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32766700000036

第36章 抱团打拼才有竞争力

老实人:市场竞争激烈,规模小,资金少的企业很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打压,竞争力量不足,在市场上很难取胜。

温州人:单打独斗不是办法,在市场上抱团打拼才有竞争力,抱团才能将市场做大,做到小鱼吃大鱼。

温州商人之所以成为市场的幸运儿,无论走到哪里,就商机无限,财源滚滚,离不开它那独具温州特色的抱团经济。团队作战,使得温商们在激烈的商战中极具竞争力,占据了最大优势。

在温商“走遍天下”经商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抱团打拼”这四个字。所谓“抱团打拼”,就是温州人利用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抱成一团,互相帮助的精神。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由族亲、朋友、乡邻编织而成的。抱团打拼,从整体上提升了温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代在世界各地,几乎都能看到绵延数十里驻扎着成百上千家温州店铺的情形。尤其是抱团拼搏于欧洲市场的温州人,他们的强力打拼让犹太人输得心服口服。

面对大量温州人的猛烈攻势,犹太人在法国的商业地位开始动摇了。他们开始渐渐地出卖店铺给温州人,后来畅销的温州货势不可挡,犹太人干脆在店里也写上了中文。犹太人怎么也不明白,温州人为何如此强势?

原来只要有人要开店,温商的亲戚朋友就会解囊相助。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温州商人会不断地从家乡找来亲朋好友一起做,所以很多人出来的时候孑然一身,回乡探亲时已经是妻儿亲戚十几口人了。

温州人凭着最乐于称道的群体团结优势,他们在当地把店铺从小路开到了大路,从小街开上了大街,进而形成发散式集市。接着,温商们又以高价买下了周边所有的咖啡店、洗衣店、面包房等都用来做服装批发。这样规模的服装集散地,使温商们在当地极具市场冲击力,能底气十足地参与市场竞争。

温商中很少有人吃独食,常常是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有利可图,就赶紧让亲朋好友一起做,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挣钱,会立即招呼亲朋同往。如果远在欧洲的温州商人像闲散的“兵勇”一样,各自打拼,很容易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而当这些“兵勇”疯狂地聚到一起,齐心协力,要将市场做大做熟时,紧紧抱在一起的团队就发散出了巨大的能量,取得了在经营项目上的绝对优势,而且局面让人瞠目结舌。

在温州人看来,商场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一对一的,抱团打拼不仅分工明确,合作紧密,而且能产生强大的力量。疯狂的温州人还利用“抱团”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信息网络。

西安莲湖区大街有一座南方印刷标牌礼品城,商户中有三分之一来自温州。开发该礼品城的黄克宁、张玉明和侯传进都来自温州。他们抱着“为家乡礼品行业发展多出一分力”的想法,聚到了一起。

1992年,张玉明在亲戚的帮助下,带了几位老乡来到西安,成立了张玉明标牌厂。经过10来年的发展,张玉明渐渐认识到“在西安,礼品生产的有关配套条件不够齐全。”他认为平阳老家的“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更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在2004年,张玉明放弃了在西安的生产企业,开发起销售市场。

侯传进的想法与张玉明不谋而合,他加入到了张玉明市场开发的行列中。他觉得,“苍南是‘中国印刷城’,也可以作为西安印刷业市场的一个大型‘生产车间’,拓宽市场的同时也会增加老家企业的产量、产值。”

黄克宁也放弃了自己的礼品生产企业。但他并不可惜,“以前,由我们各自的企业单独来满足西安的礼品生产需求,实在有些吃力。礼品城,其实是对这里礼品市场资源的整合。”现在,他们三人除了管理市场外,每天的任务就是采集样品、联系客商,遇到难度较大的订单还要跑回老家指导、帮忙。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温州老乡,通力合作,毫无保留地交流经商之道,准确地把握了市场,让人于平淡中见惊奇。可见,呼唤朋友、抱团做生意的温州商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抱团精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在抱团打拼的过程中,温州人互助互学、相互策应、团结一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艰苦奋斗,这不仅为他们的经营事业带来了便利,而且这种团队精神还为温州人打造了一艘在商海搏击中乘风破浪的方舟。他们驾驶着这艘方舟,攻城略地,无往不胜,大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

在动物世界中,狼的生存要依赖群体。它很少单独作战,总是集体出击,就连比狼威猛强大的狮子、老虎,也会成为狼群的猎物。俗话说的好,“猛虎难敌群狼”。狼之所以能够野蛮地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群起而攻之的野蛮战术。在残酷的商战中,也是如此道理。

一个带出几个,几个带出一片,温州商人疯狂抱团,虽然做着“同行生意”却从不伤和气,反而是互相帮助,关系融洽,共同打拼,开拓市场。“抱团打拼”把单个的温商团结为一个商海“巨人”,这不仅有利于资源、信息共享,为企业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还有利于快速占领市场,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疯狂语录:

温州商人和全国商人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最初他们都是被逼出来的,现在他们非常团结,他们在温州抱成一团做大一种商品,走出温州他们抱成一团做活各种生意。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兼美特斯邦威名誉董事长的马津龙,5.善于合作,甘于分享

老实人:做生意就要单干,不要与人合作,省得赢利之后,手里的钱还没捂热就要拿出去分给其他人一部分,赚钱就是给自己呢,凭什么还要分给别人。

温州人:我有利,你无利,生意不成;我小利,你大利,生意不干;我大利,你小利,生意不长;我大利,你大利,生意不败。经商的人和人合作,好处不能独吞。

现实中,许多商人都目光短浅,做生意只图眼前利益,每次赢利都想独吞,这样往往因小失大,失去了长远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再也没人愿意与自己合作。真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经商切忌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

而在温州人的意识里,商人做事应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对经商之人来说,好处是不能独享的,好事也不能吃干抹净,要学会分给他人一杯羹,做到了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合作。在他们看来,一个有远见的商人,从来都不是一个费尽心机考虑如何吃独食的人,而是一个想方设法让合作者赢,从而达到自己赢的目的人。事实证明,这类人总能笑到最后。

苏商和浙商同是中国社会的两个商业群体,而浙商中最出名的是温州商人。当年,他们走的都是自产自销的道路,也就是在自己家里开个小作坊,然后自己背着廉价产品在全国各地推销。两者相比,苏商的发展基础要好一些,按照常理,它完全能成为富甲全国的商贾名流。可如今国内的小商品市场几乎都是温商的天下,他们甚至在国外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苏商却在竞争中惨败,几乎退出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为什么呢?

一位来中国淘货的巴基斯坦商人道出了缘由。他毫不客气地说,只要有钱赚,温州商人无论生意大小都愿意接。质量很不错的高档精纺袜,3.5元一双,只赚1分钱也肯卖;而和苏商谈生意,同样的袜子,他们不仅要计算自己能赚多少,还要计算别人能赚多少,看到大头的利润被别人赚去,就觉得自己吃亏了,跟客商讨价还价,无论如何也要让对方吐出点利润,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生意都跑到温商那里去了。

温州商人曾经为自己算过这样一笔账:温州陶山镇的袜厂如果一年销出的袜子超过70亿双,平均每个工厂每月销出70万~80万双袜子,即便每双只赚1分钱,也会有7000元到8000元的利润,一年下来就能赚将近10万元。

数字不会撒谎,成天想着算别人的账,不要忘了静下心来好好算算自己的账。苏商不屑于微利生意,而温州商人却在乎每一笔生意,甘愿与人分享利益。正是利润微薄的生意,让温商培育出无数忠诚的合作者。让对方在有钱赚的情况下,温商们自己的财富也积少成多,慢慢成为富翁。

有些人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往往是失去了合作伙伴,丧失了长远利益。而温商成功的秘诀恰恰就是把自己的利益与人分享,有钱大家一起赚,不计较别人赚多自己赚少。

陈敏曾是温州庄吉服饰公司前董事长,他说过一个“如何不花一分钱开店”的奥秘。

他说:“目前遍布全国的1万多家专卖店是温州服装深入市场的捷径。我们的办法是利用在外经商的温州人的资本发展专卖店,惠而不费。以庄吉集团为例,目前除了在温州本地自建3个专卖店以外,没有为营建其他200多个外地专卖店掏过一分钱,但却从近年的专卖店加盟费中取得了500多万元的收益。如果要自己建立这样一个经营体系,一间专卖店至少要投入50万元,200家就需投入1亿元,这是庄吉集团绝对承受不起的。”

于是,庄吉集团与无处不在的温州商人寻求了合作,他们为庄吉品牌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陈敏介绍说:“只要做好广告、品牌响亮,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区域代理制,就会有温州老乡主动上门要求承揽某一地区的代理权,并主动斥资建立专卖店。他们往往熟门熟路,很容易打开市场,无需生产企业自己去操心。”

企业由此获利的同时,庄吉集团也没有忘记与他们合作的代理商。陈敏感慨道:“我们不会亏待了同乡。产品毛利的50%都由代理商赚取。”

温州的庄吉集团走了一条风险小、收益好,具有温州特色的服装推销之路。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让代理商分享了集团的商业盈利,成为他们愿意卖温州服装的内驱力,而且对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善于分享,甘于合作”的路子,让企业塑造品牌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可见,在商业活动中,商人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合作,并期待下一次的合作。

温州商人,绝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跟别人争斗,那样的商道太狭隘了。温商们懂得在商海中要与他人分享的乐趣,无论是对客商、合伙人,还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们始终以开放、公平的心态迎接愿与自己合作的人,与其共生共荣。他们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会将利润分给他人,这不但没让自己损失,还会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将合作伙伴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经营战略,吸收到了自己体内。

疯狂语录: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亚洲富商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