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18

第18章 调查研究(17)

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关于宁夏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自2007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进行部署,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宁夏已发展到84.5万亩,农民户均0.87亩。今年蔬菜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设施农产品产销两旺,设施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70亿元以上,设施农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实践证明,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和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

一、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市场的发展思路和要求,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一)形成了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格局

全区设施农业,基本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1个,5万亩以上的县(区)有4个;共建设基地396个,其中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7个,1000亩以上的120个,500亩以上的269个。设施类型由以日光温室为主,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喷灌、滴灌、集雨补灌、覆膜保墒并重转变,设施的保温性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强,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实现了蔬菜瓜果的周年生产和市场均衡供应。全区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38个,培育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300个,发展蔬菜经纪人队伍4000人,形成了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流通格局,70%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据自治区农牧厅统计,今年全区日光温室平均亩产8072公斤,比去年增产1335公斤,平均亩产值1.78万元,亩平均纯收入达到1.28万元,比去年增加7000元。全区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入1000元以上,比去年翻了一番多。永宁县种植葡萄亩均收入1.5万~2万元,最高达到3.5万元;油桃亩均收入2万~3万元,最高达到5万元。贺兰县农民薛汉忠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从去年9月份定植,到今年7月份拉秧,净收入达到6万元。

(三)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设施农业使农艺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做到科学排茬、错季上市、均衡供应,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时空结构,形成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成为效益最好、增收最快的特色产业,对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同时还改变了农民“猫冬”的习惯,变冬闲为冬忙,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产技术都得到很大提高。

(四)破解了中部干旱带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灾连年,十年九旱已成铁律。面对严酷的生产条件,如何寻找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做到既要抗旱又要确保农民增收,靠老天恩赐不行,靠传统产业不行,靠常规思维不行。必须创新思路,另找出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开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截至2009年底,中部干旱带已发展设施农业近13万亩,充分显现出了抗旱避灾、高效增收的特殊功效。盐池县克服水资源和种植技术的制约,在花马池镇深井村建设了20万只滩羊养殖园区,900座养殖暖棚吸引180户农民进入,每只羊纯收入100元,每座暖棚纯收入达到8000元,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同心县王团乡北村农民杨占林,今年在本乡设施农业园区承包了三栋温室,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辣椒、西红柿、西芹,全家人均纯收入7500元,按他的话说,“一栋温室顶过10亩小麦,在家门口也能实现小康”。

(五)影响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设施农业直接与市场对接,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导致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设施农业引进一些企业,加快了土地流转,使全区约三分之二的设施农业用地通过多种流转形式,改变了传统土地经营方式;使一部分农民从传统耕作中转移出来,保证了这部分农民耕地转租和其他方式就业的“双重收入”。有的农民成了农业产业工人,有的进城务工,加入城市建设大军行列,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二、推进宁夏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各地高度重视发展设施农业,强化组织领导,采取“三定”方式(定任务、定指标、定奖罚),实行领导包乡镇、部门包片区、干部定点抓的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田块,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设施农业建设,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各地结合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据水源定区域,依据水量定规模,依据特色定生产,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合理调整品种布局,着力打造示范园区,促进了设施农业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

(三)强化服务,科技引领

自治区成立了设施农业专家服务团,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重大技术问题,各级政府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组织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示范户外出观摩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各主产区农业主管部门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并聘请专家现场指导,手把手地传授生产技术。还制作“明白卡”“口袋书”等通俗易懂的技术宣传资料,敦促和指导种植户边学边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治区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解决中部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技术薄弱问题。各地都建立了高标准示范园区和示范点,树立样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从建棚到投产,对每一道工序及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现场培训,使建棚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日光温室生产管理的技术要领。使技术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加大投入,力促发展

为了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自治区每年拿出1.5亿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各市县也都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机制,协调金融信贷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着力解决公司、合作组织和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投入机制。2007~2009年,自治区投入补助资金8亿元,撬动市(县、区)配套、项目捆绑、协调金融信贷及企业、农户自筹资金达63亿元,新增设施农业58万多亩。

(五)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各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实际的优新品种和栽培模式,按照产品调新、茬口调顺、结构调优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既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又丰富了设施农业的内容,一些重大技术创新都是伴随着结构调整实现的,如中卫沙漠温棚、银北低洼盐碱地改造种植果菜、青铜峡试种灵芝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六)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销售畅不畅,关键在市场,市场大不大,重在品牌化。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品牌作用日益凸现。全区培育了一批设施农产品品牌,如永宁的小任果业、董洋果业、兴庆区的天地缘花卉、彭阳的辣椒等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卫市还注册了“沙坡头”牌无公害蔬菜商标,以品牌整合蔬菜流通企业,组成流通联合体,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合力打造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同时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扶持瓜菜贩运大户,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利用其在市场信息、对外联络、销售流通等方面的优势,扩大设施农产品市场流通和销售。目前,宁夏初步形成了设施农产品市场网络,为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