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33122300000021

第21章 “山鹰之国”印象记

飞机到了地拉那机场后,我在出关大厅最显眼处看到了一行英文字,译得直接一点就是“欢迎你到山鹰之国”。当时,我的心还真为之一热,因为“山鹰之国”是中国人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前来接机的阿尔巴尼亚朋友告诉我,机场的这句话既不是国家说的也不是政府讲的,而是阿尔巴尼亚第三大移动通讯公司Eagle mobile的一句双关语广告词。在接下来一周多时间里,我乘车在高低起伏的盘山道上转了大半个阿尔巴尼亚,虽然没有看到山鹰,却也真切地体验到了阿巴尼亚的山国特色。但是,我对在阿尔巴尼亚看到的一些现象更感兴趣,因为它们可以说是反映阿尔巴尼亚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

受政党政治掣肘的斯坎德培广场重修

差不多每个国家都在首都的中心广场上展示着最能体现本国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经典之作,阿尔巴尼亚也不例外。在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上,不仅有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骑马持刀的雕像,还有著名的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国家历史博物馆等著名建筑。多少年来,斯坎德培广场几乎就是阿尔巴尼亚的象征。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这个广场的沥青地面已经坑坑凹凹,破旧得不成样子了。我去地拉那时,斯坎德培广场正在重修,斯坎德培雕像周围正在施工,一些工人和几台机械忙碌着,广场秩序十分混乱。用中国人的标准来看,首都的广场是全国人民的心脏,修复它还不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还不得倾全国之力用最快的时间完成?然而,在阿尔巴尼亚却非如此,民主党和社会党这两个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长期以来为修还是不修、如何修而争吵个不停。

社会党是由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1年改名而来,1997~2005年是主要的执政党。民主党成立于1990年底,1992~1997年、2005年至今是主要的执政党。现任总统巴米尔·托皮以前也是民主党人,现任总理萨利·贝里沙则是民主党领袖。然而,社会党人埃迪·拉马2000年以来一直占据着地拉那市长的宝座,2005年他还当选社会党的总书记。画家出身的拉马特别强调地拉那的形象塑造,比如,给灰暗的居民楼刷上鲜艳的色彩,开展城市清洁绿化运动等等。虽然所作所为存有争议,拉马2004年仍被全球网民选为世界最佳市长。

为了改变首都形象并为将来的大选增加筹码,拉马政府力主进行重修斯坎德培广场,2008年1月从科威特那里获得500万欧元专项援助并且通过招标让请比利时的建筑公司设计了修复方案。然而,执政的民主党千方百计地阻止这项工程进行。它提出地拉那市政当局应当先从环境部门得到许可,广场因修复而发生的一些变化也应首先得到文物保护机构的同意。以强硬著称的拉马认为,广场重修工程应当是全体公民和政府当局同心协力,这项技术方面都已做好准备的工程不应受到政治斗争的却阻。于是,2010年3月,地拉那市政当局将斯坎德培像周围圈了起来,强行开工。修复工作虽然开始了,但由此造成的交通混乱和拥堵使两党的争吵更为激烈。由于政党之间的斗争,这项工程进展十分缓慢。地拉那的一份周刊2010年4月18~22日号就登了一篇《因斯坎德培广场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仍在继续》。文章描述了社会党和民主党这两个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政党之间的争论,说真正的难题仍然是两大政党之间的争吵阻碍了重修工作进程。原计划这项工作进行十八个月,而现在因政党斗争要延长得多,据说两年也完成不了。站在这个正在修复的广场上,望着那有数的几台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我感到不解的是,本来并不复杂的事在阿尔巴尼亚为什么就这样费劲呢。

整个国家像个大工地

斯坎德培广场的重修不过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宿影。事实上,阿尔巴尼亚各地大小城市,到处都在建房和修路,用全国都是一个大工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在建的房屋可以分为两类,比较大的可能是宾馆饭店。有青山有碧海的阿尔巴尼亚真地很漂亮,名胜古迹也比较多。为了发展旅游业,许多地方都是在大兴土木,比如都拉斯、萨兰达、克鲁亚、普雷尼亚斯、斯库台等地,许多机械在挖山填海,到处都是浇注好钢筋水泥框架的大小楼房架子,极少数高的有十来层,多数都是两三层或三四层。但是,建完的似乎很少,有些虽然用空心砖砌上了墙,但也多半没有安门窗和进行内外装修。比较小的应当是个人住宅,遍地都是,同样也以未完工的居多。令人奇怪的是,绝大多数建筑就像没有搭完的积木,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也没有准备好的建筑材料,更不见施工的人员,非常像过去中国某些地方曾经出现过的烂尾楼。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近些年来,阿尔巴尼亚的“建房热”一直“高烧”不退。然而,阿尔巴尼人并不是等全部资金到位再动工,而是有了一些钱就开工,钱用没有就停工,等有了资金后再接着建。这便是阿尔巴尼亚特色的“烂尾工程”到处都是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巴尼亚的公路状况总体上说并不是很好,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虽然都有,但不多。许多公路都是双向单车道,而且路面较差。即使是稍宽一些的路,标明行车线的也很少,行车秩序比较乱。因此,你到处都可能看交通警察在那忙活。另外,汽车鸣笛和不让行人是常态,行人过马路不能光看指示灯,还必须百倍注意过往的车辆。这些与欧洲的其他国家截然不同。阿尔巴尼亚已于2009年年4月加入了北约,如今正为加入欧盟而努力。然而,加入欧盟首先要达到其要求的最低标准。其中,在交通方面,阿尔巴尼亚必须使重点的交通要道变宽、变平,同时还要修建一些新的高等级公路。为此,急于加入欧盟的阿尔巴尼亚政府下的决心不小,铺的摊子也很大,全国处到都在修路。但是,阿尔巴尼亚修路的速度和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让人看着都着急。一条很长的在修或在建的路,三三两两的施工机械或施工人员在那不紧不慢地干。看那速度,这些公路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

无论如何,全国都像一个大工地表明了近些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势头,然而,这种势头到底是顺势发展还是逆势发展却要受多种因素制约。比如,阿尔马尼亚360多万人口中有100万在意大利、希腊、德国、法国及西欧的其他国家打工,这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并且是多方面的。在海外工作的人每年可以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带回或汇回阿尔巴尼亚,在很大程度正是这些资金支撑着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过,在近两年来的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在海外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人带回或汇回的资金大幅度减小,这是阿尔巴尼亚各地到处都是没有建完的楼房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如此之多的人出国打工也导致国内的劳动力严重匮乏。想想看,去掉支撑国家正常运转的人,再去掉老人和孩子,阿尔巴尼亚哪有那么多人从事规模如此庞大的基建工程呢。此外,两党对立的政治体制,优哉游哉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也工作效率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所以,在阿尔巴尼亚,楼建得慢,路修得慢也就不奇怪了。

汽车和与汽车有关的产业

除了上面讲的之外,阿尔巴尼亚的汽车和与汽车有关的产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八年前,我在德国作访问学者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题“满街都是奔驰宝马”的短文,讲的是德国的汽车和汽车文化。这次在阿尔巴尼亚,我又看到了另类的满大街奔驰汽车。阿尔巴尼亚的朋友告诉我,该国的小汽车大约三分之二是德国造。在这些德国车中,超过三分之二是奔驰牌的。不过,与德国大街上跑的奔驰车不同,阿尔巴尼亚的奔驰车虽然也有最新型的和最豪华的,但绝大多数是二手车、三手车甚至不知是几手的车。你看吧,大的小的,各个年代各种型号的,可以说应有尽有,就像一个奔驰汽车博览会。显而易见,阿尔巴尼亚人对奔驰车情有独钟。阿尔巴尼亚朋友告诉我,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是进口商从德意等国以比较低的价格买的并通过海路运回阿尔巴尼亚,在向港口、海关缴纳一些税后再加价出售。

至少在表面上,阿尔巴尼亚与汽车相关联的产业十分发达。比如,驾车行走在阿尔巴尼亚各地时,公路两旁的二手车市场非常多,拆解报废汽车的场地非常,大大小小的加油站非常多。毫无疑问,这些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然而,阿尔巴尼亚的或许密度更大。比如,拆解汽车的工场有大有小,大的堆积着成百上千辆的已拆解完或待拆解的报废汽车,小的则只有几十辆甚至十几辆。再比如,路两边的加油站隔不远就有一个。这些加油小少数属于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多数则属于家庭经营的小加油站。到大加油站加油的车比较多,而到小的加油站加油的车则聊聊无几。以面上的观察,后者如何生存呢?不过,传媒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似乎给出了答案,许多加油站的主业不是给汽车加油,而是给腐败分子或不法之徒的“黑钱”“漂白”。

与原东欧国家一样,阿尔巴尼亚也处于全面的社会转轨当中。但是由于历史负担比较重,阿尔巴尼亚转轨的顺畅程度远不如其他国家,于是,出现上述那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者就像一个小孩,长大了,懂事了,情况就会好起来。中东欧其他国家的转轨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