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66

第66章 调查研究(65)

二、宁夏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沿黄城市带建设

2005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委会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对沿黄城市带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整合区域资源和发展优势,构筑沿黄河、沿“包兰”和“中太”铁路的工业走廊和产业集聚带,使沿黄城市带成为宁夏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核心区域。2008年3月,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奋力打造黄河金岸,努力实现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2009年4月9~10日,自治区在吴忠市召开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标志着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建设从“规划蓝图”走进“加工车间”,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使全区的人口就会向沿黄城市带集中,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10年后,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质的飞跃,可以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沿黄城市带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宁夏发展历史上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沿黄城市带(群)本身是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以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永宁、贺兰、平罗县城及若干镇为基础的城市集合体,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它主要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必须统一规划和建设,树立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念,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增强经济区域观念,做好统筹协调和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在宁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

(二)打破部门归口管理限制,实现统一组织和监管的制度创新

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够负责完成,依靠以往的部门归口管理、按部就班的办事程序也无法完成,必须打破部门归口管理的限制,创新管理制度和办事制度,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为此,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自治区城市化工作暨沿黄城市带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监管,研究决定重大发展事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实施和监督执行的具体承办机构,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负责沿黄城市带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协调解决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市县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和同城化工作。

(三)打破发展规划的地区壁垒,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城规划的制度创新

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明确提出“六个一体化”,要求从沿黄各市县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区域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市场服务六个方面,严格按照《宁夏沿黄城市带(群)总体发展规划》,“沿黄城市一盘棋”,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集聚效应,保证自治区各部门、沿黄10个城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同步协调发展的整体合力,最终发挥同城化制度创新的最大集聚和辐射效应。自治区对2009年沿黄城市带(群)建设任务从七个方面39项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具体安排,是对这一创新制度的具体落实。

(四)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户籍、土地、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沿黄城市带(群)建设进程,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重大实践,将会进一步加快户籍、土地、就业等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不断提高科技对同城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制度创新

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将会引发沿黄城市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加快制度创新,实现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并发展成为宁夏乃至全国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试验区和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