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32157800000028

第28章 得知母亲被车撞伤后的反应

一级士官小李,性格沉闷、易激动,不愿与别人交流,常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思压在心底,即使和别人交流也往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去年是他面临走留的一年,家里希望他留在部队工作,因为他们认为“部队是铁饭碗”、“到地方上找不到工作,找到了也不会有好的发展”。但连队根据工作需要决定让他退伍。当得知母亲在为他找工作被车撞伤时,他一下接受不了现实,出现了猜疑、幻想、焦虑等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常常闷头抽烟、走来走去、精力不集中、答非所问、夜不能寐。

解析

性格内向敏感的士官小李在留队受挫、母亲被撞等接连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如案例中所提到的焦虑不安、烦恼、抑郁心境、注意力难以集中、惶惑不知所措和易激惹,以及明显的睡眠障碍。由以上表现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小李是患了适应障碍。心理学中所讲的适应障碍是指因个人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时,若其人格不完善,就容易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

适应障碍的发生是由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剧烈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皆可成为其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应激源包括: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尤其是配偶的死亡;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山洪暴发等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战争;人际关系的持续紧张或社会关系的意外变化,如长期的夫妻关系不和、同事关系紧张、亲人生离死别、难民移居异国等。留队受挫、母亲被撞无疑是小李发病的重要诱因。但生活事件的刺激强度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还取决于事物变化性质与引起个体内心冲突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例如多年闹离婚的爱人死去,不会造成个体强烈的情感反应,不构成明显的精神刺激。只有失去个体最需要的东西,才有最强烈的反应。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及机体的健康状况对是否发病也起了很重要的内在潜质,这就可以解释在同样的创伤条件下,并不是人人都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一部分个性内向、敏感的人患病。

适应障碍的治疗应以改变或转换环境,与应激源脱离接触,支持性心理治疗,镇静和安眠药物治疗为主要内容。精神症状明显而突出者,常需给精神药物,以减轻或消除症状,并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

当然像士官小李这样的情况应激源是不易消除的,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调整其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上,改变其固化的错误认知。另外我们还可以应时应地帮助他以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应付生活中的事件,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调整人际关系,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同时应动员其家庭成员和其他战友给予必要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情绪异常或躯体症状突出者同时给以一些小剂量、短时间的药物配合更为有益。有明显焦虑、紧张、担忧、害怕、失眠、胸闷、气急等精神性和躯体性焦虑的病人,一般用苯二氮卓类药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用药的时间不宜太长,以防止产生依赖性。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氯丙咪嗪等,兼其抗焦虑作用,对伴有焦虑或易激惹症状的抑郁病人尤为适用。对急性起病、兴奋激越或慢性起病伴幻觉妄想者可用氯丙嗪、奋乃静、泰尔登治疗。症状消除后即可减量,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