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107

第107章 梁武帝以佛治国

在历代帝王的影响下,佛教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佛治国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萧衍即是这样。由于梁武帝以最高权力来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几乎把佛教提到国教的地位。

梁武帝萧衍以佛化治国,一时上行下效,全国崇佛。梁武帝崇佛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梁武帝舍道归佛

南朝佛教发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历四帝56年,以武帝萧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迹最为突出。

萧衍是兰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字在右手,曰‘武’。”萧衍称帝前本信道教,当了皇帝后,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开始改信佛。梁天监三年,他召集僧俗20000人在重云殿集会,正式宣布“舍道归佛”。梁武帝不但自己发愿信奉佛教,而且要求王公贵戚乃至平民百姓都要信佛。由于梁武帝以最高权力来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身体力行提倡佛教

梁武帝归信佛教之后,便大兴佛法,修建寺院,广度僧尼,研究佛学,注《经》数百卷。他还讲经说法,启建水陆法会,提倡忏法,设无遮大会,普行布施。他生活简朴,日中一食,俨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当“白衣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终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见,他才放弃这种想法。尤其萧衍讲经,更是开创了皇帝讲经的先例。

萧衍根据《梵网》、《涅槃》等大乘经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体力行,也命令全国僧尼遵守。为此,他专门著文阐述佛教徒应当吃素的道理。他的这一禁令,是强制性的,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千百年来,汉传佛教徒不仅改变了自古以来吃三净肉(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的肉,称为三净肉)的旧习,而且素食竟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

四次舍身同泰寺

萧衍最喜欢玩“出家秀”,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亲自执役为僧众服务,每次由群臣以一亿万钱奉赎于“众僧默许”后还宫。时人称之为“菩萨皇帝”。

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的惊世做法,一方面扩大了佛教的声势,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带头兴起了信佛的热潮,另一方面通过群臣用一亿万钱奉赎回宫,这样充实了寺院的经济基础。

总之,梁武帝对佛教一方面身体力行,一方面大力提倡。梁武帝对佛教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全力地给予支持,在佛教的理论研究和行持上,他始终起着带头的作用。

正是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从而使南朝佛教至梁武帝时达到鼎盛,为以后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和宗派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延伸阅读

一苇渡江的故事

由于萧衍是笃信佛教的帝王,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所以他在见到印度高僧时也很自负,他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解,达摩一见不契,即渡江北上,但江上没有船,达摩便在江边拔下一根芦苇,投入江中,飞身踏上过江而去。这就是“一苇渡江”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