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32391600000007

第7章 浪荡之初(7)

在共产主义浪潮盛行的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一位鲜为人知的参议员麦卡锡言之凿凿地在会议上宣布:“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都已确认是共产党员,不过他们居然还在美国国务院工作,而且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麦卡锡的“205名单”给人一种无可置疑的准确感和可信度,但其实他手上连一个人的名单都没有。他根本就是在当众撒谎。但是,他的谎言因着数字的威力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效的政治谎言之一。尽管麦卡锡后来没有给出任何一位潜伏在美国国务院的共产党员的确切姓名,但麦卡锡已经一夜成名,以他名字命名的“麦卡锡主义”顿时成了爱国主义的新象征而风靡全美。

麦卡锡事件给我们的警示:如果你希望别人相信某些非常愚蠢可笑的信息,那么,只需在其中加入一个数字就可以了。数字的魔力可以让任何荒谬荒唐的事情变得真实可信。

乔布斯的这一段“数字论”也正有如此威力。在他的生花妙口中,遥不可测的远景几乎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2500美元似乎就在眼前,等着他们两人去瓜分。这对于刚花光了积蓄结婚的沃兹尼亚克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毕竟,他认为,组装100块电路板,也花不了多少业余时间。

乔布斯几乎是凭直觉发现了这一“数字杀招”的威力,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一招他频频运用,屡试不爽。这也成了他日后被称为“现实扭曲力场”的强悍说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沃兹尼亚克同意后,乔布斯又撺掇他一起成立一家合伙公司来经营这项业务。乔布斯本以为,成立公司很容易,只要在报纸上登一则启事就可以了。随后,他才知道,他们还得要给公司起名字,成立者要拿出资本金,要签订合伙协议等。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商量了很久,也没想出一个绝妙的好名字。有一天,他们俩在85号公路上开着车子时,乔布斯突然提出将公司叫做“苹果电脑”。当时,乔布斯的精神导师弗里德兰正在俄勒冈帮助他的叔父经营一个苹果农场。乔布斯经常和其他的信徒(包括他的女友克里斯安、好友科特克等人)去农场当义工。乔布斯刚刚从农场修剪完苹果枝回来,一时兴起,就想到了“苹果电脑”。

沃兹尼亚克的第一反应就是披头士乐队的唱片公司叫做“苹果唱片”,重名可能会惹上官司。乔布斯大大咧咧地说:“披头士乐队根本不可能注意到我们这家小小的电脑公司的。”乔布斯此刻不会想到,他们的苹果公司日后的名声会远远超过披头士乐队的唱片公司。也正因为重名,两者间的官司一直纠缠不休,直到苹果公司付出巨额代价才在20多年后了结这段公案。

将一家电脑公司命名为“苹果”实在也是有点异想天开。水果和IT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乔布斯自己也犹豫起来。可是先入为主的成见让他们再也想不到一个比“苹果”更朗朗上口、简明易记的名称了。最后,“苹果”就这样定了下来。这其实是乔布斯营销直觉的体现。貌似不相关的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反而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沃兹尼亚克此前发明的那块电路板一开始没有名字。后来,第二代的电脑设计出来后,他们将其命名为AppleII。先前的那块电路板才有了AppleI的名号。

成立公司还需要资金。但两人基本上可以说是穷光蛋。沃兹尼亚克在惠普的年薪为24 000美元,但他刚刚结婚,大部分钱都买了音响设备、唱片等。而乔布斯本来就没多少钱,在雅达利赚的那笔钱,早被他用到俄勒冈州的那个农场了。

沃兹卖掉了他的惠普计算器,乔布斯则把保罗新近送给他的一辆红白相间的大众车卖掉,两人凑了1 000多美元。

名字有了,资本金也有了,但公司还是成立不起来。因为成立公司的合伙协议、法律条款之类的,他们俩根本都不懂。乔布斯想到他在雅达利的同事罗恩·韦恩(RonWayne)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乔布斯的口才确实不错,另一方面,韦恩觉得这两个小孩玩的不过是一两千美元的游戏,陪他们玩玩也无妨。就这样,韦恩被乔布斯说服,成了苹果公司的第三位合伙人。

韦恩果然不负众望,很快起草了一份10页纸的合伙协议。协议规定,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各占股45%,韦恩占股10%。沃兹尼亚克承担电机工程操作的一般和主要责任;乔布斯承担电机工程和营销的一般和主要责任;韦恩承担机械工程和文件记录的主要责任。

1976年4月1日,愚人节的晚上,三个看上去似乎并不愚的人在韦恩位于山景城的家中签订了这份协议。乔布斯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上写下了自己的全小写签名。此后,这一独特的写法一直被乔布斯沿用,这也是他独特个性在细节上的体现。

乔布斯立即行动起来。他那不懂拒绝为何物的个性正是一个出色推销员的必备素质。好运往往眷顾勤奋者。乔布斯找到了同为家酿俱乐部成员的保罗·特雷尔(PaulTerrell)。特雷尔在山景城开了一家叫做“比特商店”的电脑零售店。

乔布斯本来是向他推销50美元1块的电路板。但在俱乐部里见识过AppleI的特雷尔却提出可以以500美元1台的价格订购50台组装完好(插好芯片,配备好机箱、键盘等)的电脑,而且交货时立即支付现金。对于刚刚成立的苹果公司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是乔布斯的推销能力有多么出色,而是当时的市场需求实在太大了。特雷尔的商店还没开始营业,门口就排满了求购电脑的工程师。商店的求购电话也一直占线。有这么好的生意,特雷尔当然想尽快扩大采购量了。

乔布斯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带回公司,本以为沃兹尼亚克和韦恩会大受鼓舞,没想到韦恩的态度却变得暧昧起来,几天后就明确提出要退出合伙关系。

就在乔布斯搞不清楚韦恩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表现时,沃兹尼亚克又突然想到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公司尚未开张就要关门大吉。

问题就出在沃兹尼亚克的身份上。他是惠普公司的工程师,按照约定,他所有的开发成果都归惠普公司所有。这块电路板当然不能例外。可是,如果电路板归惠普所有,苹果公司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没有任何意义了。

或许,愚人节确实不是一个适合开创事业的良辰吉日……

心理感悟:要当数字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11公司就是一座庙

韦恩的退却是因为害怕。

乔布斯拿到这份大订单后,立即抛弃了原来用2500美元的成本制造100块电路板的计划,转而计划用25000美元来制造100台电脑。除了供给特雷尔50台外,另外50台则计划推销给“家酿俱乐部”的其他成员。

这意味着公司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预先购买各种原材料和电子器件。而整个公司只有1000多美元的现金,这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乔布斯是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的。困境反而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商业智慧。他依仗口才,一方面到处借贷,另一方面则努力说服供货商赊货给他。

他找到基鲁夫电子公司(KierulffElectronics)的经理鲍勃·牛顿(BobNewton),单刀直入,提出赊账的要求。乔布斯坚定的决心和自信的口气让牛顿刮目相看。但他还是很难相信这个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毛头小伙子(乔布斯衣衫不整、体味浓重、光着脚丫的邋遢形象也极大地削弱了他说服的效力,但“自信”的乔布斯尚未认知到这一点)。

乔布斯死缠烂打,反复强调自己手上确实有一份来自特雷尔的大订单,届时一定可以足额还清欠款。牛顿运用商场上惯用的敷衍伎俩说:“好吧。我相信你。回头我打电话和特雷尔确认后,你再来吧。”

乔布斯坚持让牛顿当场就打电话确认。牛顿拗不过他的犟劲,只好给特雷尔拨打了电话。但特雷尔正好在参加一个电子行业的会议,没法接电话。牛顿想,这下乔布斯该回去了吧。没想到乔布斯根本就不挪步,一直等到特雷尔开完会议来接电话。牛顿被乔布斯的韧劲折服了。特雷尔确认之后,牛顿立即给了他一笔最高限额的贷款,可以在基鲁夫公司赊买2万美元的电子元件,还款期限为30天。

乔布斯的任性似乎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谈判桌上就变成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一种足以改变任何艰难状况的精神力量。

韦恩得知乔布斯的“壮举”后却害怕起来。这是因为刚刚成立的苹果公司是一家合伙公司。公司的所有者不管股份大小,都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也就是说,公司所负的债务,每个合伙人并不以投资额为限,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拿出来偿付的。而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两个都是穷光蛋。那么,一旦经营失败,所有的债务都要由经济实力最强的韦恩来承担。

韦恩原来以为这两个小孩玩的不过是一两千美元的游戏,没想到乔布斯一下子将游戏升级了10倍。韦恩很担心30天后,必须支付给基鲁夫公司的那两万美元就要着落在他身上。这远远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此前,韦恩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好不容易才还清旧债。他再也不想经历新的一次财务困境了。所以,他希望尽早退出游戏,洗手不干。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开门大红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正在兴头上,韦恩萌生退意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他们很爽快地给了韦恩800美元,收回了他10%的股份。4月12日,距离小小的苹果公司成立还不到两个星期,韦恩就正式退出了苹果公司。不过,韦恩业余时间还会来帮着他们做事。

仅仅几年后,韦恩就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苹果公司1980年上市时,乔布斯拥有的45%的股份转换为750万股股票,价值2个多亿美元。据此推算,韦恩10%的股票至少价值几千万美元。20年后,这些股票的价值更是高达27亿美元。但韦恩在提及此事时,总是很坚定地说:“我不曾感到有任何遗憾。因为就当时能获得的信息而言,我做出了自己最好的决定。我的贡献没这么伟大……”

这个决策的成本实在是太过巨大了。也许,韦恩只能这么说,而且必须让他自己相信事实确实如此。否则,他就无法克制内心的“认知不协调”,极度的懊丧立即会摧毁他的生活,甚至生命。

韦恩的退出并没有打击到乔布斯,但沃兹尼亚克提出的“所有权问题”却打击到了乔布斯。

沃兹尼亚克没有办法,只能立即向惠普公司汇报此事。但是,此刻惠普公司的计算器业务蒸蒸日上,根本无暇顾及计算机的设计与生产。应沃兹尼亚克的要求,惠普公司为他开具了一份放弃声明。惠普就这样错过了改写电脑历史的大好良机,白白地把机会让给了苹果。

万事俱备,乔布斯立即开始组织生产。

他的父母——保罗和克拉拉看着这个儿子风风火火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内心十分欣慰,那颗悬了20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但他们的放心还是早了一点,这个悖逆的儿子是要他们操一辈子心的。

乔布斯家里有三个卧室,妹妹帕蒂结婚后搬走了。保罗和克拉拉把这个卧室收拾一空,就成了组装车间。怀孕的帕蒂和科特克、克里斯安等都被乔布斯“雇佣”来组装电路板。

第一批电路板很快就做好了。乔布斯扛着装满电路板的纸板箱去向特雷尔交货。特雷尔一验货,大吃一惊。

原来,当初他们说好500美元1台的是插好芯片,装配好电源、键盘和机箱的完整电脑。但乔布斯拿出的却只是一块电路板。特雷尔完全可以拒收。如果真是这样,苹果公司就会应声破产。特雷尔大失所望。但是,对乔布斯的个性十分了解的特雷尔知道,如果拒收,眼前这个衣衫不整、光着脚丫的嬉皮士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乱子。再加上当时的电脑生意确实供不应求,火得不得了。

特雷尔算了算,即便按原价收下这批电路板,然后自己动手把电路板放到手中制作的木质机箱中,并配上电源和键盘,还是有不少赚头。这样一算,苹果公司的小命算是有救了。最终,这笔生意让初次开张的苹果公司赚到了8 000多美元。但特雷尔的退让,却也助长了乔布斯不切实际的心理,险些让苹果公司走上了只卖电路板的发展歧途。

乔布斯的父母为此欣喜万分。保罗为了帮助儿子扩大生产,又将家里的车库整理出来,提供给儿子当车间。乔布斯的妈妈克拉拉在到车库使用洗衣机、干衣机时总是动作迅捷,以免影响到电脑的生产。克拉拉还义务承担了电话接听员的工作。当沃兹尼亚克的新婚妻子爱丽丝因为丈夫经常不回家而吵上门来时,克拉拉出面调停,好言安慰。这时的克拉拉,刚刚动了胆囊手术,身体尚未复原。但是,当儿子需要她的时候,她不遗余力,无怨无悔地付出了母爱。

乔布斯的商业直觉也在这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充分展现出来。尽管苹果公司只是一个车库公司,但他已经想到虚张声势,树立公司形象的重要性。他在帕洛阿尔托租了一个邮政信箱,好让顾客觉得公司的地址像模像样。他还掏钱购买了电话语音留言服务,以便给顾客留下“苹果公司是一家正在稳步发展的公司”的印象。这些做法,属于乔布斯的无师自通。这也说明,他对人的心理的洞察力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质。

乔布斯还请来大学同学伊莉莎白·霍尔姆斯当兼职会计,掌管苹果公司的支票簿。

一切的迹象表明,苹果公司正在步入发展的正轨。但是,公司主要的创始人——乔布斯却又陷入了矛盾和迷茫之中。

乔布斯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当公司老板。他所见过的公司老板,没有一个是他喜欢的。他也不希望自己变成他们那个样子。以他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个性,是不想接受任何约束的。但是,人在商场,却是身不由己的。乔布斯的内心世界里一直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问题。印度的现实让他失望,禅开始占据他的心灵。他对铃木俊隆的故国——日本充满了新的向往。他甚至想过要去日本曹洞宗的大本营——永平寺出家修行。

乔布斯可不是一个想想就算了的人,他是个雷厉风行、执行力很强的人,有了想法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加以实现的。但苹果公司的繁杂事务拴住了他的手脚。这让他无比烦恼,他担心苹果公司会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让自己永远失去去日本出家的机会。

不胜烦扰中,乔布斯来找他的精神导师——乙川弘文禅师。

乔布斯问他:“铃木大师说过,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现在,如果我听从内心的召唤,我还是想放下苹果公司,去日本出家修行。”

乙川禅师听了他的倾诉,淡淡地告诉他:“其实,开公司和出家是一样的,都是在修行。”

尽管乙川禅师的英语不太好,这句话说得结结巴巴的,但却像一股清泉,一下子浇灭了乔布斯心头的烦忧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