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32696500000032

第32章 石油基地争夺战——伊拉克和伊朗签订《阿尔及尔协定》

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战飞机突然超低空扑向伊朗境内,对伊朗的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进行空袭。轰隆的飞机声和震耳的炸弹声,揭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以闪电战的方式,首先摧毁伊朗的空军力量。空袭过后,伊拉克5个师近10万大军的地面部队,在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向伊朗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坦克和重型装甲车的引导下,经过精心准备的伊拉克军队,攻势凌厉,一周内深入伊朗境内15到30公里。

伊拉克军队进攻的重点是南路,意图夺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这两个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邻近波斯湾,伊拉克夺而取之可以保证本国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线的进攻遭到伊朗人顽强的抵抗,伊拉克军队经过15天的浴血奋战,才攻占霍拉姆沙赫尔,而阿巴丹则久攻不下。

雨季到来后,双方进入僵持状态,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81年1月,伊朗开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复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击战中获胜,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围困。进入1982年,伊朗的反击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复霍拉姆沙赫尔,歼灭伊拉克军队3万余人。

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迫使萨达姆于6月中旬宣布单方面停火,并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呼吁举行谈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断然拒绝。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两国有着1000多公里长的陆上边界,南部100多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是两国的界河。这条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湾的惟一水上通道,盛产石油的伊拉克需要这条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长期主张整条河道都是它的领土,而伊朗则坚持河流的中线才是两国的边界线,双方为此争执不下。1975年3月,双方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签署《阿尔及尔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的边界,伊朗则答应将其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作为补偿。

协定签订后,伊朗一直没有履行协定,拒绝交给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极为不满,1979年公开要求废除《阿尔及尔协定》。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该协定。

除了边界纠纷,两国关系恶化还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鼓吹向外国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公开号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建立伊斯兰什叶派国家。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资金。

伊拉克对战争做了长期充分的准备,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实力颇为自负。而伊朗在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后对原军队中的将领进行了清洗,使伊朗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萨达姆认为伊朗必定不堪一击,用武力解决两国边界纠纷的时机到来了,于是发动了对伊朗的突然袭击。但交战的结果却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伊朗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给伊拉克以沉重的打击,伊拉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伊朗决心不给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机会。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发动代号为“斋月行动”的战役攻势,目标是攻占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对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巴士拉,将给伊拉克以致命的打击。12万伊朗大军于7月14日凌晨越过边界,突破伊拉克防线,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围布置了壕沟、铁丝网、地雷和坚固的地下工事,有10万大军、近2000辆装甲车和300门火炮防守。双方展开惨烈的厮杀,死伤惨重。战至7月30日,伊拉克为取得战场优势,向伊朗军队发射化学炮弹,造成伊朗军队的混乱和溃败,迫使伊朗中止本次进攻。在半个月的战斗中,双方约有3万人丧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曼达利发动进攻,两次均被伊拉克击败。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攻势。在这场代号“曙光”的进攻中,伊朗出动15万军队,空军、坦克兵、炮兵与步兵协同作战。伊拉克也集结了10万人的兵力,顽强抵抗伊朗的进攻。战斗持续了11天,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发动“曙光1号”、“曙光2号”攻势。7月底,伊朗发动“曙光3号”攻势,第二次围攻巴士拉。伊拉克为了保卫巴士拉,再次对伊朗军队使用化学武器。

两伊战争在拉锯状态中进行着。伊朗的不断进攻虽然没能摧毁伊拉克的军事力量,但是萨达姆还是忧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万人口,而伊朗则有5700多万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经受不起长期的消耗战。萨达姆决定改变战略,放弃一年多来的被动防御战,采取袭击伊朗油轮的办法,打击伊朗的经济。

1984年3月,伊拉克袭击了前往伊朗装油的巴拿马油船。伊朗马上还以颜色,袭击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轮。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国船只遭到两伊的袭击。

同时,伊拉克又发动袭城战。1985年3月,伊拉克出动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军事目标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飞机和导弹还击了巴格达。

为了彻底摧毁伊朗的经济,伊拉克于1985年8月15日出动轰炸机,对伊朗的哈尔克岛进行轰炸。该岛是伊朗的石油输出中心,占当时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额。伊拉克飞机在岛上倾泻了大量炸药,岛上的油轮码头和输油设备遭到极大破坏。9月初,伊朗派飞机深入伊拉克领空,摧毁了伊拉克的一处石油设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动10万大军,对伊拉克南部发动“曙光8号”进攻,攻占了伊拉克东南端的法奥半岛。2月下旬,伊朗继续发动“曙光9号”攻势,又攻占几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战斗中,双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3万多人的伤亡。

从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连续发起10次代号为“卡巴拉”的攻势。发动于1987年1月的“卡巴拉5号”攻势,伊朗出动了20万大军进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万大军应战,这是双方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双方的袭船战和袭城战也没有停息,并且愈演愈烈。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动几千架次飞机,对伊朗的数十个城市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客气,向巴格达发射了大量导弹。双方的城市、建筑物顿时化为废墟,无数平民流离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轮遭到两伊袭击。

两伊的持续战争,造成海湾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国际社会一再呼吁两国结束冲突,联合国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598号决议,要求双方停战谈判。美国战机还曾直接与伊朗舰艇交火。

时间进入1988年,伊朗再也无力发动攻势,伊拉克趁机于4到6月对境内的伊朗军队发动猛攻,收复了被占领土,使双方边界恢复到1980年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了。

这场战争造成两伊两败俱伤,双方伤亡人数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都受到巨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