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32101700000013

第13章 高名不独享,过错要分担

“原文”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释义”再完美的名声和气节,都不能一个人独享,要让别人和你一齐分享,只有这样才不会遭到别人的嫉恨,灾害也才能远离身边而确保自身安全;再耻辱的行为和名声,都不能全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也要承担一些,如此,才可以掩藏自己的才能,更多地修养品德。

不越位,耐心等待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皇位的皇子,大多很有能力,又能够服众。但是,他们绝对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超过皇帝,否则,就有逼父退位之嫌,遭到皇帝的猜忌,从而不利于继承皇位。

唐顺宗少年时,是众多皇子中表现出类拔萃的一个,后被立为太子,年轻气盛的顺宗亦好作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他曾对他的下属说:“我要尽我所能,帮助父皇制定革除弊政的计划!”

这时,辅佐他的人便劝他,不要对敏感问题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视为收买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难澄清了。所以,太子平日里应多关心皇上龙体,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才对。

太子听了,认为辅佐他的人说得极是。以后对改革一事避而不提,每日必到德宗前请安。尽管德宗晚年专制、荒淫,但太子始终不多干涉朝政,直至继位。

顺宗能够登上皇帝之位,表面上看来是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还是因为他会隐匿自己,才没有得功高盖主之嫌,最终才得以继承皇位,一展才华,有了轰轰烈烈的顺宗改革。历史上因锋芒毕露,功高盖主而不得即位的太子有太多太多。

不居功,甘愿低处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欢针锋相对、争强好胜的做法。

唐代李泌,少时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书读有万卷,可谓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后因玄宗赏识,才华得以施展,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说他是“神童”,而宰相张九龄更是欣赏他的胆识,称他为“小友”。但因他不授唐玄宗加封的官职,而喜与太子游,年少轻狂的太子非常欣赏、尊重他,因此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天宝年间,天下危机四起,李泌赶赴朝廷,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不得已又离开朝廷。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太子即位后,特召见李泌;李泌毫无保留地向皇上陈述政治形势,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曰:“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因无法拒绝肃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职,虽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过问。真是不为宰相但权逾宰相啊!

李泌建议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最终唐肃宗在李泌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唐廷转危为安,李泌见时机已到,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不愿让其离去,说:“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终于说服唐肃宗,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因藩镇割据所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辞。无奈代宗执意邀请,再一次无宰相官职却逾越宰相,军国重事皆与他咨商。时局渐渐好转,李泌又辞官而去,从此永居山林。

智慧总结

人们都知道居功之害。如果有玷污名声的行为,自己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而不能完全推脱给别人,否则会不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这种懂得隐藏自己才智的做法,经过很多例证,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韬光养德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