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超导体是指那些在外界温度降低至某一特定数值时,其电阻和体内磁感应强度都突然变为零的导体。这样,电流就可以一点不损失地通过超导体。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电线,由于电阻的作用和其它原因,在输电时都会损失一些电能。而用超导体作为电力输送的载体,能使无损耗输电成为可能,提高输电的效率。
超导体是怎么发现的呢?
超导体的发现颇为不易。一个世纪以来,超导体的研究使4位科学家先后获诺贝尔奖。在19世纪,物理学家便已发现纯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变小。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卡麦林·昂尼斯发现汞的电阻在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的低温时急剧下降以至完全消失,他在19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用到“超导电性”一词。由于这一成就,昂内斯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等人又发现,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而进入超导态之后,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总是零。这种现象因它的发现者而得名“迈斯纳效应”。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约瑟夫森提出,夹有薄绝缘层的两块超导体之间,即使不加电压也可通过一定数值的直流隧道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约瑟夫森效应”。他因这一发现获得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和瑞士物理学家缪勒发现一种氧化物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比以往的超导材料高出12摄氏度。这一发现是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柏诺兹和缪勒也因此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奖。
目前,限制超导体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障碍是,超导体要实现超导,必须在极低的温度下,而这样的低温,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得到的。即使在寒冷的地球两极,温度也不过零下几十摄氏度。通常,我们用液氮的温度(零下170摄氏度左右)作为参照标准,在这个温度以上能实现超导的材料就叫高温超导材料。超导体高温化,是超导体研究的直接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科学家致力于超导体本身的研究和应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