同盟,为三国发动世界大战做了进一步准备。战前,希特勒确定了先西后东的作战方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采用实用主义方针,主动争取与他最仇视的苏联签订和约。1939年5月,德国开始探讨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协定的可能性。1939年8月23日,德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对西方开战的外交准备告一段落。

1939年9月1日,德军悍然入侵波兰,波兰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开始实施其以疯狂的军事征服来夺取世界霸权的战略计划,但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反击下,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