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怕猫”这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真理,但事事并非绝对,30年后老鼠可能就不再怕猫了:而且“不畏险阻”这一成语,在人类社会中说不定也不会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现象并不是物种进化所造成的,而是通过科学手段产生的“奇迹”。专家学者们在实验中发现:可以利用遗传学手段或药理学手段,在普通的老鼠身上“动手脚”,使接受这项实验的老鼠不会再产生对恐惧的记忆,成为名副其实的“霸王鼠”,到时候别说是猫,就算是老虎站在面前,也不会让它产生丝毫的畏惧。此项研究同样有可能为消除人类的恐惧记忆提供相应的依据。
阻碍“恐怖信息”的传递
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总隐藏有一些挥之不去,又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和悲欢或恐惧等事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大脑是恐惧记忆建立的神经中枢。
脑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和信息传递基础上的。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如果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加,信息传递能力也会相应地增强。就像学习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发现大脑的“扣带皮层神经细胞”接受体是大脑中一块特定区域,负责监测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恐惧记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神经细胞之间连接上的,而接受体就是它们之间信息通讯的“催化剂”,如果接受体的活性降低或是受到阻碍的话,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力就会相应的变差,因此,接受实验的动物便不会形成恐惧的记忆。
这也就是对“恐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实施干扰和阻碍,使其无法被完整地记录在大脑里。
药物让老鼠不再产生“恐惧”
既然知道了产生恐怖感觉的原理,那么实验就可以进行了。科学家先是把一只正常的老鼠放到笼子里接受电击,完毕后便放回到笼外……24小时或48小时以后,再把这只老鼠重新放进笼子里。这时,这只老鼠弓着身子,惊恐万分,简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样子。
接下来,实验人员把大脑接受体被破坏的老鼠放在另一个笼子里,也给这只老鼠施加一次电击。同样在24小时或48小时后,再把这只老鼠放进原先遭到电击的笼子里,结果这只老鼠一点恐惧的反应都没有,好像之前根本就不曾经历过电击的“酷刑”。实际上,这已经证明当大脑接受体的活性被降低或是受阻后,老鼠就不会再形成恐惧记忆了。
既然连电击这样的“酷刑”都不会害怕,那一只小猫又有啥可怕。研究人员虽然没有做过“猫鼠实验”,但是根据常理推断,一只被注射过这种药物的老鼠,是永远不会再怕猫了。
人类同样也需要消除恐惧
人类同样也需要消除恐惧,这会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福祉,尤其在发生一些灾难性事故后,人们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精神创伤后。
例如:在遭遇到类似“卡特里娜”飓风的重大灾难时,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儿童的内心遭受到了巨大冲击,从而留下严重的精神创伤,这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通过手术的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脑部手术的风险是很大的;另一方面费用、耗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那么能不能发明一种药物来达成消除恐惧的目的呢?因为针对老鼠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采取的仍旧是手术方式,只是证明了一种生理机能,而直接的药物现在还仍在研究中。
恐惧也有“好处”
心理学家们指出,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恐惧和痛苦,而心理辅导等常规的手段又无法帮助其走出阴影时,能忘记恐惧的药物是有存在意义的。但是,人类还应该有选择性地使用它,不能把它当作治疗一切的“灵丹妙药”。因为恐惧心理也是人们得以积累经验的必备条件,例如:有人走在马路上被行驶的车辆撞倒了,他必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以后在路上行走也会更加小心谨慎。而且,适当的恐惧也会让人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免下次遇到更大的打击时无法承受。
由于具备使人类不会形成恐惧的可能性,将来不排除会出现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的人,如果这种药物被用心险恶的人利用,就会造成社会的灾难。还有一种不好的可能性就是:这种药物是否会对其他情绪产生影响,暂时还无法确定。因为恐惧和高兴都是处于高度兴奋的、高度唤醒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不排除人们在失去恐惧感的同时,也不懂得“高兴”为何物了。
不过,科技毕竟是把双刃剑。只要得到合理使用,它就能为人类创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