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32391600000014

第14章 盛名之下(4)

拉斯金愤怒了,他冲进了会场,丝毫没有顾忌乔布斯在场,发表了本就该由他来担当的演讲。乔布斯的不道德把戏被当场揭穿,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他在苹果公司经历的最为尴尬的一个场面。

会后,拉斯金怒气未消,写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备忘录,递交给斯科特。这份备忘录这样写道:

1.乔布斯经常错过约会。

2.他采取行动时缺乏思考,并作出不利的判断。

3.应该给予信任的地方,他却不给予信任。

4.乔布斯经常从个人偏好出发作出反应。

5.他努力像父亲一样,但是却会作出一些可笑且不经济的决定。

6.他经常打断他人的话,也不倾听别人说话。

7.他不能恪守承诺。

8.他武断决策。

9.过于乐观的估计。

10.乔布斯通常不负责任并且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11.你告诉他一个新想法,他会立即攻击这个想法,说它是毫无价值甚至是愚蠢的,并且告诉你研究它就是在浪费时间。但如果他听到的是一个好点子,他很快就会到处宣传,就好像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

拉斯金的结论是:作为分管研发的副总裁,乔布斯并不称职。

客观地说,拉斯金对乔布斯的声讨虽然带有个人的愤怒色彩,但基本上还是准确的。乔布斯确实不是称职的领导者。

本已告一段落的“斯科蒂战争”又因为拉斯金的声讨而战火重燃,但是斯科特却因为个人原因而深感力不从心了。

斯科特是马库拉特意请来约束、教育乔布斯的。在马库拉的盘算中,乔布斯虽然极不成熟却是可造之材。只要经验丰富的斯科特带上他几年,必成大器。但是乔布斯的桀骜个性和强势作风却让马库拉也深感无奈。他怎么也想不到,本该是导师与学生关系的两个人会陷入旷日持久的纷争之中。

随着苹果公司的日益壮大,管理的难度和压力也与日俱增。管理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和管理一个几百人的公司,管理一个小的私人公司和管理一家上市公司,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斯科特的个人健康也亮起了红灯。他患上了间歇性嗜睡症,眼部的感染也很难彻底治好。这些身体上的病痛加剧了斯科特的精神负担。

斯科特知道拉斯金是对的。同时,“斯科蒂战争”带给他的惯性判断也是要继续制约乔布斯。但是,他已经身心憔悴,疲累不堪,再也没有精力来和乔布斯抗争了。

所以,当乔布斯和拉斯金面对面地站在斯科特面前,互相指责对方,并坚决声称再也不想和对方共事的时候,斯科特唯一的愿望就是赶快让乔布斯消停下来,而拉斯金和事件本身的正确与否成了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乔布斯就这样取得了胜利,拉斯金则被安排去休假。拉斯金愤恨难平,休假回来后,不顾公司的挽留,毅然决然辞职而去。

麦金塔完全落入了乔布斯的手中,从此乔布斯就将自己视为“麦金塔之父”。为了彻底消除拉斯金的影响,乔布斯提出要将“麦金塔”这个项目名称改为“自行车”(Bicycle)。他甚至找人设计好了新的图标。但是,整个麦金塔团队却沉默以对,无人理睬。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无论领导者多么倒行逆施,跳出来公开对抗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会选择沉默。但是,当沉默的大多数以沉默为武器来对抗独裁者时,独裁者也往往无计可施。

乔布斯不道德地赶走拉斯金,团队成员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没有响应乔布斯的更名活动。“自行车”这个项目代号很快就没人提起了(后来被用到苹果的校园教育项目中)。

乔布斯的蛊惑能力很快又发挥作用了。他将麦金塔项目视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壮举并广为宣讲。工程师们在这样宏大的目标激发下,再度全心投入了研发之中。

为了确保麦金塔的开发,乔布斯开始肆无忌惮地在公司内部挖他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正在为AppleII工作的年轻工程师安迪·赫茨菲尔德(AndyHertzfeld)很偶然地成了他的目标。

这一天,他路过赫茨菲尔德的办公室,随口问他:“我们Mac团队需要真正有才华的人,你觉得自己很棒吗?”赫茨菲尔德不像公司里大多数员工那样对喜怒无常的乔布斯畏之如虎,他自信地回答道:“我当然认为自己很棒。”

这个回答让乔布斯很满意。他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他又重新回到了赫茨菲尔德的面前,说:“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已经是Mac团队的成员了!跟我走吧。”

安迪说:“我还得把手上为AppleII开发的DOS程序弄好才能走呢。”

乔布斯一脸惊诧:“你这么做就是浪费时间!谁在乎AppleII啊?用不了几年AppleII就消亡了。麦金塔才是苹果的未来。难道还有什么比开发麦金塔更重要的事情吗?”

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又一次出现了。其实他这番言论是最不靠谱的。如果没有AppleII持续贡献的巨额利润,苹果公司早就关门大吉了,根本不可能有余钱来开发AppleIII、丽莎和麦金塔。

就在赫茨菲尔德迟疑不决的时候,乔布斯不由分说,一把拔掉了他的电脑电源,抱起电脑、键盘就往外走。赫茨菲尔德刚刚写的程序代码也因为没来得及保存而毁了。他只好跟着乔布斯往外走。

这个时候,Mac团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人左右,其办公地点为距离苹果公司主楼三条街外的一个二层建筑。这个建筑因为紧邻德士古加油站而被称为“德士古塔楼”(TexacoTower)。

乔布斯安排给赫茨菲尔德的座位就是拉斯金先前的座位。因为拉斯金走得匆忙,连抽屉里的私人物品都没来得及收走。从这一安排可以推知,尽管拉斯金只是被安排去休假的,但乔布斯心中从来就没有让他重新回来的打算。

乔布斯远胜常人的天分、追求完美的个性、改变世界的雄心、饱受压制的激情、粗暴无礼的作风,全都混杂在一起,就像暴风骤雨一样倾注到麦金塔项目的开发中去。

对于拉斯金来说,被乔布斯赶出麦金塔项目是他个人最大的遗憾,但是对麦金塔电脑以及日后的电脑用户来说,乔布斯的全面介入却是一大幸事。如果不是他这种暴君式的独断专行、追求极致,麦金塔不可能拥有日后惊世亮相的绝代容颜。

心理感悟:自私之花也许能结出无私之果。

22把枪口对准自己人

赶走了拉斯金仅仅几天后,乔布斯又迎来了一个彻底打赢“斯科蒂战争”的大好机会。

随着苹果公司的快速扩张,公司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的现象频频出现,但却没有人被要求离职。工程师罗德·霍尔德就抱怨说:“如果你招了一个工程师,他每件事都做错,交来的东西不能用,总是把事情搞砸,那么你就让他当经理。这里从不解雇人。”这种典型的管理不善是每一个公司成长都要付出的代价。但是,苹果公司要解决这一管理弊端却比其他公司难得多。因为他们的创始人——乔布斯本人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制造者。

身为CEO的斯科特虽然饱受病痛折磨(眼睛甚至有失明的危险),但也不得不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在征得了马库拉和乔布斯的同意后,1981年2月25日,斯科特宣布了苹果公司第一次大规模裁员(41名员工被裁)。

但是,裁员引发了很大的混乱。被解雇的员工并不是那些业绩不佳、不能胜任的员工,那些被赶走的人中,有的仅仅在几周之前还得到了业绩良好的评语,还有的是为公司唯一盈利之源——AppleII辛勤工作的人。

在宣布裁员的会议上,斯科特匪夷所思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曾经说过,当我觉得当苹果CEO不再快乐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但现在,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当这项工作不再快乐的时候,我会解雇你们中的一些人,直到这工作重新快乐起来为止。”

这真是痛令智昏的一段话。这段话把斯科特放到了整个公司的对立面上,也让整个公司充满了不良的氛围。这一天,被苹果员工称为“黑色星期三”。也许,重压之下,斯科特确实已经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了。

这个时候,距离苹果公司公开上市还不到3个月。裁员事件对苹果公司的公众形象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必须有人为此负责!尽管斯科特的裁员事先征得了马库拉和乔布斯的同意,但这个时候,这两位老板却没有站出来为此负责。斯科特就这样成了替罪羊。在他去夏威夷度假的时候,马库拉和乔布斯等公司高层开会决议免去斯科特的职务。这次会议非常奇怪,斯科特的铁杆部下都没有被通知参会。这个做法正是乔布斯的典型做派。

乔布斯紧接着向马库拉提出,由自己来接替斯科特的CEO职务。但是,乔布斯一贯以来的胡作非为,让马库拉对其放心不下。马库拉没有同意,而是自己出任CEO,让乔布斯担任董事会主席。

马库拉最初出山的时候,只是想在苹果公司花上4年的时间。现在,苹果已经成功上市,马库拉本该隐身而退了。但是,解雇了斯科特后,乔布斯难堪大任,马库拉出于对巨大利益(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的考虑,只能亲自来承担管理公司的重任。实际上,乔布斯的权力范围还只是在麦金塔项目上,而此时这个项目还算不上是公司的正式项目。

斯科特对自己在度假时被解职耿耿于怀,心情郁闷。这是对他的毁灭性打击。4年来,他勤勉工作,将一家在车库里创办的公司成功地带到公开上市,成为一家多部门的跨国企业,年销售额高达3亿美元。但他却因为一次小小的言行不慎而被公司内部的暗箭击退。斯科特住在距离苹果公司几分钟车程的农场,但他却拉下了家里的百叶窗,足不出户,也不接电话。和他说话的人,只要提到苹果,他的脸色马上就会变得阴沉抑郁。

一连好几个月,乔布斯都觉得内心不安,没法摆脱一种森冷的恐惧和刻骨的负罪感。后来,他透露说:“我一直害怕有人打电话来,说斯科特自杀了。”

如果不是有愧于心,那个肆无忌惮的乔布斯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只是他不会想到,几乎完全一样的一幕有朝一日也会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乔布斯终于取得了“斯科蒂战争”的全局性胜利。在“干掉”斯科特之前,乔布斯想要控制一切。在“干掉”斯科特之后,他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控制一切。

就在乔布斯和苹果公司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个睡狮般的庞然大敌已经醒了过来。这个敌人就是业界巨人IBM公司。IBM先前只生产大型的商用电脑,根本不屑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但是,苹果公司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微型电脑公司的成立。渐渐的,微型家用电脑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

1981年8月12日,业界巨人IBM公司宣布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简称PC)投放市场。这一天距离斯科特被赶下CEO宝座已经5个月。巧合的是,这一天,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正好在苹果公司。

比尔·盖茨此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比起乔布斯的鼎鼎大名还差得很远。那么,他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这当然是因为乔布斯。

乔布斯在全面接管麦金塔项目后,随着团队成员的不断增多,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人越多,自己的控制力就越弱。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任何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乔布斯此前根本没有独立管理一个大型开发团队的经历和经验。自然,他就不能操控自如了。根据开发的进程,很快就要进入为麦金塔编写配套应用软件的阶段。这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乔布斯特别担心自己的控制力会进一步减弱。所以,他想到了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他们正是专门开发软件的人。极具商业眼光的比尔·盖茨早在AppleII风行之前,就开发成功了BASIC语言,并因此成了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

乔布斯立即飞往西雅图去见比尔·盖茨,想让他为麦金塔开发软件。乔布斯大力宣扬个人电脑未来的普及性,但比尔·盖茨和他的搭档保罗·艾伦却不以为然。他们固执地认为电脑只是商用机器,不可能成为普及的家用机器。他们当前的重点是为IBM的大型商用机器开发工作软件,故而不愿为没有什么前途的个人电脑开发应用软件。比尔·盖茨也算是有眼光的人了,从这里也可以得知,乔布斯的眼光确实要比他同时代的人远大得多。

乔布斯说服不了盖茨,但也不愿放弃。他提出,仅凭几句话,远远不能展现个人电脑的巨大魅力。他力邀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去库珀蒂诺亲眼见识一下魅力无限的麦金塔。但精明过人的乔布斯心里也有一丝隐忧,他担心比尔·盖茨见到麦金塔后,可能会有觊觎之心。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这种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就这样,比尔·盖茨出现在了苹果公司。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心理距离之于决策判断的影响无处不在。起初,施乐高层没能看到Alto电脑的价值,乔布斯看到了。此刻,乔布斯没能看到IBM个人电脑的威胁,比尔·盖茨看到了。盖茨看到乔布斯对这一事件毫不在意,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乔布斯无视IBM推出PC,比尔·盖茨的心却活络起来。IBM步苹果的后尘,开始生产个人电脑,说明个人电脑的市场确实潜力无限。他不禁佩服起乔布斯的超前眼光。但与此同时,精明狡猾的盖茨也打好了“脚踩两条船”的主意。

AppleII的辉煌成功使得整个苹果公司充满了过度自信,甚至傲慢。所以他们才会对IBM不屑一顾。但乔布斯还是派人买了一台IBM的电脑。这台电脑依然体积庞大,操作不便。通过对这台电脑详细的使用分析,苹果公司上下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垃圾产品,根本就比不上AppleII,更不用说还处在研发状态的革命性的丽莎和麦金塔了。

乔布斯决定,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一整版的广告,标题是:“欢迎你,IBM。真的欢迎。”

这看起来十分荒唐。苹果公司当时的规模还不到IBM的十分之一,但这正是乔布斯内心世界的最真实告白。这则广告也不能说毫无用处。此前,只有10%的人知道苹果公司是怎么回事。广告登出后,苹果公司的知晓率上升到了80%。此刻,在乔布斯心目中,IBM和其他所有的电脑公司,都不是苹果的敌人,因为他们还够不上对手这个称号。

他心中的对手是丽莎电脑。没错,就是苹果公司自己的丽莎电脑。

他曾经被斯科特赶出了丽莎的团队,现在,他一定要让麦金塔全面超过丽莎,才能报这“一箭之仇”。

心理感悟:病痛是人性最大的腐蚀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