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2936200000016

第16章 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曹坤华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加快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北海当前面临着绝无仅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的日益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以及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北海的区位优势、出海通道功能和桥头堡作用将日益凸显,在广西—东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大形势下,必须抢抓有利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措施,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一、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所谓产业转移,是指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供需或发展战略发生变化,导致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看,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经之途;另一方面也为欠发达地区完成原始积累、走上经济腾飞创造难得机遇。

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内在驱动所然,大势所趋,具有周期性、持续性和不可逆转性。在一定条件下,产业转移可以极大激活接受转移地区的生产要素,促使该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甚至创造一个新经济体。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60到80年代,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较快地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性产业向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过渡,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神话,就是当时产业转移的巨大成果。而在此之后,迈入市场经济行列的中国又成为承接上述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对象,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良好的基础、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紧紧抓住机遇,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和标志。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西进或者北上,寻求合适的投资场所。以深圳市为例,4000多亿产能的传统产业,包括机械制造、钟表、家具、服装、玩具、皮革、印刷等行业在内,除少量可以通过新技术改造以外,大多数将循经济规律,象80年代的香港、90年代的台湾一样转移出去,或是淘汰关闭。从成因分析,大致是三个方面引发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从政府层面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新一轮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而本地一些中、低档次企业耗用大量资源,阻碍支柱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缓慢,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其转移出去以腾出空间;从企业层面看,近年来东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价格大幅上升,招工难已成瓶颈问题,生产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进行产业转移,寻找合适的发展空间,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企业生存的客观需要;从社会层面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的日益膨胀的外来人口,在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挤占大量的社会资源,加重城镇负担,甚至超出承载能力而引发社会问题。

据有关经济学专家预测,此轮产业转移持续时间不会过长,大致在5年左右。对于迫切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承接产业转移应当遵循的原则

从整体上看,产业转移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是具有必然性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存在选择的余地,但接受什么样的产业是可以选择和甄别的。在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产业转移本身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转入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辐射带动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对该地区市场和资源的占有,即所谓“以市场、资源换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发达地区转移和辐射出去的通常只是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有所接、有所不接”。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提出来的,既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指导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经济上的科学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之上的,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性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手段和载体,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领全局的总纲,在此前提下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差异化发展原则。从当前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看,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布局和统一的规划,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为争抢某一产业、某一项目,无原则地降低准入门槛,甚至打擦边球,借优惠政策之名,行违规操作之实。这不仅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无裨益。因此,必须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以求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攀比造成的恶性竞争,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一般而言,产业转入地区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浮躁心理和功利因素的双重驱动下,容易出现追逐短期效应的行为,不惜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上的短期增长。至于资源的无序开发、过度利用,更是不胜枚举。同时,沿海产业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带来新的环境威胁。在具体承接转移、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思想,尽量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兼顾当地生态平衡,求得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北海作为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以打造宜居品牌为目标,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更要拒绝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协调发展原则。承接产业转移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工业化进程,带来地区经济的嬗变。因此,必须立足长远,根据自身资源、技术特点,尽量承接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产业项目,既要考虑先进性,也要考虑兼容性。产业的引入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都需要一定条件,先进与否是相对而言的,最先进的未必是最适用的,关键要看自身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最协调的才是最好的。

三、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

考虑到地理位置、物流条件、产业配套等因素,北海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还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虽然也在同样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但转移到北海的可能性毕竟要小得多。就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言,北海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毗邻广东的湖南和江西,以及广西区内的兄弟城市。与其相比,北海既有一定优势,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相比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一是劳动力优势。据调查,广东省内的务工人员大多不愿在本省落后地区打工,而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更是抱着既然到了广东,不如去珠三角地区的心理,由此造成广东落后地区劳动力的不足。珠三角企业如转移到省内落后地区,招工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北海剩余劳动力相对富余,招工不成问题。二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受广东全省平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珠三角以外的广东地区工资与土地成本上升幅度比北海大,从成本因素看并不满足产业转移的内在需求。三是城市依托优势。北海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齐全,而且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与大多数广东落后地区相比,更具吸引力。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尽管广东省政府近年来出台政策,采取行政措施,极力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山区转移,但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有企业从珠三角转移到粤北及广东东西两翼,也多为小项目,成规模的大企业迁去的几乎没有。

(二)相比湖南和江西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北海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向东南亚诸国,与越南一海相隔,位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际交流的天然纽带,是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桥头堡。二是港口优势。从总体上看,珠三角传统产业的产品主要在海外,湘、赣均无临海港口,短期内虽可依靠高速公路和铁路,但如立足长远,随着北海港口建设的加快和功能的完善,北海通连世界市场的优势将日渐凸显。三是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北海的行政区划曾经在广东“三进三出”,无论是气候、语言、饮食、习俗都与广东相近,对于以港台为主体的珠三角企业老板来说,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相差无几的前提下,选择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作为产业转移的落脚点,无疑是上上之策。

(三)相比广西区内兄弟城市的优势。客观来看,若论综合优势,北海与区内城市相比并不突出,但如具体比较,北海还是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与北部湾地区的其他城市比,北海城市品位较高、城市功能较完善;与桂东地区比,北海海、陆、空交通体系完备,尤以港口优势最为突出;与桂西北地区比,北海在城市品牌、人文环境、物流条件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具体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北海所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身的亮点。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北海也存在着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如整体上思想准备不足、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尚未完整、承接载体功能有限、体制性障碍仍然普遍存在、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务环境有待改善、产业工人匮乏等等。

四、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海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抢抓机遇,脱颖而出,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环境改善、人才储备、项目推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好准备,夯实基础,方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取得实效。

(一)以积极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目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于2008年获批,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海上东盟的战略构想,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促进产业转移与合理分工。北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纳入这一战略大格局中通盘考虑。尤其是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遵循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又要突出北海特色,发挥北海优势,树立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以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积极“抢接”产业转移。

(二)以降低产业转移的软成本为目标,坚持抓好政务环境建设。市场经济就是侯鸟经济,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商业成本既是引发产业转移的原动力,也是转出产业选择落脚点的重要因素。总体上看,商业成本无非就是两种,即所谓的“硬成本”和“软成本”。硬成本是指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水电等成本,软成本也称隐性成本,包含市场、管理、服务等要素。客观地讲,北海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相比,硬成本方面各有千秋,并无明显优势,也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要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必须在降低软成本上下功夫。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政府、诚信政府,改善政务环境,是降低软成本的重要切入点,是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当务之急。

(三)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为目标,引导推动以商引商、以资源招商工作。现代企业对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对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依赖型也日益加强,是否拥有配套的企业和服务,产业链条是否完整,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砝码。北海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政府要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和服务,辅以相关政策,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商引商、以资源招商是扩大产业转移规模、带动产业整体搬迁的重要手段,必须要有先行者示范,发现北海现实优势所在,成功立足后同行者才会成群跟进,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才可能成为现实。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的成功引进是关键,它将带来一批关联企业的迁入。因此,北海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形成多大规模,取得多大成效,基本取决于引进多少龙头企业。

(四)以造就一支适应承接产业转移需求的产业大军为目标,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劳动力成本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劳动力的素质,将起着更加决定性作用。近几年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技工荒”,一线技工特别是数控、模具、仪表、电子电工、焊接等工种需求短缺,不仅影响制造业产品的质量,也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珠三角地区产业呈现“空心化”的趋势。虽然不能简单类比为珠三角的今天,就是北海的明天,但北海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下,难以适应跨越式大发展的要求,却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因素很有可能继投资软环境之后,成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成为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桎梏。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技能培训,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率为目标,做好其他相关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为做好承接工作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二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尤其要针对投资者关心的物流环境、投资成本等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客观详尽的分析资料;三是做好硬件配套工作,在加快港口、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经济园区等承载平台的建设,增强配套功能,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四是做好项目准备工作,要加强招商项目库的建设,注重项目的包装和推广,以项目为载体,主动寻求合作伙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