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列子原来这样说
32367200000021

第21章 仲尼适楚

“原典”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黄帝》

“古句新解”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蝉,就像捡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说:“您真是手巧啊!有道术吗?”那人答道:“我有道术。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我把两个泥丸摞在竹竿头上可以不掉下来,粘蝉失手的次数就很少了;摞三个而不掉下来,失手的几率就只有十分之一了;摞五个而不掉下来,粘蝉就像捡东西一样了。我站在地上,像折断的树桩;我伸出手臂,像枯槁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我知道的也只有蝉的翅膀。我不改变固有的意念,不用任何事物替代我对蝉的翅膀的注意,有什么理由粘不到蝉呢?”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心志专一而不分散,就会几近神妙境界。这大概就是说这位驼背老人吧!”老人说:“你是个穿儒服的家伙,怎么想起来问这个呢?好好修行你们自己那一套,然后再把我的话记在你们的书上吧。”

在道家的寓言里,残疾人、弱智者的形象比较多,比如《庄子》中的支离疏、哀骀它,而这个佝偻者的故事也是从《庄子》里搬来的。这样一种做法当然跟道家的思想有关,道家最反感的是人们小聪明太多,什么都想找捷径或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事实上许多事没有捷径,麻烦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耐心地慢慢磨是唯一的办法,这就是自然,是道的一种体现,可惜这样的人总被看作傻子。于是道家索性把傻子拿来做楷模,对他们大加表彰,隐含着的潜台词就是:做人,傻一点不吃亏的。相比之下,儒家学说也主张做事要基础扎实,要下死功夫,但儒家比较喜欢从人心人性的源头着手,他们把许多事制定成守则或操作规范,称之为道德、仁义或修行,要人们遵照这样的章程去做,可以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只要先听话去做就是了,做久了一切习惯成自然,不明白的也明白了。

这本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视角,无所谓谁对谁错,先辈们为此争论,我们则应该平心看待才是正道。道家的追求本于自然,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固有其道,不相信用人力的组织、安排、协调可以改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因此,道家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政府倾向,他们总觉得人类有组织的、处心积虑的安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坏事。即便是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本应该是从属于自然规律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办法和诀窍,你要学什么功夫便老老实实练,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练出多少级层的功夫也都是这么一点点累积而得。像儒家那样就不老实,总要动点小脑筋,借助人群的力量去搞什么教化,树立那些仁义礼智的观念让大家都去追求。这种跟风似的追求能有多大用处,道家很怀疑;而且,你给了他追求目标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个错误的方式:有所求。

人有所求不好吗?没错,道家就这么认为,虽然他们自己也有所求,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早已没有老子、庄子等人的原始生活记录,但相信他们一定是有所追求的。至于他们的主张,则全然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用庄子的话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而儒家对生活、对社会的打理方式,简直就是东漏西补,疲于奔命,完全是愚蠢的行为。于是,有了这样的寓言,一种神乎其神的绝技——虽然看似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却不得不说很神奇,要达到神奇的途径就是天下最笨的办法。并且,这样的寓言常少不了要出现孔子或他的弟子,要让这些儒家人来接受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孜孜以求的理想虽好,但是方法不对路——这不是靠求能得到的,越是卖力地求,可能离目标越远。儒家希望人类生活得更安详、更健康,他们的做法却是给人们规定了许多必做的功课、必用的饮食,每种做法都可能在现实中产生意外、曲解,为此又要不断地加以修补、改正,这是一条无休无止的痛苦跑道,而且很难真正达到目标。道家以为,人类本来就应该安详而健康地生活,有做错的事,有吃错的东西,那也都是自然,人们又自然而然地会去加以调节。偏有那些聪明人跳出来,大惊小怪地去“解决问题”,结果本来会不了了之的小事就被做成难以收拾的大麻烦了。

我们现在读道家的书,所以从道家的角度来演说他们对儒家的批驳和反感,听起来多少觉得有点道理,但必须知道这样的问题本不可究诘孰是孰非,因为日后去读儒家的书时就要站在儒家的立场看待他们对道家的反驳。在我们做一个读者的本分,首先要关注的是书中内容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它的偏颇和罅漏。尽力从作品的正面去解读原文,永远是一个读者应该做的,把这一点做到之后才能进而讨论如何去接受或抵制。

道家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尽管我们很难判断某个具体的道家人物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轨迹之上,但很明显道家的思想表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姿态,即站在平民的立场之上。或许道家人物本来就来自社会底层,或许他们的性格中不喜欢权力,也或许出于其他一些原因,但总之道家流传至今的言论很多是不支持权力的。道家质疑权力的理由并非建立在公平与否的基础上。而是认为以权力操纵的模式去有意安排人们做这做那并不理智,人的选择有对有错,自然的选择有对无错,一定要以人的小聪明去替代自然是不智之举,况且以权力来操纵相当数量的人集体从事某种做法,犯起错误来损害也会非常之大。而儒家恰恰是坚信权力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他们虽然未必都是现实中的行政长官,却一代又一代为权力的良性运作出谋划策,他们的梦想就是人类可以拥有一种完美的权力运作模式,这样就能集中所有人的力量来为所有的人谋福祉。对此,道家常常只说:忘了你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吧,你看,我们只要老老实实,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坚持不懈,成千成万也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