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淳于三国
3255100000027

第27章 顺带于禁

一夜无话,淳于琼自然是睡到自然醒,醒来时,已到了巳时。

淳于琼在二十一世纪听说过一个理论:人长身体的时候都是在睡觉的时候长,特别是长身高更要靠睡觉。所以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身体,淳于琼都是睡到自然醒,每天至少保证睡眠时间不低于四个时辰。

淳于琼起床后,拿起一卷《三礼》坐在窗前阅读。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三礼》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套《三礼》是淳于琼在路上找蔡邕借的,因为他知道郑玄郑康成最著名的大作就是《三礼注》。他要想得到郑玄的看重,自己至少得把《三礼》背得滚瓜烂熟,才好和郑玄有话聊。

看了会《三礼》后,淳于琼又拿起笔墨和丝帛,开始给小蔡琰写起《射雕英雄传》来,对于小蔡琰,他还是很喜欢的,当然这种喜欢不是儿女之情的喜欢,而是一种成年人对小孩子的喜欢,而且,蔡邕的名气、典韦的关系都会对自己以后有大用。更何况,写《射雕英雄传》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练字的过程。后世很少用毛笔的淳于琼毛笔字实在不敢恭维,在这个字就是脸面的时代,淳于琼只有拿起毛笔,勤练不辍了。所以,淳于琼每到歇脚的地方,都给蔡琰写上一两回故事,托当地的邮驿给蔡琰送过去。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3000年(也有人认为驿站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五十里左右,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五十里左右扩大为三百里左右。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到了东汉末期,因财政困难,官方的邮驿人员也会做些私人的活,收一点费用,以补充财政不足。朝廷对此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写完《射雕英雄传》后淳于琼开始吃早食,其实早食的时间早就过了,只是因为昨晚吃得太饱,加上一睡睡到了巳时,就干脆道中午时候吃,吃过了好随祖父去拜访鲍丹。

吃过早食,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未时,淳于琼洗了洗脸,换了身儒士服,来到典韦房间,叫了典韦,一起下楼去,在客栈门口等祖父。

“琼哥,你什么时候起来的啊,我一觉睡到了巳时,昨晚睡得可香了。”典韦兴奋地道。

“我也睡到了巳时,你起来后看书没有啊?”淳于琼问道。

“看书了啊,我一早起来就背了《三字经》,我估计还用两三天就能把《三字经》背完了。”典韦有点自豪地道。

“好,等你能被完了,那么你就背给我听。我到时候给你讲个新故事,叫做《七侠五义》。”淳于琼勾引着典韦道。

“那太好了,那我一定努力早点背完。《七侠五义》一听就很好听。”典韦握了握拳头,狠狠地下了决心。

“琼哥,那我是不是书读得越多,认识的字越多,那你就给我讲越多的故事啊?”典韦继续问道。

淳于琼看着一脸期盼的典韦,点点头道:“是的,你把《三字经》背完后,我给你准备了《千字文》、《百家姓》,你读的书越多,我就给你讲越多的故事。”

“太好了,我一定能读很多书,一定能听很多故事。”典韦兴奋得跳起来。

在这个娱乐缺乏的年代,这些后世大人都欲罢不能的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啊。

淳于琼也没有想到故事的力量会是这么大,把一个怎么都不愿意读书的小典韦变成了一个能主动要求读书的学霸了。看来好好引导,典韦的成就一定不再是个保镖了,自己的第一个大将基本上到手了。淳于琼想着就心里兴奋。

两人坐在门口的长几上有说有笑地聊着,期间,典韦还主动地问起了一些《三字经》里面自己不了解的典故,淳于琼自然是乐得解释,谁叫典韦这么好学呢?典韦听得也是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

约半个时辰后,淳于老爷子坐着马车,带着淳于来福和四位护卫来到了客栈门口,叫唤一声,淳于琼和典韦就屁颠屁颠地爬上了马车。

马车摇摇晃晃地向鲍丹府上行去。淳于老爷子自然一路交代淳于琼和典韦一些礼仪和注意事项。

没多久,马车就到达了鲍丹府上,昨日见过的鲍丹、于勇、王匡、胡班母自然在府门口亲自迎接。

淳于老爷子拜访鲍丹府,也不好空手而来,就拿了一副前朝东方朔的墨宝作为礼物,送个了鲍丹,把鲍丹欢喜得不行。

东方朔作为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奇人,他的墨宝可是可遇不可求啊,今日能得淳于老爷子相赠,自然是感觉自己被淳于老爷子十分重视。

几人又是一副寒暄,然后进入大厅,依次坐好。因为昨晚已经讲好,今天要带孩子过来,所以小孩子在大厅里都安排得有座位。

淳于琼观察着鲍丹的府邸,跟见过的一些富家大族的府邸都大同小异,也就没有了细细品味的兴趣,和典韦跟着淳于老爷子进得大厅。

只是,于勇后面跟着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子引起了淳于琼,只见此小子一脸坚毅,衣带规整,一举一动间很是果敢,一看就不是纨绔之流。

待得大家坐定,鲍丹和于勇开始介绍起自己的小子来。

鲍丹介绍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鲍信,字允诚,今年十七岁,正在太学就学,最近刚好回家休沐。鲍信身穿青色儒服,一脸清秀,眼睛很大,满脸微笑,坐得工工整整,一看就是宽厚刚毅之辈。二儿子鲍韬,十三岁,和鲍信很像,只是显得有些文弱,还没有取字。三儿子鲍忠,现年八岁,和鲍信、鲍韬不一样全身胖嘟嘟的样子,自小就有一身匪气,一看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小鬼。

所谓休沐,就是休息洗沐,犹休假。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这也就是“休沐”一说的来历

于勇介绍了自己的儿子于禁,就是淳于琼早就注意到的那个一脸坚毅,衣带规整,一举一动间很是果敢的小子。于禁现年九岁,还没有字。

王匡和胡母班的儿子都还很小,都没有带过来。

淳于琼、典韦自然和几位公子又是一番见礼,然后就坐在那里乖乖地听大人们吹牛打诨,互相吹捧,一帮小子自然听得无趣。

在淳于琼的提议下,为了更好地让小子们多亲近亲近,除了已经成年了的鲍信外,其他小子都被允许到院子里去交流。

东汉男子成年的年纪是十六岁,女子的成年年纪是十五岁,而且都是虚岁。这也是因为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低劣,加上人口不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够,而且那时候缺医少药,人们的平均年龄也才三十五岁左右,所以,只能够把成年年纪提前。

在淳于琼的带领下,五位小子们到得院子里。鲍丹的院子也不小,大概有四方都有七八丈宽,在院子东边有一颗大枣树,看年纪应该有上百年历史了,树长得非常茂盛,基本上遮住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院子,树下有石几,正是一个躲避阳光的好玩处。五位小子坐在枣树的几上,开始聊起来。

“淳于琼,我听说你是个小才子,我们学堂的先生还教我们读过你的《鹅》诗,这个真的是你写的吗?”鲍韬坐在淳于琼旁边,有些不相信地问。

“我们先生还教过我们《草》诗、《小池》诗,我也不相信是你写的,你是不是抄的别人的啊?因为你也和我差不多大。”鲍忠在那里附和道。

于禁听了鲍氏兄弟的话,也是一脸怀疑地看着淳于琼。

不等淳于琼回答,典韦先开口了,典韦这一个半月以来,和淳于琼朝夕相处,最是佩服淳于琼。道:“我琼哥才不会抄别人的诗文呢,我琼哥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武艺高强,力大无穷。”

“小子,你说诗文不是抄的,我不好验证,但是你说淳于琼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我才不信,看他那个身板,会有多大力气。”鲍忠不信道。

“我说琼哥力大无穷就是力大无穷,琼哥的力气比我的都大。”典韦忙解释道。

听了典韦的话,鲍家兄弟忍不住的大笑起来,笑声中满带嘲讽,于禁也站在旁边面带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