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攀高枝,人们往往想到那些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其实,有能耐的人也需要攀高枝。攀高枝实际上是成就事业的大捷径,既能节省成本,又不浪费时间,何乐而不为?相反,你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人识你、帮你,那也只能默默努力。不借助有利于向上的阶梯,只能像只蜗牛似的慢慢蠕动,一不小心栽下来,还可能会就此没有了出头之日。中国古代著名谋略家姜尚可谓能力非凡了,就是这样一位有大能耐的人,也照样攀高枝,而且攀得巧,攀得妙,攀出了周国的太师身份和几千年的英名。姜尚又称姜子牙,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纣王无道,荒淫无度,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与此同时,商王朝的诸侯周国迅速崛起,国君西伯昌(后为周文王)励精图治有取代殷商之势。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宫中做过多年吏卒,虽然职低位卑,却处处留心:他看到纣王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纣王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后来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丧生,只好把话咽回肚中,他料定商朝气数将尽,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替纣王殉葬。于是,他决定另攀高枝,改换门庭。当时,西伯昌立志复兴周国,除掉纣王,求贤若渴,正是用人之时。姜尚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便在渭水之滨的兹泉垂钩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姜子牙并非要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待机而行。这一天,姜尚听说西伯昌要来附近行围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
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西伯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在朝歌见过西伯昌。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鱼钩提离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引起西伯昌的好奇。西伯昌问:“先生这般钓法,能使鱼上钩吗?”姜子牙见西伯昌对人态度谦和,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自以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昌。”西伯昌闻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西伯昌的心迹看得这么透彻?定然不是凡人!连忙躬身施礼,说道:“愿闻贤士大名?”“在下并非贤士,老朽姜尚是也。”“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在下就是你说到的西伯昌。”姜子牙装出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不知,痴言妄语,请您恕罪。”
西伯昌连忙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争,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出山,兴周灭商,拯救黎民百姓。”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随即同西伯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西伯昌如鱼得水相见恨晚,回宫之后,立即拜姜尚为太师,倚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姜尚略施小计便攀上了西伯昌这棵大树,跳槽做了周国的太师,倘若他抱定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恐怕到老到死也不过是一名小卒,永无出头之日。像姜子牙这种为实现胸中抱负,成就大业而巧妙地“攀附高枝”,自然无可厚非,这叫良禽择木而栖。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皆有出头向上的本能。因此,应当说攀高枝乃人之常情,但是这种“攀附”应该有“度”,否则为了向上高升而不惜像哈巴狗那样极尽谄媚能事,人格尊严全都不要了,就会让人不齿。《官场现形记》里的瞿耐庵夫人,已经老得成了“脸上起皱纹的婆婆,头发也有几根白了”,居然情愿拜在膝下,认湍制台年方十八的干女儿宝小姐做干娘,究其原因,无非是想攀上这门干亲戚,“少不得总要替我们老爷弄点事情,只要弄得一个好差使,就都在里头了”。像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一般的做人态度是否老实认真的问题了,而是一种严重的人格萎缩和扭曲。即便我们主张为了事业和理想而“攀高枝”,对于这种人也是鄙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