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103

第103章 汉武帝与“太一”

汉武帝是汉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领域,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使国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祭祀方面,包括雍郊五畤的制度化,以“太一”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广立官方神祠。

古代帝王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都要虚构一套君权神授的神话,这种观念在历代百姓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历代300多个封建帝王中,最信鬼神的要数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求得神君

汉武帝刘彻是个非常重视对鬼神祭祀的人。他即位不久,就前往当时汉代的祭祀中心雍县,隆重地举行了祭祀五位天帝的郊祀仪式。从此以后,他经常每隔三年就前往郊祀一次。

汉武帝曾经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观。这位神君本来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为儿子夭折,悲哀而死,显灵于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里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都曾经前往祭祀,她的后代子孙也因此而地位尊贵、声名显赫。到武帝即位后,用隆重的礼仪将神君迁徙到宫中供奉。据说当时能听见神君的说话声,但见不到她本人。

“太一神”

亳县人薄谬忌曾经把祭祀太一神的方法上奏朝廷。他说:“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太一的辅佐神叫五帝,就是五天帝。古时候天子于春秋两季在东南郊祭太一神,用牛、羊、猪三牲祭祀达七天之久,筑祭坛,祭坛八面开有通道,供神鬼来往。”

于是武帝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太一神祠,祭坛仿照薄谬忌所说的太一坛建造,分作三层,五帝的祭坛各自依照他们所属的方位环绕在太一坛下。祭坛下的四周,作为祭祀随从的众神和北斗星的地方。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进牛的腹腔中,再把猪塞进鹿的腹腔中,然后放在水里浸泡。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猪,都只用一头。祭太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绣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礼服颜色各按照五帝所属的颜色,祭日穿红衣,祭月穿白衣。

武帝从此开始在郊外祭祀太一神。祭祀的时候坛上布满火炬,坛旁摆着烹煮器具。一次,主管官员发现祭坛上方有奇异的光芒出现。太史公和祠官宽舒等就建议说:“神灵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禄的吉祥预兆,应该在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坛,用来宣扬上天的神明瑞应。应让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腊月间举行祭祀。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武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命令太祝每年都专门去祭祀太一神。

由于郊祀在论证皇权合理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汉武帝时期对郊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频繁地举行郊祀典礼,而且对郊祀制度本身加以重新建构:在郊祀体系中增加了对地神后土的祭祀内容,用太一神取代五帝,完成了郊祀至上神祗的演变。郊祀主神由五帝变为“太一”,这是汉武帝时期郊祀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武帝自圆梦

汉武帝在位近50年,其后半生除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穷兵牍武之外,其大部分精力基本上放在了圆他的神仙梦上。但辛劳奔波了半生,始终没有见到神仙。

在一次祭祀地神之后,汉武帝接见群臣,语气深深地说:“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狂妄悖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如今已是后悔莫及了。”官拜大鸿胪之职的田千秋奏道:“很多法师都在谈论神仙之事,却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功效,我请求皇上将他们一律罢斥遣散。”于是各地等候神仙降临的法术师等全部被罢黜。

此后,汉武帝每当谈起此事,就对群臣叹息说:“都因我往日愚感,才受了法术师们的欺骗。天下哪里有什么神仙,全是胡说八道!节制饮食,服用药物,也不过是少生些病而已。”汉武帝因田千秋一句话得以感悟,使汉武帝自己为自己圆了他的神仙梦。而田千秋一句话使汉武帝感悟,被汉武帝擢升为丞相,封为富民侯。

延伸阅读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从青少年试点开始博览先秦诸子著作,对《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的钻研特别刻苦,很快名声大震,被汉景帝任命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元光元年,汉武帝诏令“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3篇,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并推崇的儒学,不同于先秦的儒家学说。他兼融诸子博采众说,吸收了法家的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出了君为臣纲的理论。摒弃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一套,授法入儒,将礼治同法治结为一体,主张刑德相辅恩威并施;吸收了阴阳家的德运说,为君权神授说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间某些神仙方术的江湖骗术;汲取了道家清静致治说,衍化为轻徭薄赋思想,摒弃了它的无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为思想。可见,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据当时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学,是一种融会贯通各家学说得比较完整的封建专制理论,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