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32766700000006

第6章 为钱走遍天南地北

老实人:能在自己家乡做个小生意赚点小钱已经不错了,天南地北的跑太不安定了,没有安全感。

温州人:商者无域,要想赚钱就不要怕走南闯北,在家乡不能实现致富那就要走出去,外面有更多的机会。

自古温州人就以外出经商为荣,而且外出绝无漂泊的感觉。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为的是出人头地,赚钱养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温州人几乎都在十万人左右,有的还超过十万人。温州人遍布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皇城根下,黄浦江边,长白山麓,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温州人在商场上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他们经商的时候不管哪里,只要有钱赚,就会欣然前往,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商场上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

为了赚到钱,温州人并不把自己关在家中,而是无所顾忌的走南闯北,他们有着超乎一般商人的果敢,他们用事实证明了比犹太人更能够闯荡。天南地北地做生意,体现了温州商人生意无禁区的思想。

德力西集团的创始人胡中成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神话。他的成功也是离不开敢于闯荡。

年幼时期的胡中成过着艰苦的生活。家庭的困苦迫使胡中成很早就辍学了。他的父亲要求他一起学裁缝,胡中成也只有无奈顺从,但是,做裁缝并不是胡中成的志向,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无奈的命运。

过了不久,柳市掀起了男女老少到全国各地跑供销,推销电器的热潮。然而,就是这次的机遇改变了胡中成无奈的命运。他开始暗暗憧憬自己走南闯北跑供销的场景。

只有十几岁的胡中成并没有出过远门,家人听说他要外出很不放心,都不同意他的选择,但是家人的反对并没有打消胡中成的信念。他还是费力说服了父亲远离家乡当起了供销员。

事实证明胡中成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的胡成中已经成为了高级经济师。他把德力西在创业时产值仅1万元的小型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五位,创下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被新闻界誉为“创新少帅”。

倘若当时胡中成向命运屈服,没有尝试着走出家门,外出闯荡,那么就没有现在的德力西集团,也就没有胡中成创业的这段佳话。

像胡中成一样四处闯荡的温州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北京城里有个遐迩闻名的“浙江村”,虽然名为“浙江村”,但基本上是以温州人为主体,他们散布在火车站、五道口、沙窝和大郊亭,呈星状围着整个北京城。

蜚声海外的“101”毛发再生精发明者、人称“红色大亨”的亿万富翁赵章光,饮誉海外的“中国阿信”徐小英,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出来的纽扣老板群,还有来自乐清柳市的电器电子大王,来自苍南金乡中国最大商标城的商标大王等等都是从温州走出,在北京立足的人,他们不畏艰难,依然走出家乡,闯荡于五湖四海,成名于海外。

温州人的这种天南地北的闯荡精神在于他们的积极进取,为了赚钱不计较付出。不光是年轻人有着这种精神,就连老年人也都在这个行列之中。

20世纪80年代,温州平阳有一位老太太,她看到家乡人外出收购兔毛能赚钱,她也坐不住了,就走出了家门。

这位老太太一不识字,二不会说普通话,于是,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她请人写了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上写着:“我要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分别装在左右两个口袋中。

没想到,就是凭着这两张纸条,老太太竟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成了当地收购兔毛发家的万元户。

还有一个老太太同样也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但是她却敢于闯进城市大大小小的机关单位,推销自家作坊生产的小商品。

这位老太太同样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每到一处,她总是先伸出右手,只见掌心上写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引起别人兴趣的同时,又亮出左手,上面写着:“买我的产品,给你20%的回扣。”

老太太凭借着神奇的左右手,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产品,拿到了一个有一个的订单。

在温州这个小部落里,有太多这样敢于闯荡的男女老少们,他们看到赚钱的机会就勇敢前往,不管跋山涉水还是历尽千险,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对他们来说,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脚步。只要有钱赚,他们就可以不辞辛劳,奔波于世界各地。温商能挣大钱,与他们这种不受地域限制的商业思想有很大关系。

商人将自己封闭起来必然没有出路。一个商人,应该追随市场的趋势前行,同时走遍天南地北,还可以让商人见多识广,帮助他们熟悉各地市场行情,结交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对商人来说,更多的机会需要走出去才能发现。虽然商机无限,但只有通过闯荡才能真正把握住。

疯狂语录:

门面我不租了,听说莫斯科的生意好做,我要到莫斯科去卖烧卤了。

——一位60岁的温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