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动物、血肉之躯,难免都会有头脑发热,情感冲动的时候。这种“激情犯错”只要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情理上来说是应该原谅的。犯这种错误的人,未必不是贤人,不是能人,你只要宽容了他们,不加追究,保全了他们的尊严脸面,因此而来的激励和感恩之情会使他们更加效力,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爱妃私通,早已为外人发觉。
有人劝孟尝君杀了那个门客,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过了近一年,一天,孟尝君特意将那个与自己妃子私通的门客召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封到大官,而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那个门客本来就做贼心虚,听孟尝君召唤他,以为这下大祸临头了,现在想不到孟尝君给他这样一份美差,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深深地、怀着无限敬意地为孟尝君行了个大礼。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也就对他十分器重。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仁大德,不计臣过。我也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刑马杀羊,歃血为盟,相约齐卫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你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国王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刻撞死在国君你的面前。”
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戕,被卫国国君赶忙上前制止了,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了,就这样,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消息传到齐国后,人人都夸孟尝君可谓善为人事,当初不杀门客,如今门客为国家建下了奇功。汉文帝时,袁盎曾作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又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便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就派人去买来二百坛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士兵们一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顿时成了五百个醉鬼。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大人,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少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脸面之道之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以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话:“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说的正是这种道理。对犯错误不应总是凶狠责罚,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收到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