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换个方法做人
32967700000058

第58章 在现有环境待不下去就另辟蹊径

某一个小天地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这里挤满了众多的争夺者时,其生存空间也会更加狭窄,尤其当你力量还不是很强的时候,面对强劲的对手,与其与之拼杀,倒不如换一个环境,另辟蹊径打出一片新天地。早年上海滩的“明星公司”在申城是一枝独秀,无人匹敌。该公司财力雄厚;旗下人才济济,明星如云,独揽影坛2/3的江山。“天一”出道之前,曾有数家小公司欲与“明星公司”分庭抗礼,结果均已夭折,惨败告终。就在“明星公司”横扫影坛,不可一世之时,“天一公司”创立了,成为电影界一匹“黑马”。“天一”对影坛老大“明星”造成了严重威胁,将其业务抢走许多,“明星公司”旗下的明星、导演们均要跳槽,加盟“天一”。很快,“天一”便成为上海滩上电影业新巨头、新霸主!“明星公司”岂能容忍“天一”染指它的电影霸业,更不能忍受“天一公司”取代它的霸主地位。于是“明星公司”当即出面,以它为主,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等五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业公司”,组成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抵制、围剿“天一公司”。其中有一条最为严厉的规定:任何发行商和他们签订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六合”联手出击的计划果然奏效,“天一”腹背受敌,处境堪忧。生死存亡,只在旦夕,莫非“山重水复疑无路”?

“六合围剿”使“天一公司”在上海陷入了困境。然而,邵氏兄弟知难而进,使“天一公司”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它的历史使命,面对业务上的竞争与生存需要,身为“天一公司”营业经理的邵仁枚,深谋远虑,看准了南洋一带华人众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国产片市场,他决心将“天一”的事业向南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南洋,包括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因为封闭保守,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非常落后,寻常百姓生活枯燥单调,缺少娱乐和消遣。而迁移到那里的华裔在南洋人口中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正是“天一公司”决定开拓南洋市场的重要理由。1926年3月,邵仁枚带着三部“天一公司”的影片,只身来到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还没有中国电影,只有大戏院间或放点儿西方无声片。邵仁枚发现这里一家电影院也没有,便立即着手租借戏院,推销影片,然而,大戏院只放西片,小戏院又给“六合公司”绑住,对“天一”封锁。出师不利,邵仁枚没有气馁,他避开对手锋芒,先在新加坡的周边城镇进行放映突破,再杀回市中心,抢夺市场,这一着效果明显,“天一公司”的影片由于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备受欢迎,立即打开销路。“天一公司”的影片,由于邵仁枚具有生意头脑,善于经营,很快在新加坡打开局面,于是,邵仁枚急召远在上海的邵逸夫,前来新加坡共同大展宏图。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离开上海,南下新加坡,从此,邵氏兄弟二人通力合作,致力电影事业。为日后驰名的“邵氏电影王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邵仁枚和邵逸夫的努力下,“天一公司”终于买下了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的“万景台戏院”和马六甲的“一景团戏院”,构成了“天一公司”在南洋最早的院线和发行网络。“天一公司”终于拓展了南洋的市场,摆脱了“六合”的围剿。“天一公司”在南洋的事业越发顺利起来。好事接踵而至,“天一公司”取得了同南洋一带最大的“新世界游乐场”合作的机会。“新世界游乐场”在当地兴隆旺盛,财源不尽,独占星马娱乐业的魁首。

主人黄文达和黄平福兄弟独具慧眼,认定邵仁枚和邵逸夫两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毫不犹豫地同“天一公司”合作,将“新世界游乐场”大胆地交由邵氏兄弟管理。经历南征北战,沐浴商场风雨多年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当有自己的制胜法宝,经商奥秘。他们不负重望,把“新世界”经营得锦上添花,一年下来,获利甚丰。邵氏兄弟挟“新世界”经营得胜的余威,愈战愈勇,捷报频传,又在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太平、槟城、亚罗士打等地相继开出游艺场。在购地建戏院上,邵逸夫有他独到的考虑。他不但购地建戏院,而且还常购进毗连的地皮,待价而沽或供日后发展,邵逸夫认为,戏院总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附近的土地亦将因此而涨价。邵氏兄弟越干越起劲,干脆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继续发展“天一公司”在南洋的事业,“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之初,便果敢抉择,斥巨资收购“大世界游乐场”。如此一来,“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的三大游乐场中已占其二。随后,“邵氏兄弟公司”展开猛烈的收购大战。到1937年,兄弟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使“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游乐场9家,游乐场设有舞台,剧场,每晚可娱乐观众数万人,几乎称霸了东南亚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