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淳于三国
3255100000082

第82章 一条龙

淳于琼等在太史慈家里呆了一整天,直到吃过晚饭后才回到客栈,这一天的时间里,五个少年和太史慈一起聊人生、聊梦想、聊武艺,都很开心。

特别是太史慈,感觉自己在和淳于琼等的聊天中,了解了很多自己原来想也想不到的东西和道理,虽然很多东西和道理,年仅十岁的他还不懂,但是他觉得很新奇,暗暗地将这些东西和道理记在了心里。

而坐在旁边听的太史慈母亲,则感觉更深,她深深地被这些少年给折服了,她觉得这些少年时如此的优秀,相信,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少年正如他们所理想的那样,一定会成为一代人杰。她为自己的儿子太史慈有这样一群少年做兄长、做朋友、做师兄而感到很是高兴,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李丹等少年也在和太史慈的聊天中感受到了太史慈身上的不凡,他们越来越认可起太史慈来,觉得自己来一趟太史慈家真是来对了,他们也为自己未来的战队中有太史慈这位兄弟而高兴。

淳于琼在回到客栈后,就亲笔写了两封推荐信,一封送给郑玄,一封送给李彦和童渊,并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李丹等人的推荐信,安排人专门送了出去。

众少年们吃过早食,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而太史慈和他母亲则在淳于琼等离开的第三天,就被李彦派的人给接到了李家村,住进了英雄楼。李彦正式收下太史慈为入室弟子,而太史慈母亲,则协助起李彦和童渊夫人,做起来李家村的教书匠来。

李家村所有童子在年满六岁后都必须要学习的建议是淳于琼到达李家村的第二年提出来的,他提出来后,一下子就得到了李彦和童渊及他们夫人及全体李家村村民的支持,为此,还在离英雄楼不远的地方,专门由淳于琼设计,建造了李家村村学。因为李家村缺乏合适的教师,李彦和童渊夫人就亲自担任了老师,淳于琼在李家村的时候,也是经常去给李家村的学生上课,而且他将自己交给典韦等小子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拿了出来,作为李家村的启蒙教材。

因为大家都还同路,所以,少年们都在一起,经过东莱郡,到达北海郡。

这一日,大家到达了北海郡营陵县,孙乾家是北海营陵县大族,原来孙乾想要求所有的少年居住在自己家里的饿,但是淳于琼等考虑到自己的人数众多,都住在孙乾家里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都住在客栈,等休息一日后,众小子再去拜访孙家。

孙乾看到自己苦劝无果,只好喝大家约定后日在家里宴请众少年,就匆匆地赶回家里了。尽管孙乾是所有少年中离家求学最近的饿,但是他为了保持和所有少年行动一致,也是八年没有回家,现在到家了,自然很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去。

淳于琼看着孙乾的背影,想起原来的历史中,孙乾一直是刘备的铁杆支持者,跟随刘备流亡四方,是刘备早期重要的使臣,最后在刘备进入蜀中后不久病逝。从孙乾的经历来看,孙乾绝对是一个有眼光,有能力,而且很忠诚的人。淳于琼很想知道经过他交往八年的孙乾,是否还会随着刘备而去,成为刘备的忠诚手下。

淳于琼在客栈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在吃过早食后,就和典韦、赵云、李丹、童飞、刘琰、崔琰六人一起到营陵县闲逛。大家一路行来都是如此,毕竟淳于琼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觉得很有道理,都在践行淳于琼的这种理论,每到一个地方,都停留一下,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营陵县不大,但是因为是进出后世山东半岛的咽喉之地,地里交通比较重要,所以还算比较热闹,城里人来人往,南来北往的很多特产在这边也有销售。

淳于琼等七人逛了一上午了,吃惯了三餐的少年们,加上又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觉得有点饿了,就近找了一间酒肆,因为吃惯了淳于琼引领的美食,再吃这些店里的食物就没有多少胃口,所以就点了几个简单的菜,吃起午餐来。

当大家吃饱喝足后,看到外面正午的阳光比较刺眼,就坐在酒席上小声地聊着天,准备等太阳暗一些了再去逛。

这时,只见旁边桌子上的的四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也吃完了饭,正在谈论着淳于琼。淳于琼等刚好坐在他们后面,刚好将他们话听得清清楚楚,对于这种情况,淳于琼等已经习惯了,毕竟一路行来,他们听到过太多人谈论着淳于琼,对于这些谈论,淳于琼和众小子也只是笑笑而已。淳于琼在八年前写的九诗一文后,就在康成书院跟随郑玄学习,在这期间,除了《父母心》和《躬行》两首诗文传出后,就再也没有传出什么诗文,大家都以为淳于琼又是一个方仲永。但是,淳于琼这次学成归家时,刚告别郑玄,就做了两首很是不错的诗文,一首诗《别康成》,一首就是《送别歌》。

原本淳于琼不打算去打扰他们的,但是在听到几个人的话后,却来了兴趣,仔细地打量起这几个人来。

只见一个身高八尺,眉毛长得很美,稍微有些胡须的青年道:“子鱼、根矩、子羽,你们听听淳于琼先生写的这首《别康成》,写得多么形象啊,真是好。你们听我背出来啊:

淳于骑马将欲行,

忽闻路边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康成送我情。

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康成送我情啊,将淳于琼先生和康成先生的感情写的酣畅淋漓啊,妙啊!”

另一个长相儒雅,但是穿着比较简陋的青年道:“幼安、子鱼、子羽,你们也听听我背诵《送别歌》这首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我可以肯定,这首《送别歌》一出,一定会成为以后送别的必吟唱的诗歌之一。”

另一个将自己收拾的额外干净的青年,道:“有很多人,都说淳于琼先生是又一个方仲永,这两首诗文一出,估计那些人都得自己打自己嘴巴了啊。我有一种感觉,淳于琼先生这次学成归去后,他将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的诗文。”

另外一个长相普通,但是很有威严的青年道:“据说淳于琼先生比我们都年轻,能够写出如此多优美的诗文,可是让我很是向往见他一面啊,听说他最近就会经过营陵县,就是不知道具体日子,如果知道的话,那我们去见见他就好了。”

其他三人也附和着他,连连称是。

淳于琼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泛起了很大的感想:幼安、子鱼、根矩、子羽,这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条龙和东吴都乡侯吗?这可都是牛人啊,今天既然遇到了,那我怎说都要结交一番啊。

所谓“一条龙”是指华歆、邴原、管宁,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东吴都乡侯,是指是仪。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去世后,谥敬侯。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汉末魏初时名士,东汉末官吏。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任为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管宁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氏姓论》。

是仪,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本姓“氏”,因为被北海相孔融嘲笑“氏”字是“民”字无上,所以改姓“是”。仕东汉、东吴两朝,早年曾在本县营陵县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东吴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进封都乡侯。年八十一岁时病逝,死前要求节葬。孙权曾经因他而感慨: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