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32391600000009

第9章 浪荡之初(9)

苹果公司可以说是两个穷光蛋好不容易创办起来的公司。如果不是乔布斯巧舌如簧、执著坚持,争取到了赊账进货,否则恐怕连最基本的电子元件都买不起。现在,他们找到很好的广告公司,也找到很好的发布载体,但是却没有钱来做广告。

但这也拦不住乔布斯的创业激情。他立即开始想办法筹钱。他找到了先前的老板布什内尔求教。

布什内尔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建议他去找风险资本家。不过布什内尔也提醒他说:“你支撑的时间越长,越晚去找这些人,你受他们的盘剥就越少。”

布什内尔的话确实是至理箴言,但一穷二白的乔布斯根本就顾不得矜持。他倒是希望有人赶快来盘剥自己才好。

布什内尔推荐了雅达利的投资者之一唐·瓦伦丁(DonValentine)给他。瓦伦丁是“红杉资本”的创始人,在硅谷里已经鼎鼎大名。

乔布斯立即连续不断、不厌其烦地给瓦伦丁打电话。这个“不厌其烦”当然是指毫不顾忌别人会厌烦。

瓦伦丁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走进我的办公室,说他想当百万富翁,我会烦死。如果他说,他想净赚1千万美元,我会产生兴趣。如果他说,他想赚10亿美元,我会说,‘说来听听’。因为如果他能做到,我们就发大财了。”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风险资本家的真实面目。他们是世界上最贪婪的赌徒,也是世界上最精明的赌徒。

在乔布斯的持续骚扰下,瓦伦丁终于来到乔布斯的车库。

可惜,乔布斯事先没有听到过瓦伦丁的那句话。否则,以他的性格,一定会勾勒出10亿美元的梦想来打动瓦伦丁。但乔布斯还是太年轻,也太诚实了。他和沃兹尼亚克当下的雄心不过是卖出几千台电脑。这在瓦伦丁看来,不过是几百万美元的小游戏。他根本不屑一顾。

瓦伦丁信奉的是“想得大做得大,想得小做得小”。他对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结论是:“两个人都对市场一无所知。两个人对潜在市场的大小没有一点谱。他们的目标也太小儿科了。”所以,瓦伦丁对他们说:“我不想投资。”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恐怕信心立即被打消一半。但乔布斯却没受影响,而是立即提出:“既然你不想投资,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个其他的投资人?”

瓦伦丁看了看,没说话就走了。可是乔布斯没有放过他。“不厌其烦”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他隔三差五给瓦伦丁打电话,还跑到他的办公室软磨硬泡。有一次,在瓦伦丁的办公室,他终于“不胜其烦”了。瓦伦丁“啪”的一声打开了他的旋转式名片架,从中找出了三个人。当然,这三个人都是他眼中没有多少钱的小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个叫做迈克·马库拉(MikeMarkkula)。

马库拉就住在库珀蒂诺,这一年刚刚33岁,但却已经过上了惬意的退休生活。他因持有英特尔公司的股票而在30岁之前成为了百万富翁。有一次,他所在的公司越级提拔了一名同事当他的上司,他一气之下就辞职回家,悠闲度日,陪伴两个孩子成长。

马库拉不想为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结束自己的退休生涯,但瓦伦丁为了尽快摆脱乔布斯的“贴身骚扰”而不断催促马库拉去实地考察一番。瓦伦丁为了促成此事,甚至为苹果公司美言了几句。乔布斯的可怕之处到这里就开始展露出来了。

以瓦伦丁在风险投资界的威望,马库拉对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也有了先入为主的好感。只是他没有深入想一想,既然瓦伦丁认为苹果公司不错,为什么他自己不投资呢?

瓦伦丁决定为苹果公司投入4年的时光。为了帮助公司开发和推出AppleII,他愿意投资92万美元的现金,而且还将以他的名义在银行担保贷款25万美元。作为回报,他和乔布斯、沃兹尼亚克各持有30%的股票,剩下的10%归罗德尼·霍尔特所有。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这等于是天降巨款!

但是,钱的问题解决后,新的危机又降临到这家成立于愚人节的公司头上……

心理感悟:任性用对了方向,就成了韧性。

14“0”比“1”更大

问题来自沃兹尼亚克的怀疑。

在商谈薪水时,马库拉提出,沃兹尼亚克、乔布斯和他本人的年薪都定为20 000美元。沃兹尼亚克认为马库拉是被乔布斯忽悠了,他觉得没有一家公司会愿意付给乔布斯那么高的薪水。沃兹尼亚克这么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但马库拉却力挺乔布斯,说他将来可以成为公司的管理者。这个预言对于乔布斯的鼓励(也许更准确地说是纵容)是不言而喻的。

沃兹尼亚克认为,马库拉一定是昏头了,他的投资必然会血本无归。但沃兹尼亚克对于这样的前景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因为他还是喜欢在惠普的工作,还是想在惠普度过余生。而且,这个时候,惠普的计算器部门正在搬往俄勒冈州。沃兹尼亚克在考虑是否跟着搬过去。沃兹尼亚克的新婚妻子也希望他不要把业余时间全部耗费在苹果公司上。

但是,马库拉早就知道沃兹尼亚克的重要性了。他提出,他的投资前提是沃兹尼亚克放弃在惠普的工作,全职来为苹果公司工作。

在计算器和计算机之间,沃兹尼亚克选择了计算器。这等于是说,在惠普和苹果之间,沃兹尼亚克选择了惠普。新生的苹果公司顿时面临着夭折的命运。

但乔布斯怎么可能接受?!他继续发扬死缠烂打的风格,给沃兹尼亚克的所有朋友打电话,请他们一起来劝说沃兹尼亚克。他甚至压抑对老沃兹尼亚克的怒火,亲自登门,让他们劝说沃兹尼亚克辞去惠普的工作,全职为苹果工作。

乔布斯的理由很充分,马库拉几十万的投资近在眼前。数字的威力继续发挥作用。精于理性计算的老沃兹尼亚克虽然不是很信任乔布斯,但马库拉的名声显然还是可信的。而且,一个已经退休的人重新出山,还拿出货真价实的92万美元现金来投资。如果不是真的前景看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这样,乔布斯取得了老沃兹尼亚克的支持。

在乔布斯的围剿战术下,沃兹尼亚克在犹豫磨蹭了好几个星期后,终于同意从惠普辞职,全心投入苹果。

一场风波这才烟消云散。苹果公司按照马库拉的安排,从一家合伙公司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天是1977年1月3日。早早退出的前合伙人罗恩·韦恩又收到了一张面额为5 30896美元的支票。这笔额外的收益让他喜出望外,但从此他和苹果公司再无利益关联。

公司成立后,乔布斯的控制欲开始向外扩展,而且从不设定边界。但是马库拉觉得乔布斯还是太年轻,缺乏经验,而沃兹尼亚克又沉迷于技术开发,对管理毫无兴趣,所以,他又找来一位以前的同事迈克·斯科特(MichaelScott)来担任苹果公司的总裁。斯科特的到来等于是给乔布斯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套上了缰绳。

斯科特生性严谨,作风强硬,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他的年薪是20 001美元,比三位大股东多1美元,但决策权当然还是掌握在三位大股东手中。

这样,苹果公司有了两位史蒂夫和两位迈克。为了区别开来,沃兹尼亚克就被昵称为“沃兹”,而斯科特也给自己另取了昵称“斯科蒂”。

这个时候的苹果公司已经有了8位员工。除了乔布斯、沃兹尼亚克、马库拉、斯科特、比尔·费尔南德斯和罗德·霍尔特外,沃兹尼亚克还从大学里找来两个小年轻给他当帮手。这两个人是兰迪·威金顿和克里斯·斯皮诺萨。斯科特决定给员工编号,以方便管理。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措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斯科特给自己选了7号,这是他的私心所在,因为他的幸运数字是7。他毫不犹豫地把1号给了沃兹。实际上这是公司内外的共识,大家普遍认为沃兹是这个公司最不可或缺的人,而乔布斯只能得到2号。

乔布斯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联想到了老沃兹尼亚克对他那番不公平的评价。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自己的贡献,沃兹这个榆木疙瘩就算开发出了电脑也没有可能推向市场。斯科特的这个举措,等于是又一次在公司内部否定了乔布斯的贡献。

乔布斯抑制不住愤怒,立即去找斯科特,气势汹汹地要求斯科特把1号给自己。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经验丰富的斯科特看来,乔布斯就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他巧妙地说,员工编号已经登入代发薪水的银行系统了,无法更改。乔布斯仍不罢休,他脑子转得很快,立即提出,他要0号。总之,他无论如何也要排到沃兹的前面去。

斯科特不愿意乔布斯的胡闹延续过久,影响自己的管理权威,只好同意了。但事实上,因为美国的银行系统不接受编号为0的员工序号,乔布斯的号码始终是2号。

经过了这一次风波,乔布斯与斯科特和沃兹两个人都产生了嫌隙。从此,乔布斯一方面和斯科特纷争不断,另一方面则铆着劲要盖过沃兹。公司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就此萌发。

说起来,苹果这家公司从成立开始就没有消停过,一直风波不断,让人真的为其前途担忧。

平心而论,此时的乔布斯确实缺乏管理才能。他和斯科特争吵不断,给人的印象是“无理搅三分”。比如,进货合同应该由谁来签字、员工的办公室应该怎样安排,甚至是工作台应该涂什么颜色。这也给本来看好他的马库拉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认为他确实是一个被惯坏的、不懂事的孩子,不足以承担重任。

在电脑设计上,他对软件设计的进度也很不满意。他其实根本不懂编程,甚至连如何搜索程序中的代码错误也不会。但他还是对两个年轻的程序员威金顿、斯皮诺萨指手画脚,而且口气不善,盛气凌人。这让两个小家伙对他充满了反感。

他没法插手沃兹的AppleII电路设计,就把无穷的精力对准了机箱和屏幕这些配件的设计上。

亚特兰大展会的见闻、英特尔的广告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突然想到,AppleII应该有一个像家用电器般的机箱。这一开创性的想法体现了乔布斯天赋中的艺术感。此前的电脑,往往用于高端的科研或商用,体型巨大、价格高昂,配备的都是金属外壳的机箱。那些电脑爱好者自行设计出来的个人电脑,要么没有机箱(比如AppleI),要么就用木板做机箱。而在乔布斯的隐约直觉中,微型个人电脑将来是要走入家庭的。那么,给它配上一个家用电器般的机箱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了。

乔布斯觉得,这是他可以胜过沃兹尼亚克的地方。他立即行动,跑到百货商场去察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外观设计。在梅西百货商场,Cuisinart牌食品料理机的塑料外壳吸引了乔布斯。这一外壳造型优雅,颜色是淡淡的米黄色,表面还有一些细微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