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32157800000087

第87章 占有欲望控制不住的畸形心理

某连战士小李偶尔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连队发现后,认识到如不及时纠正,养成了习惯,最终产生恶劣影响。本着对小李个人成长进步负责的态度连队没有向其他战士透露情况,而是私下对其进行帮教,在询问他为什么要偷战友东西时,他说:“刚开始总觉得小东西顺手拿点没什么,但后来看到东西就想拿,心里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总是控制不住,畸形的心理纵使我这样去做。”

解析

小李这种行为属于不良品德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受错误的道德支配的或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青少年期高发,这主要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入伍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青年人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青年。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过去中学“教育不当”及当事人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青年人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青年人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如一些战友为了显示大方和豪气而大摆宴席。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战友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年人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如:因为哥们义气而和战友打群架,最后得到的只是惨痛的教训。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战友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其他战友和睦相处,有的战友与上级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战友在社会上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如本案例中的小李养成了小偷小摸的癖好,就是这个原因。

此外,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战友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品德不良行为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改变,那就是组织、领导和战友的帮教。青年人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青年人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那些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领导者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战友,过去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领导、战友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因此领导和战友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他们,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战士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战士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领导者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战士。

不良品德行为的战士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领导者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战士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领导者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战士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战士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青年人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战士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战士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领导者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领导者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战士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战士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