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淳于三国
3255100000017

第17章 第十六 共同立志

不要说在东汉末年,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全国的识字率没有超过百分之一的,能够读书识字的往往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毕竟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低,能够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要想有余钱让孩子读书,基本上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东汉年间,社会以门阀为主,基本上只有门阀大族或者其相关人员才有能力和资格让孩子求学。

淳于安、淳于平、淳于琼出生颍川大族淳于族,荀攸是颍川大族荀氏的后人,陈群出自颍川名门陈家,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戏忠戏志才虽然家里条件比不过其他几家,但是他们戏家也算是当地富户,只因戏忠父亲早亡,母亲和他受到家族排挤,所以日子比较苦一些,经常自己要下地干活,但是还是属于地主阶级。

只不过因为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从皇帝到平明都需要务农,哪怕是作秀也要做出样子来,所以在坐的少年都有过务农的具体经验,也见识过农民的苦难,所以当他们听到淳于琼的两首《悯农》诗文后,半响都没有做声,都在默默的思考。

“以前我对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总是偷偷的倒掉,现在想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蠢事了!”淳于平摸着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地最先开口了。

“我遇到不合胃口的饭食,还经常对我母亲发脾气,让她倒掉后安排人重新给我做,现在才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啊,以后我一定什么都吃,不挑食了!”陈群接着自我批评道。

荀攸叫丫鬟拿来笔墨竹砚,戏忠给他磨着墨,只见他大笔一挥,就将两首诗公公整整地抄在一些竹片上,荀攸的字如其人,清秀俊美。

“琼弟,请问这两首诗叫什么名字?”荀攸在书写的同时,戏忠问道。

“两首都叫《悯农》。”淳于琼回答道。

待得荀攸写完,把竹简放到淳于琼的面前,恭恭敬敬地对淳于琼施礼道:“琼弟,这两首诗文是你所做,请你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将把此诗文放在身边,时时警醒自己。”

淳于琼看着恭恭敬敬给自己施礼的荀攸,又看了看自己的哥哥淳于安,只见淳于安点了点头,然后淳于琼提起笔,认认真真地在竹简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名。

待得淳于琼写完,荀攸一把拿过竹简,用嘴吹干文墨,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怀里。

戏忠道:“各位,大家都知道我家的情况,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供我读书,母亲不得不亲自下地做农活,我也经常下地做农活,所以,我对农民的苦楚是很清楚的。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农民的具体状况。可好?”

淳于琼鼓掌道:“我朝以农为本,我们也需要真正了解一下普通老百姓的真正状况,才能在我们学习、生活、以后的工作中,真正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听听真正的农民生活、工作状况吧。”

古代还没有鼓掌的习惯,但是看到淳于琼鼓掌,其他的少年也都鼓起掌来。

戏忠向各位少年一拱手,道:“琼弟的话,让我发自肺腑的接受,今天来此,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啊。现在大家知道,农田十之五六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十之二三的掌握在一些小地主手中,剩下的十之二三的掌握在农忙自己手中。一亩地一季产量以粟为例,丰收年约为三石,这三石还需要缴纳租税,其中租金约占道四成到五成,稍微仁慈一些的世家大族地主,像荀家,会降到三成左右,但是没有低于三成的。农业税金现在是十五税一,如果遇到一些贪官污吏的,杂七杂八的税加起来,可以超过二成,所以真正留给佃户的实际上不足五成。一般的佃户一家至少有三口人,三口人都指望着这五成的收成过日子。一旦遇到灾年,或者战争,基本上就没法活了,只有活活饿死。哪怕是自己种自己田地的农民也过不下去啊。”

戏忠停了下来,叫丫鬟收拾了一下几案,给每位少年都倒了一杯水,他自己喝了一大口,继续道:“农民除了租税外,还有更卒,每年至少要服更卒一个月,如果遇到战争还需要服正卒、戍边等,这个至少是两年。而宗室、贵族、有高爵的官僚及其亲属,县、乡的三老及被选为孝悌力田者;博士弟子、其他通一经者及特诏优许复除者;或生子、服丧者,逢天灾兵祸之害而暂获复除者;治河有功或皇帝巡行所经地方的人民亦得以暂时免役等等。此外,获得1级至第4级“不更”爵位的人可以提前4年免役;爵在第9级“五大夫”以上的人可不事徭役。无功者可以出钱买爵,买爵可纳粟、纳钱、纳奴婢,买爵到第9级以上即可免役。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可出钱300(一说2000)雇人代役,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曰“过更”,这笔代役钱称作“更赋”。基本上农民是没有钱去雇人代役。”

东汉一石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公斤,即一百二十斤,就按照一年两季计算,一亩地的产量一年也就差不多七百二十斤,扣除了租税后,也就约三百六十斤左右。按三口之家算起来,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才一百二十斤左右。所以古代往往一个农民每年至少要种五十多亩田地,一亩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五十亩就是三万三千三百五十平方米,相当于四到五个足球场那么大。一个人犁地、播种、锄草、捉虫、收割、晾晒,一脸忙道头,还吃不饱、穿不暖,加上繁重的徭役,人怎么可能长寿,古代的平均寿命,在贞观之治年间也才不到四十岁啊。

听完荀忠的介绍,淳于琼补充道:“一个成年人,每顿的饭量约一斤,每日就是两斤,一月就是半石。三口之家,一月就是一石半。我在写这两首诗时,我在我们村做过一次调查,我们村农民的人均寿命才三十五岁。”

荀攸疑问道:“琼弟,何为调查?何为平均寿命?”

其他少年也是一脸迷惑地看着淳于琼。

淳于琼一拍脑袋,才知道调查和平均寿命是后来出现的两个词,自己一下子没有注意,说漏嘴了,忙解释道:“所谓调查,就是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所谓平均寿命,重点在于平均,就是指把总数均匀分配,例如五个人,甲有五个碗,乙、丙各有四个碗,丁,戊个有六个碗,均匀到每个人就是五个碗,也就是平均五个碗。平均寿命就是把寿命均匀给每个人。”

几个在座的少年都是人间俊杰,只要稍微一思索,就理解了淳于琼的解释。

只是听了淳于琼的解释后,大家都很不是滋味,三十五岁啊,平均年龄!

在座的少年都静默了下来,默默思考着戏忠和淳于琼带来的震荡,个个满脸都是悲伤和哀叹的表情。

“各位兄长,大家不用悲伤和哀叹!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有些事情,等我们长大后,我们是可以去改变的!”淳于琼看着大家悲伤的表情,开口劝解大家道。

所有少年听了淳于琼的话,都用疑问的眼神看着淳于琼。

“各位兄长,有些东西我们不能改变,比如每个人一顿至少要吃一斤食物,吃少了就会饿,但是更多的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啊,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每亩田地的产量啊,我们可以寻找并栽培更高产的作物啊,当然这些是农民做的,我们即使不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做其他的改变啊,比如,我们以后做官了,做一个有能力的父母官,减轻农民的赋税,劝说世家大族降低租金。再如,我们做将军了,就坐一个厉害的将军,那么我们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最快得时间,打败我们的敌人,让给农民带来平安和平的环境,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更好的环境耕种啊。各位兄长,你们觉得如何呢?”淳于琼鼓励大家道。

戏忠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道:“琼弟,说得好啊,只要我们努力做好自己,以后我们就可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这个社会,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们。”

“是啊,我原来以为我也会混吃等死地活到三十五岁,现在听了四弟的话,我茅塞顿开啊,我要向我父亲一样,做一个厉害的校尉,统领大军,为我大汉的老百姓们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哈哈哈,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淳于平说着拍了拍淳于琼的肩膀。

“是啊,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成才,我们要做能够帮助贫穷老百姓的人!”荀攸笑着说道。

“是的,不管我们学的什么,我们都要相信,我们学的东西都是可以用到实际中去,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陈群道。

“对,我们一定要学好文武艺,做一个队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淳于安道。

“各位兄长,来,我们不仅要自己学好,做好,我们更要团结一心,团结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造福老百姓!”淳于琼说着,伸出自己的手放在几案上方。

“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造福老百姓!”一条条细嫩的胳膊伸了出来,一只只还不是很强壮的手握在了一起。

当时的少年还没有意识到这次握手的意义,但是这次握手被后世称为“最伟大的握手”,正是这次握手的这些少年们,团结在一起,团结更多的有识之士,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